-
1 # 萬潤風水
-
2 # 隹谷
要說夏天的“夏”字的由來,還得從說文解字來探源。
甲骨文中的“夏”字,像一個赤著腳的人,手持農具,在田間勞作的樣子。
這個象形字從“頁”、從“臼”、從“足”,突出人的頭部、雙手和雙腳,在本意上就是指“中原之國的人”。
因為夏天時人們要在田間勞作,由此便把“夏”作為這個季節的稱謂了。
其實春、秋、冬也是這樣來的,春在甲骨文中是上邊從“草”,下邊從“屯”,表示草木生髮之意。
秋則是用火燒秸稈之意,表示秋收之後人們收穫備耕的動作。
冬在古代通“終”,表達一年結束之意。
-
3 # 齊國一柱
謝謝樓主邀請,很榮幸。在中國古代認識了冷熱交替、往復迴圈的年以後,古人在勞動生產中又對年進行了細分,一分為二(上半年、下半年),二又公為四,產生了四季。現在的四季古人稱之為四時。早期的劃分是人為的。叫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春、夏、秋、冬在世界普遍使用。在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英語為Summer,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中國習慣於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氣象學中的夏季要晚25天左右。古人一般把農曆四、五、六三個月算做夏季,今人把公曆6、7、8三個月當夏季。西方人把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科學的劃分是平均22℃以上為夏天。在南半球,一般公曆12、1、2三個月被定為夏季。
-
4 # 福福平安哥
在中國古代把一年分為四季十二個月。四季古人又稱之為四時,也就是四個時節。叫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十二個月按中國農曆來分,一二三月為春。四五六月為夏。七八九月為秋。十十一十二月為冬。每季又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還有夏天白天長長到夏至,冬天白天短,短到冬至的說法。中國習慣於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
-
5 # 海藍OL
夏在古代時人們就認為是萬物生長最繁盛的季節。
“夏”從夊從頁從臼。1.頁,指人的頭;2.臼,指人的雙手;3.夊,指人的雙腿,合而為一成一個人。人嘛都有美好的嚮往,夏代表繁榮昌盛,健健康康的。
中國歷史王朝就是從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開始的,寓意夏朝能像世間萬物一樣繁華正茂,繁榮富強。
夏季從立夏開始到立秋結束的這段時間,是動植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也是最活躍的季節。
中國古代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春季萬物復甦,生命的開始;夏季萬物繁衍生息最快的季節;秋季果實豐收的季節;冬季萬物寂滅的季節。
這也跟人的一生很相似,“春”人的生命誕(嬰幼兒期)生;“夏”人的快速發育(青春期);“秋”人的成熟階段(中年期);“冬”人的衰老階段(老年期)。
“夏”做為人的青春期時段,快速增長,人的各個部位都在快速發育,出現第二型發育期。是人的生命力最活躍的時期。
“夏”被譽為希望、繁榮、生命力。
喜歡的點關注啊!!!
-
6 # 融融118
夏天,各類生物大都開始旺盛的生命活動,動物會在此季繁殖後代,植物競相開花結果,莊稼開始成熟,夏季是農忙季節,農人在炎炎烈日下忙碌著、勞作著。
看看“夏”的造字法,它是一個象形字, 在甲骨文、金文、大篆中有不同的寫法。①在字形上,“夏”的本義是人,表示夏季,用人在太陽之下展示夏季的炎熱。
②在字構造上,“夏”動詞,手持刀,腳踩耒,觀測天象,應季農忙。
總而言之,“夏”表炎熱,表人,表應季農忙,這就是夏天稱“夏”最初的由來。
-
7 # 一品陰陽師
從史料來看,早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四季劃分是後來出現的。那麼,“夏天”概念是何時形成的?古人為何要用“夏”字來命名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夏季”的概念形成於何時?
《尚書》:堯帝時“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從時序上講,“立夏”之時太陽正好到達黃經45度,北半球氣溫整體開始升高,是年度週期中夏季的起點。
但若深究其義,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與本義似乎都不太好解釋,尤以“夏”字最為難懂。而且,在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系統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沒有找到被公認的“夏”字。
一年有四季是時序常識,為什麼甲骨文中無“夏”字?一種觀點是,殷商時期一年只分“春”與“秋”兩季,尚無四季之說,將一年稱為一個“春秋”即是佐證,魯國編年體史書起名《春秋》也是這個原因。此書經孔子本人修訂後影響很大,史家乾脆將這段中國歷史稱為“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不過,從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虞書·堯典》的記載來看,包括“夏季”在內的四季說法在傳說中的堯帝時代(一般認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了。《尚書·虞書·堯典》記載,堯帝曾指令相關官員編訂曆法,即所謂“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書》有古今之分,書中所記史料有的真偽難說。但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為社會普遍接受應該是肯定的。《詩經·小雅》中的《四月》詩開頭即稱:“四月維夏,六月徂[cú]暑。”陰曆四月進入初夏,六月酷暑天就來了。
到春秋時,“天有四時,春秋冬夏”已是常識,隨後,在戰國時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節氣,有了“立夏”。
“夏”何以成為季節名?
《說文通訓定聲》:“夏,象人當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
但古人選“夏”作為高溫季節的名稱還有別的考慮。西漢揚雄《方言》釋“夏”:“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間謂之暇。”東漢劉熙《釋名·釋天》也有類似的意思:“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禮記·鄉飲酒》說得更具體:“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大概意思是,南方是夏的位置,所謂“夏”就是“大”之義;南方養育萬物,使它長大,這就是“仁”。
用“夏”字來定義熱天,原因即在“大”上。因為在夏季,植物、莊稼生長最快,變大了。從這種字義上講,將一年中的高溫季節定名為“夏”還是很形象的。所以《說文通訓定聲》引《三禮義守》稱:“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
回覆列表
夏天的由來
遠古時期,先民們早把目光投向浩渺無際的茫茫宇宙,探索自然奧秘,他們最早感興趣的目標當然是滋養萬物的太陽神。古人“目不轉睛”地長期觀察,不斷勾劃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落的位置,結果發現,太陽在群星中移動,並在一年中走過的路竟有四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徵點,這就是後來定名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春分和秋分時,白天和黑夜等長,夏至和冬至時,北半球白天分別為最長和最短。怎樣才能讓人永遠記住這些特徵點(日點)的位置呢?古人便用設定星座的辦法,以此作為太陽視運動的空中路標,同時取個象徵性的名字。據考證,公元前5500年(文字發明前3000年左右),人類首次命名了雙子、室女、馬和雙魚4個星座,分別表示上述4個日點。雙子指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被視為太陽的子女、人類的祖先、延續生命的源泉,用雙子星座象徵春天。女人是生命的象徵,以女人命名的室女座(處女座)代表夏天的到來。秋天星座是人馬座,射日的獵手象徵滋生萬物的太陽將消退。當太陽落向世界洋、走向黑暗時,象徵陰間水患的化身——雙魚,便成了冬天的星座名。
?
傳說中,太陽是火神工作的火爐,夏天之所以這麼熱,是因為一連三個月的工作,於是夏天就豔陽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