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俠李侃史
-
2 # 錦小馬
不請自來,打擾了!
功高蓋世的人很多,功高蓋世同時能夠善終的歷史上這樣的人真的不多,王翦算一個。這個人真的太牛了,軍事上自己一個滅了幾個國家,那簡直是兵家最高巔峰了快。而且這人的情商簡直爆表啊,知道自己常年領兵在外,手握重兵而且王氏家族勢力非常的龐大,感覺換誰都不放心。雖然秦始皇的胸襟和氣魄那是一等一的,但估計他心裡也擔心過。
王翦也明白皇帝的心思,自汙也有一套。當時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為了讓嬴政放心,不停的向秦始皇要錢要地要封賞,想嬴政表明,自己沒啥野心,給點東西就行了。估計嬴政也明白這位老將軍的意思,也為了安撫他不要想太多也都滿足了他那些條件,君臣兩人展現出了很好的默契!而且功成以後,王翦死活要退休,誰都攔不住。
這樣的大臣和雄主,上下一心,真的是所向披靡啊。
說起這樣的人我又想起來一個,那就是唐朝的郭子儀。“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資治通鑑》
這倆人做人做到這份上真的是沒誰了!
-
3 # 史無止境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因為屢立戰功,多次得賞,可以說過得非常富足。但是就在出兵伐楚時,王翦卻曾多次向秦王討要良田美宅難到堂堂名將到了晚年成了貪財之徒?非也,這只是王翦博取秦王信任的一種智謀罷了。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南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按理說,本身就出生於富豪之家的王翦,再不必為錢財而煩惱。可為什麼,王翦要在秦王面前屢屢表現出貪財的跡象,又要良田又要美宅,多次求賞?事實上,王翦的這種做法,其實正是為了秦王為了國家,這其實正是王翦獨特的藏鋒技巧。秦王贏政是著名的“慾望皇帝”,他早有吞併六國統一中國的野心,於是準備派王翦做三軍統帥伐楚。不過,贏政卻對王翦並不是百分之百放心因為他深知,君臣之間是利害關係,並不可靠。當初,秦王把60萬秦軍給他調遣就提心吊膽,萬一王翦有非分之舉,結局將是不可收拾的!
當然,贏政自然知道王翦的能力,是自己所深深依賴的。於是,他將宗室華陽公主許配給王翦,以此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當王翦從頻陽前往咸陽赴任的路上,就遇到了一支花團錦簇的秦國禁軍,簇擁著一頂富麗華貴的彩轎,鼓樂喧天,喜氣洋溢。朝廷禮官當即向王翦宣讀秦王的詔令,華陽公主王將軍在相遇處成婚,於是一場別具風韻的婚禮在路途中舉行。訊息傳開,普天之下無不為王翦深受秦王器重賞識而羨慕。當然,聰明的王翦立刻就識破了贏政的計謀。他意識到,秦王此番舉動乃是對他即將統帥60萬秦軍不放心而施出的籠絡之計,秦王的猜忌之心暴露無遺。鑑於此,王翦開始思索下一步與君共處的“戰術”。王翦率傾國之師伐楚,君主對他疑忌重重,萬一有人從中挑撥,不但性命難保,更重要的是不能成就伐楚之功,壞了國家大事。所以必須想個辦法解除秦王的猜忌之心。
於是,王翦決定在率軍出征之日,向秦始皇要東西。始皇將王翦送至灞上。君臣分別前,王翦向秦王索要咸陽附近上等的田地以及幾所精美的房舍。當然,王翦的“貪財”行為還遠遠沒有停止。當他的軍隊行至關後,曾經五次派使者回朝向秦始皇求良田。在攻楚的過程中,王翦又頻頻要求秦王多給他賞賜。後來,王翦又曾多次邀功。就這樣,他一點點獲得了贏政的信任。當他從戰場上勝利凱旋之時,政早已將方圓百里良田賜給王翦。事實上,王翦是秦國一位非常忠貞廉潔的將領,他之所以不擔心破敵,反而擔心起自己的良田屋宅園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賞賜,正是為了安秦王的心。王翦深知,秦王以傾國之師交付給他,必然存有戒備之心,更何況秦王又是一個猜忌心很重的人。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盛名之下,調毀日至。王翦帶兵在外,若朝中有人在秦王面前進讒言,他不僅難以滅楚,連身家性命恐怕也難以保全。
