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小莫

    長平之戰若一舉滅趙,秦統一可能會提前!這也是滅趙之最佳良機。但為何沒滅趙呢?筆者認為非不可違,而為人為,何也?

    長平之戰歷時數年,趙國精銳盡滅,甚至適齡軍人也不多。40萬大軍乃趙國最後憑證,長平之戰不但滅了趙國軍隊,更是滅了趙國士氣,趙聞白起而膽寒,根本再無戰力,實乃滅趙千古良機。白起深知這一點,多次請求滅趙!

    然而,自從範睢遠交近攻之策後,戰功均為白起所得,大家要知道範睢乃睚眥必報之人,心胸狹隘,不能單單看白起立不世之功。當時,範睢是秦王最親賴之人,範睢對秦王曉以利害,不動兵力得五座城池,當然,秦國當時也是困難重重,畢竟打了數年的大仗!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白起被迫撤軍,讓趙國喘了氣,等秦王反悔再想滅趙時,白起認為時機已去,白起堅決反對出戰。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秦國慘敗!秦王見政見不一,賜死白起,一代戰神隕落!

    手機手寫,請大家多多支援!

  • 2 # 圍爐品茗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沒有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秦國國力的損耗過大。長平之戰前,戰國七雄中,秦國是國力第一的超級大國,如果秦取守勢,即使山東六國合縱來攻也不在話下,但是秦國如果主動出擊以一敵六的確難於取勝,因此當時秦國的國策正是“遠交近攻”的蠶食之策。而長平之戰又是當時戰國軍事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略決戰,雙方為了勝利都已傾盡國力,戰爭進入到關鍵時期時,秦昭襄王親自趕到親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由此可見秦國勝利之後,其實也已是強弩之末。長平之戰後,天下震動,其餘各國合縱連趙遏制秦國的勢力抬頭,秦國如果繼續攻趙,或許就很難抵擋其餘各國的反噬了。

    第二,秦國國內君臣關係的變化。長平之戰後,在秦國是否繼續攻趙這個問題上最有話語權的無非是秦昭襄王、丞相范雎和武安君白起。白起是贊成繼續攻趙的,而范雎確反對繼續攻趙,秦召襄王最終採納了范雎的意見。當然三個人的立場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白起作為前線主帥,根據戰場形勢判斷,一鼓作氣滅掉趙國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他可能作為一個軍事將領,沒有過多的考量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而范雎的建議固然肯定考慮了政治外交的因素,但是個人害怕白起威脅自己地位的私心肯定也有。所以長平之戰後秦國君臣三人對是否滅趙的分歧使得秦國不能像在長平之戰中那樣君臣一心(而且可以說後來三個人也因此都沒有好的結果,白起被命令自裁,范雎因為後來攻趙的戰戰爭失敗等原因失寵被貶,秦召襄王在長平之戰後再無斬獲直至老死)。因此秦國即使繼續攻趙也不能滅趙了,後來的秦國對趙國發動的戰爭都已失敗告終。

    第三、六國在長平之戰後合縱力量加強。長平之戰後,因為趙王沒有履行割地議和的合約,秦王對趙國發動多次戰爭意圖滅掉趙國,但都在趙國君臣的堅守下,會同魏楚聯軍擊敗。由此可見在當時趙國軍民的不屈抵抗下,其餘各國已蠢蠢欲動,如果秦國繼續擴大戰爭,合縱攻秦的可能就不止魏楚兩國了,秦王也正是看到了這點,所以才放棄了滅趙的打算。

    第四,趙國軍民的抵抗很堅決。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國力大損,但是因為長平坑殺趙兵四十萬的行為使得趙國的抵抗決心很大。即使到後來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再加上當時趙國文尚有平原君趙勝,武尚有廉頗,在滅國的危機下,趙國的決策層也是空前團結,因此秦國的很難滅了趙國。

  • 3 # 龍行龘龘龍行天下

    因為秦國雖然贏了,但是慘贏,趙國死了40多萬並不是都被坑殺,說40萬被坑殺誇張過頭了!長平之戰下來趙國死了45萬,秦國也好不到哪去,死了30多萬!秦國需要休養,其他東方5國也寵寵欲動,不想看到秦國一家獨大把趙國滅了對其他5國沒好處,所以秦國處於種種原因沒來,不過長平之戰3年後還是來了結果被李牧痛揍一頓!

