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枕邊育兒指南

    這樣的媽媽自己未必優秀,卻可笑地奢望自家孩子處處要比其他小朋友優秀,這種幼稚的心理本來就有問題;而在孩子輸了之後,當著路人的面,對一個兩歲左右的寶寶又打又罵,絲毫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作為母親,這種行為簡直令人不齒。

    首先,讓一個兩歲的小孩子參加比賽,心態首先要平和:兩歲孩子正是愛玩的時候,讓她參加比賽,無非是讓孩子在玩的同時增加一些集體參與感,輸贏這個時候並不重要,孩子開心才最重要。

    其次,孩子在比賽中得了倒數,她自己心情也不好,這個時候作為母親,難道不是應該上前抱抱孩子,給她安慰和鼓勵嗎?然而該事件中的母親不僅不理會孩子的沮喪心情,反而對她拍打訓斥,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再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在這之前,請問你自己成為人中龍鳳了嗎?既然對孩子期望值那麼高,這位母親倒是可以多參加一些類似的比賽專案,取得好成績之後再反過頭來激勵孩子,豈不是要比單純寄希望於孩子的效果更好?

    我家孩子在課外興趣班也參加過很多比賽,每次不管輸贏,我們全家人都開開心心的,畢竟,那是孩子童年記憶裡難忘的快樂時光!之所以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一方面是提高未來孩子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覺得,人生苦短,將來孩子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當他不順心的時候可以透過彈琴、跳舞、繪畫、拳擊等方式發洩出來,而不是隻能選擇抽菸、酗酒、砸東西等極端方式宣洩不滿。

  • 2 # 樹之椰

    9月22日,星期天,河南鄭州,一個2歲組的女童在平衡車比賽中沒跑好,可能跑了倒數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比賽一結束,她的媽媽就氣急敗壞地把她從賽道拉到了邊上,劈頭蓋臉一頓訓斥:

    “你有什麼臉好哭的?全程在那兒遛彎!最後一個彎道你還讓人給超了!你想什麼呢?你想什麼呢?”

    女孩哭著回答:“我下次好好跑。”

    難以想象,對2歲多的孩子,媽媽的態度竟然是如此的急功近利!

    1.專制型兒童教養方式不可取。

    孩子比賽一輸,你就氣急敗壞,不問青紅皂白,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其進行拍打呵斥。

    你用你的喊叫、批評和威脅實施對孩子的控制。在你的心裡,孩子是沒有尊嚴、沒有自我的。

    “我叫你這樣做你就得這樣做”是你的態度,孩子不這樣做你就要收回你的愛,你對孩子的感情取決於孩子是否聽話。

    孩子不聽你的話盡全力取得勝利,你就嚴厲懲罰,不僅言語呵斥,還武力相向。

    須知,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尊嚴和獨立人格。

    “你有什麼臉哭?”對孩子說出這種話的你,一點都不尊重孩子。你不知道,孩子有表達自己情緒的權利,任何人都不可剝奪,即便你是孩子的媽。

    孩子的做法沒能讓你得償所願,你便在不瞭解孩子想法的基礎上對她橫加指責。你這種專制型的指責,空有拔高的聲調,內裡卻毫無信服力。

    孩子也許會迫於你的淫威逆來順受,卻並不會發自內心去接受和認可。

    你希望孩子唯命是從,卻從來沒有想過,你的“命”,真的值得孩子“從”嗎?

    2.揠苗助長的心態不可取。“專制型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往往超出了孩子的發展水平。”(《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

    你一心想讓孩子贏,讓孩子不落後於人,卻忽略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懂贏為何物,也不需要懂。

    什麼樣的年齡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2歲的孩子,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和評估、對問題的解決都不成熟,這麼早就讓孩子關注競爭,關注輸贏,不僅不能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讓孩子積極進取,反而還會讓孩子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這將會與你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如果你忽視孩子的認知水平,盲目地用競賽的結果來衡量孩子,對孩子寄予超出孩子能力的期望,孩子最終只會因為達不到你的要求而氣餒,甚至會自暴自棄。

    正如《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一書中所說,“專制型父母教育出的兒童焦慮,不快樂,低自尊,低自信,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敵對反應”,你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高要求,終會扼殺孩子的信心,不僅沒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會讓孩子的人生布滿陰雲,苦不堪言。

    3.比賽輸贏不要緊。

    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比賽,重點在於鍛鍊身體和獲得運動的樂趣。

    別說你的孩子還這麼小,就是再大一點的孩子,也應秉持這樣的心態,而非執著於輸贏。

    一場比賽的輸贏不要緊,重要的是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樂。

    如果非要往深處的收穫上來說,那麼讓孩子明白自己在這場比賽中做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比上次有了哪些進步,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養育的選擇》中所提到的:“用成長型思維,發現自己可提高的空間,並努力去提高,競爭就沒什麼壞處。”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幼兒通常不能準確地自我評估,對自我的認識相當一部分來自外部評價,比如父母、老師以及周圍的人。

    我們透過對孩子的比賽過程進行上述的評價和分析,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才能夠激發他們在以後的訓練中不斷獲得進步。

    這樣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可比單純地論輸贏意義大多了。

    輸便指責,贏便誇獎,孩子要麼因為挫敗感而萎靡不振,要麼因暫時領先而沾沾自喜。如此,不管是輸是贏,孩子都不能獲得充分的成長。

    我們怎樣看待輸贏,也會影響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只有將著眼點放在過程而非結果,才能讓孩子獲得更長遠的成長。

  • 3 # 透明七彩瓶

    2歲的寶寶比賽輸了,就得到自己媽媽這樣的辱罵,而且是在公眾場合,說話極其難聽,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就想問問這位媽媽,你能保證自己的每場比賽都贏嗎?如果不能,幾十歲的人都不能,又憑什麼這樣要求孩子呢?

    我覺得這位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好好反思以下幾點:

    1.孩子的童年以快樂為主,比賽更注重參與。很多媽媽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從小就花錢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班,孩子有興趣無可厚非,如果沒興趣強制去學,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參加比賽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幼兒時期的比賽我覺得家長更應該注重孩子能不能獨立參與,能不能堅持完成,有沒有團隊協作等,而不是一味注重成績。

    2.揠苗助長的教育,只會扭曲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從小就希望孩子成名成材,未免過於心急。揠苗助長的心態勢必表現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什麼都要爭第一,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孩子也會認為得第一就好,其他都不重要,從而影響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

    3.孩子不是父母爭名奪利的工具。很多父母因為自身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成功,所以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反之,也有很多父母自身很優秀,所以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什麼都要出類拔萃,這種心理導致父母把孩子的一切看的過重,孩子為了父母而活,心理壓抑,叛逆有之,抑鬱有之。殊不知孩子是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夢想。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或許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就抓,不能鬆懈,參加各種各樣的班和比賽是為了孩子好,認為我的想法太佛系。但我始終認為,孩子首先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學習好才藝多當然更好,只是一般也不要太過奢求,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孩子起碼不會出現那麼高頻率的自殺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隊在西部半決賽首戰主場以110-96戰勝猶他爵士隊,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