因此,為了解除秦王的疑慮,他採取了“貪財”的策略,始而裝病避戰,直待秦王親臨府上多次,才願意領兵出戰,繼而又不厭其煩地向秦王索要田宅,這就給秦王造成這樣的假象:這位老將軍以年邁之身領兵出戰只是為了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謀福利,並無任何政治野心。這樣一來,秦王對王翦的懷疑就會消除。王翦掌握了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又解除了後顧之憂,自然就會全力以赴,專心滅楚。有人在評價王翦這一段歷史時,認為王翦這樣做是多此一舉,其實這正是老將軍過人之處,歷史上不知道多少名將栽倒在君主的疑心上,臨死都弄不明白。在中國歷史上,像王翦這樣傑出的武略和優越政治頭腦兼具的將領是屈指可數的,因而被自己主君殺死的不在少數,因功高震主,或是猜忌生恨…諸如白起、李牧、韓信、衛青、霍去病等人勇則勇矣,但要比起政治頭腦來,與王翦實在相差太遠了。倘若不信,我們從這些人的最終結局便可判斷:王翦是功成名就之下,退隱山林、安享富貴病故而亡的,試問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又有幾人如他這般逍遙呢?白起被賜死、李牧被趙王所殺,韓信被呂后所斬,衛青最後抑鬱不得志而死,霍去病過勞而早逝。王翦不僅幫助君主成就了萬世偉業,更難得的是保全自己,書寫了完美人生。他勇猛如虎,卻又忠誠如狗;狡猾如狐,又諂媚如貓。他極善於偽裝,不斷地要良田美宅,顯得十分貪財,讓皇帝覺得其人沒有野心,可放心使用,這才能夠備受恩寵,直至老死。很多人都聽聞王在軍事上是出色的戰將,卻不瞭解其政治生涯中也是進退自如的治世能臣。前者決定了王翦功績的大小,而後者則決定了他能活多久。相比之下,實際上後者更為重要,因此,能屈之智,乃上智也。
回覆列表
不光是王翦,歷史上功成身退的人有很多,王翦之所以顯得特殊,是因為秦國之外的六國,基本上都是王翦,或者是王翦的兒子所滅,用統一中華第一功來形容王翦,一點都不過分。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秦始皇沒有殺掉王翦,或者是王翦如何做到讓秦始皇沒殺自己。
王翦功勞很大,但並不等於不能功成身退,這其實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來。
第一,並沒有實際的證據表明,始皇帝動過殺王翦的心思,王翦在出徵楚國時候帶了60萬士兵走,為了不讓秦始皇懷疑自己會擁兵自重,不停的找秦始皇要好處,用這種“自汙”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沒什麼大志向,給錢給田就行了。
但這只是單方面的顧慮,不能說不對,但是並不能表現秦始皇有過殺王翦的心思。
第二,我個人認為和皇帝本身有關,作為統一之君,秦始皇的強硬和雄才自不必多說,在減除異己方面和平叛方面,做的也是雷厲風行,嫪毐、呂不韋、成蟜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誰敢在秦始皇面前玩貓膩,通常都沒什麼好下場。
其實聯絡後來的歷史,你也會發現,某些皇帝的雄才大略和剛硬,確實也會讓手底下擁兵大臣或者政治集團不敢造次,誰造次誰就沒好下場。秦始皇是這樣,李世民也是,朱元璋劉邦亦然。
就衝這點,王翦也不會更不可能做出擁兵自重的事。
當然,出於自己的顧慮,王翦做的還是非常到位的,不惜用自汙這種方式,來取得秦始皇進一步的信任,在功成後,毅然決然的要隱退,無論秦始皇怎麼勸,鐵了心的就是要退休。
這樣的臣子,加上這樣的雄主。
臣子足夠聰明,皇帝足夠信任。只要你不找事,就沒你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