  • 4 # 鄧海春

    秦趙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這是戰國時期最著名、最血腥的一場戰鬥,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超過百萬規模的大會戰。在這場大戰中,趙軍投入兵力超過五十萬,秦軍投入的兵力超過六十萬,到了長平大戰的白熱化期間,秦昭王甚至要把秦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都徵調過來,作後勤補給,保證前線的糧草供應。長平之戰是以秦國坑殺了趙國40多萬降卒收尾的。

    可以說,經此戰役,秦國基本上把趙國的主力全殲。留在趙國內的,只剩下40歲以上的老人和十幾歲及以下的孩子。按道理,這時候的秦國應當乘勝追擊,況且當時秦國要滅趙國,可以說易如反掌。可是為什麼秦國並沒有馬上滅趙國,而是立刻收兵往後拖了40年,直到公元前222年,王翦才滅掉趙國呢?長平一戰後,秦國不立刻滅趙國的原因有三,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首先,都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場戰役最傷的就是民,何況這樣空前的大戰,幾近耗盡兩國的國力和糧食儲備。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糧草、兵士、百姓等都消耗過大,而秦國函谷關外的六個國家此刻正虎視眈眈地看著秦國了。倘若此時秦昭王一時勝利衝昏頭腦,窮兵黷武,繼續揮師征討趙國,局勢很有可能變成趙國背水一戰,哀兵必勝,趙國戰線會陷入持久戰,這對秦非常不利。而東方其他五國很有可能再度聯盟,攻秦兵力空虛的崤函之地,來一個“圍秦救趙”,這樣秦國的優勢地位會變得更加的被動。因此,就形式來看,戰後應立即恢復民生社稷,休養生息,鞏固戰果,儲存實力。

    其次,這樣一場大的戰役,主將白起必然勞苦功高,朝野上下也勢必以此為談資,褒獎白將軍的功勞。軍功甚偉,這對秦王來說既讓人欣喜,也讓人憂慮,何況還是從外戚手中奪過權力的秦昭王。此時的秦昭王玩起了帝王常玩的平衡術,立即下令讓白起回到都城。當時秦國的丞相是範睢,一個死裡逢生,躲過魏冉的視線,幫助秦王剷除外戚的人足見其內心是多麼的陰險。他絕不願看見白起獨自坐大,功勞蓋過自己。因此君臣不謀而合,這條詔令也推行得十分順暢。這也是後來秦王逼死名將白起的致命原因。

    另外,趙國也絕不會逆來順受。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積極聯絡其他國家,期待其他國家能施以援手。而其他國家也深諳唇亡齒寒的道理,趙國亡了,秦國還不得像收麥子一樣掃蕩其餘國家?這時候就應該幫助趙國度過難關。也就是在這時候,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走上了歷史舞臺。他看到了秦國滅掉趙國後,魏國所面臨的可怕危險。於是,信陵君演了一出“竊符救趙”的好戲,奪得魏國兵權,率魏軍八萬,聯合楚軍十萬,前往救援趙國。

    魏楚大軍趕到後,在邯鄲城外,魏軍擊西,楚軍擊東,趙軍擊內,三軍把秦軍包圍起來打。秦軍再也招架不住,因此敗退回去,邯鄲之圍被解除。而國內,由於長平一戰,趙國40多萬青壯被屠,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同仇敵愾,誓要報仇雪恨。所以,趙國儘管基本上沒什麼兵力,但是在這股精神力量的支撐下,愣是把邯鄲城堅守了一年多的時間。

    這樣來看,秦國不立即滅掉趙國是出於客觀上原因,短時間內國力不再允許滅趙國;主觀上,秦國內部君臣猜忌,將臣離心,趙國同仇敵愾,共衛都城,其餘各國唇亡齒寒,伸出援手。因此,長平之戰後,秦國穩紮穩打,忙於為40年後掃蕩各國而休養生息,放棄一鼓作氣滅趙的打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培養男孩子的孝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