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燈小師兄

    你這個問題風馬牛不相及,張士誠是元末著名起義軍首領,是可以和朱元璋一爭天下的,張士誠無大志,安心偏安一隅,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坐山觀虎鬥,沒有進取之心,最終背朱元璋緩過手打敗,但是張士誠在統治時沒有橫徵暴斂,當地百姓頗為懷念他。宋江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中虛構的人物,施耐庵是明朝人,宋江虛構人物背景為宋朝,不好相比較。多讀書再問答。

  • 2 # 西域西行

    失望多於憤恨吧!施耐庵曾經也做過張士誠的幕僚。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元末明初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東臺白駒場人(後東臺析出大豐縣,今屬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小名九四,出身鹽販,漢族人。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

    想當初,張士誠招賢納士,施耐庵慕名而來,未始不是也想建功立業,擺脫元人的束縛,建立漢人自己的王朝。

    但日子久了,施耐庵就發現,張士誠並非明主,尤其是攻打朱元璋失敗了,張士誠居然主動投降元朝,希望藉助元朝勢力來打擊朱元璋,這一點令施耐庵等大失所望,心灰意冷之後,回家寫書去了,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水滸傳》!

    那麼宋江就是張士誠?

    其實也未必,但是應當還是有所借鑑的。

    其一、據說張士誠有股子俠義心腸,經常救濟貧苦百姓,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及時雨“這一說法可能來自張士誠。

    其二、張士誠是主動投降元朝的,雖然他自稱臨時偽裝,而宋江名義上是被迫投降朝廷,其實更是自己渴望招安,這一點上也比較相似。當然這一點,這令讀者比較憤恨失望透頂。

    所以,我覺得宋江在某些方面繼承了張士誠這個人物形象,作者藉此表達對這些農民起義頭目的不滿和失望。

  • 3 # 八零後聊影視

    宋江的原型就是張士誠!恨不恨就不知道了,歷史也是有宋江這個人的,但是和水滸傳裡的宋江完全不一樣的!

    張士誠和水滸裡面的宋江很相似,所以說其實不是施耐庵恨張士誠,而是實話實說罷了!

  • 4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水滸》中的宋江,是個複雜的歷史人物,自幼包讀詩書,為了,光宗燿祖,青史留名。為此可,仗義疏財,不近女色,甚至殺了閆婆惜!正所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做為梁山統領,犧牲眾多利益,換取自已理想的實現是他最終的追求,並非《水滸》作者感情上對他有多大仇恨,而是事物發展,演變的歷史,經歷,或者說過程。所以可以說與《水滸》作者,仇恨不仇恨宋江本人,無關。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了。

  • 5 # jianchi

    說來也巧,施耐庵和劉伯溫都生活在元末明初,倆人還是同榜進士,所不同的是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取得了天下,成為一代開國名臣,施耐庵投奔了張士誠,張士誠兵敗被殺,施耐庵不得不四處躲避,隱名埋姓,寫他的《水滸傳》小說。

    宋史中有宋江的記載,卻不是《水滸傳》中所寫的那個樣子,而《水滸傳》所寫的一百零八將,十幾萬人馬,怎麼看怎麼像元末張士誠的隊伍。

    張士誠私鹽販子出身,為人豪爽,仗義蔬財,手下聚集了眾多忠心耿耿的兄弟,施耐庵也是衝著張士誠的義,才投奔的張士誠,誰知張士誠的忠義忠的連邊都沒有了,竟然接受了蒙元的招安,斷送了好局,最後被朱元璋擊敗。

    施耐庵對張士誠的敗只是惋惜而已,卻談不上恨。

  • 6 # 邏輯文史游

    這個,《水滸傳》跟張士誠起義,或許有關係,但邏輯文史姨認為,細扒起來,兩者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只不過施公很可能把張士誠身邊發生的事放入小說中罷了。

