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 魏國經濟,倒是剛剛從中原戰亂有所恢復,便在孔明不斷北伐的打擊下,出現了經濟萎縮的情況。畢竟孔明把戰場開在了魏國土地上,魏國為擊退孔明,到處調兵遣將,軍費開支浩大。司馬徵公孫淵時,僅僅出兵四萬,諸大臣便認為難以支撐。
然而孔明每次進攻,邊地駐軍抵擋不住,魏國不得不呼叫大規模的中央軍,名將張合、司馬先後赴西線救火,魏明帝曾對司馬說西線局勢非卿不可,司馬的弟弟司馬孚亦有西線局勢需調遣中央軍之言論。至於調兵數量,張合攻街亭時人馬是五萬,救陳倉時為三萬,孔明二出祁山,司馬督雍涼兵馬更是高達三十萬之多,晉書.食貨志提到“於時天下未並,戎車歲動”可謂恰如其分。因此,魏國與孔明北伐開練的軍事開支確實是國庫開支的大頭,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孔明北伐頻頻禍及魏關中地區,役供費巨,由於關中地區是魏國傳統經濟區,關中受累即牽一髮動全身,難免會放緩魏國整體經濟復甦的步伐。
魏明帝在孔明北伐時,想修整一下宮殿都不行,孔明逝世後,洛陽工程立即上馬。在魏臣辛毗、楊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孔明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另外部分魏臣的傳記中也提到相關情形。由於這些全部是魏國自己的資料,其中更有奏摺這種第一手資料——而非蜀吳傳抄誇大——孔明北伐時期,魏國經濟情況之糟糕,可明矣。儘管魏國經濟萎縮不能全部歸功於孔明北伐,然而孔明北伐的頻繁襲擾,確實給魏國經濟的休養生息、持續發展蒙上陰影。由是觀之,孔明北伐對魏國經濟而言,確實是上兵伐謀之舉。
軍事上 "興師北伐,以攻為守"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雖然在魏、吳、蜀三國並立中,魏國最強,蜀國最弱,但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指揮的蜀軍曾給魏國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和震驚,卻又因失誤和客觀條件限制而撤軍,這裡有雙方力量對比的問題,又有謀略的運用問題.
北伐曹魏,統一中原,統一全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最終目標。當時諸葛亮設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宛城)、洛(洛陽)",一路由"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直趨長安。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荊州已為東吳所有,所以剩下的進軍路線就只有出秦川一條了。
諸葛亮北伐曹魏,先後五次,另有一次是曹軍南下,屬防禦戰。五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以蜀國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夠對當時實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動發起攻擊,以較少的力量牽制了魏國大半的兵力,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
經濟上 魏國經濟,倒是剛剛從中原戰亂有所恢復,便在孔明不斷北伐的打擊下,出現了經濟萎縮的情況。畢竟孔明把戰場開在了魏國土地上,魏國為擊退孔明,到處調兵遣將,軍費開支浩大。司馬徵公孫淵時,僅僅出兵四萬,諸大臣便認為難以支撐。
然而孔明每次進攻,邊地駐軍抵擋不住,魏國不得不呼叫大規模的中央軍,名將張合、司馬先後赴西線救火,魏明帝曾對司馬說西線局勢非卿不可,司馬的弟弟司馬孚亦有西線局勢需調遣中央軍之言論。至於調兵數量,張合攻街亭時人馬是五萬,救陳倉時為三萬,孔明二出祁山,司馬督雍涼兵馬更是高達三十萬之多,晉書.食貨志提到“於時天下未並,戎車歲動”可謂恰如其分。因此,魏國與孔明北伐開練的軍事開支確實是國庫開支的大頭,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孔明北伐頻頻禍及魏關中地區,役供費巨,由於關中地區是魏國傳統經濟區,關中受累即牽一髮動全身,難免會放緩魏國整體經濟復甦的步伐。
魏明帝在孔明北伐時,想修整一下宮殿都不行,孔明逝世後,洛陽工程立即上馬。在魏臣辛毗、楊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孔明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另外部分魏臣的傳記中也提到相關情形。由於這些全部是魏國自己的資料,其中更有奏摺這種第一手資料——而非蜀吳傳抄誇大——孔明北伐時期,魏國經濟情況之糟糕,可明矣。儘管魏國經濟萎縮不能全部歸功於孔明北伐,然而孔明北伐的頻繁襲擾,確實給魏國經濟的休養生息、持續發展蒙上陰影。由是觀之,孔明北伐對魏國經濟而言,確實是上兵伐謀之舉。
軍事上 "興師北伐,以攻為守"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雖然在魏、吳、蜀三國並立中,魏國最強,蜀國最弱,但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指揮的蜀軍曾給魏國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和震驚,卻又因失誤和客觀條件限制而撤軍,這裡有雙方力量對比的問題,又有謀略的運用問題.
北伐曹魏,統一中原,統一全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最終目標。當時諸葛亮設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宛城)、洛(洛陽)",一路由"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直趨長安。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荊州已為東吳所有,所以剩下的進軍路線就只有出秦川一條了。
諸葛亮北伐曹魏,先後五次,另有一次是曹軍南下,屬防禦戰。五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以蜀國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夠對當時實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動發起攻擊,以較少的力量牽制了魏國大半的兵力,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