    首先,關於宋江的原型,大致就是《宋史》中那場對宋廷造成不疼不癢打擊並且被張叔夜輕易剿滅的流寇團伙了。宋江起義只是北宋年間數百場起義中的一起,其影響力甚至不如宮內的一個妃子小產,更尷尬的是,有關宋江的三十六人的小團隊,都沒有任何史料去記載他們的出身,只是在南宋大畫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以及《宣和遺事》中有著粗略的記載。那麼《水滸傳》中的各種恢宏描寫,就不大可能是與宋江起義有關了,充其量只是借用了他們的名字。而小說中宋江是堅定的招安派,他的人物形象及性格可比優柔寡斷的張士誠要強硬的多,在關乎團隊生死存亡的抉擇上,宋江可是豪不猶豫的站在了國家的利益面上。那麼張士誠呢,就算大勢已去,眾叛親離,朱元璋拋下面子來招降他,他也沒有投降的勇氣(雖然他知道投降沒什麼好果子吃),二人壓根沒有什麼相近之處,自然不可能做等同。

    其次,施耐庵真的在張士誠麾下效力過麼?常理觀點認為,施耐庵曾做過張士誠的幕僚,因此張士誠失敗後選擇終身不仕元,並且在創作《水滸傳》時也顧及了朱元璋的面子(比如朱武即朱洪武),但又不甘於自己團隊的失敗,因此還是在小說中加入了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來黑朱八的(比如朱富為救李逵麻翻師傅李雲,影射朱元璋這個笑面虎以高官厚祿拉攏李伯升)。但這一切的推測至少需要立足一個基本點,就是施耐庵是否真的存在。

    目前我們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也有出版社說小說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一起創作的,可有關施耐庵的資料,皆是謎。在曹晉傑、宋步樓的《〈水滸傳〉與張士誠起義》一文中,明確的讓施耐庵與張士誠產生了關聯,並且二人給出的結論就是施耐庵即興化施彥端,曾經作為張士誠的參軍一同抗元,後來張士誠兵敗,施彥端為總結其失敗的教訓而創作了《水滸傳》,這麼一來宋江的原型就是張士誠,張士誠的隊伍可不就是梁山軍了。前輩們的研究確實對我們很有參考價值,但邏輯文史姨認為,不能單純的覺得前輩們的論斷一定是正確的,就拿梁山的幾次防守反擊戰和張士誠起義做比較,張士誠作為亂世軍閥,為了籠絡人心沒到一地必出榜安民,可梁山軍大多時候對百姓還算客氣,但他們不會處處安撫百姓,甚至總是行一些洩憤掠財之事,這樣一比,失敗的張士誠,可比梁山軍要高尚的多了。

    若施耐庵與施彥端就壓根不是同一人,這個結論就相當於是“廢話”了。所以,在施耐庵身份不明的情況下,強行讓張士誠與宋江劃等號,也不合適。

    最後,宋江卑劣麼?

    《水滸傳》嚴格意義來講是一部悲劇小說,不管梁山好漢的“事業”本會怎樣轟轟烈烈,他們的結局都是分崩離析,並且按照時間主線來看,在梁山覆滅的兩年後,就是靖康之恥發生的時間了,所以一切看似都是那麼的理所應當。而書中的梁山頭領宋江在上山之前能得到“及時雨”的綽號,也是說明其樂善好施(別管錢哪來的),在民間和江湖上都有不錯的名聲,就算上梁山後,他想的也是為兄弟們洗白,去謀出路,不想讓大家一輩子頂著山賊的帽子。只是宋江生錯了年代,朝廷容不下他們,朝廷奸臣們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因此看似光榮的徵遼、徵田虎、徵王慶、徵方臘都是帶著弄弄的悲情色彩,朝廷奸臣們只想讓梁山軍一去不返,沒想到梁山連勝數戰,徵方臘之後還是有數十位頭領回朝。就算是這樣竭盡全力的表忠,高俅、童貫等人依然不能接受他們,自然在宋江、盧俊義回京之後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迫害。

    這樣的宋江,真的讓人覺得可憐。那麼自然,我們在看到宋江橫死之後,也不會覺得宋江在賺一些好漢上山時曾是用過多麼卑劣的時段了,更要緊的是,作者也不是讓宋江走的小人角色。

    許多後世創作者不滿梁山的結局,覺得宋江就應該是虛偽奸詐之輩,所以在他們的筆下,自然要突出宋江的假忠假義,最為代表的作品就是清朝俞萬春的《蕩寇志》以及民國程善之的《殘水滸》了。但無論怎樣,作為虛構的文學人物,宋江的形象是飽滿的,讀者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或許我們每個人在宋江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才會對其又愛又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五人格中的園丁被一些玩家罵“小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