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73991358859

    元末明初,蒙古分為三部:元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瓦剌的勢力不斷增強,瓦剌首領也先逐漸統一了蒙古,並有南下圖謀中原的野心。

    英宗正統年間,蒙古大軍不時南下擾邊,當時,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建議英宗加強北部邊防,以備不測。但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在他的蠱惑下一味尋歡作樂,不理國事。

    1449年二月,瓦剌部落首領也先派使者2000多人南下送貢馬並嚮明廷邀賞,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將馬價削減到原來的五分之一。由於要求沒有被滿足,蒙古瓦剌部落遂出兵尋釁。

    同年七月,也先率領各部,兵分四路大舉向騷擾內地。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率領東路大軍攻打遼東;派別將率領西路大軍攻打甘州(甘肅張掖);中路作為南攻的重點又分成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率領攻打宣城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自率領攻打大同。也先想以主力攻打大同,誘使明軍西上,以全殲其主力。其他三路只牽制明軍兵力,等到全殲明軍主力便率軍進逼北京。

    十一日,也先率軍進抵貓兒莊(今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南),明軍右參將吳浩率部迎擊戰敗被殺。十五日,大同總督軍務宋瑛、總兵官朱冕在陽和口(今山西陽高西北)迎戰蒙古軍,由於太監郭敬節制軍中諸將,軍紀渙散,戰鬥力不強,結果所率明軍全軍覆滅。蒙古軍接連取勝,一路上攻克無數塞外城堡。七月十五日,阿剌知院率領的北路軍圍困馬營堡(今河北赤城西北)。十八日,馬營堡守將楊俊不戰而逃。隨後,阿剌又攻佔了永寧城(今河北延慶)。脫脫不花帶領的東路大軍在七月中旬包圍了鎮靜堡(今遼寧黑山西北)。明將趙忠頑強抗擊,蒙古大軍被迫撤圍,途中又攻取了驛堡、屯莊80餘處。

    前線告急,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教唆下不顧群臣反對,毅然匆忙率領50萬大軍御駕親征。一切軍務實際由王振掌握。因戰事準備不足,前線敗績不斷,造成明軍軍心浮動,士兵產生了強烈的厭戰情緒。八月初一日,明軍抵達大同。也先實施誘敵深入之計,故意率軍向北撤退。王振督軍想繼續前進,但當得知陽和等地慘敗的情況後,懼怕戰敗而決定倉促撤軍。他下令從大同取道紫荊關(今河北淶源東北)撤軍。但行軍途中王振又下令改道趕往宣府。這樣一來明軍的側翼就暴露在瓦剌軍的攻擊之下。

    初十日,明軍抵達宣府,瓦剌軍派精騎兵來襲。英宗先以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為將帶兵禦敵,均戰敗而歸。十四日,明軍退抵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20裡)。王振為了私利又武斷地拒絕進駐懷來,而在土木堡安營紮寨。當夜瓦剌軍便大舉調兵將明軍包圍。明軍陷入斷糧缺水、人馬睏乏的險地。土木堡地勢較高,缺水,堡南側的河已經被瓦剌軍控制。也先揮師從西北的麻谷口對明軍發起大舉進攻。明軍大將郭懋率軍奮戰一晝夜。十五日,瓦剌軍佯裝敗退,也先派使者假裝議和,英宗派兩位通事前往談判。王振認為議和將成,竟然下令拔營,南遷至有水之地。明軍陣營大亂,瓦剌軍趁機從四面圍攻而來,並以輕騎兵衝入明軍,手持長刀大肆砍殺。明軍遭到突襲,隊伍更加混亂,死亡慘重。隨從親征的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等50多位重臣遇難,英宗被俘。王振也死在了亂軍中。

    當也先向北佯裝撤兵時,王振決定回京為什麼又忽然改道?也先率軍假裝撤軍,王振本想率軍追擊,但當他得到鎮守大同的親信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陽和等地都遭到慘敗後,十分驚恐,所以決定倉促退兵。他下令大軍從大同經紫荊關返回京師。當大軍行進了40裡後,王振害怕大軍過境會損壞自己在蔚州(今河北蔚縣)的田園,所以改變了行軍方向。冒險驅師趕往宣府,致使明軍側背暴露給瓦剌軍,並給敵軍追擊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的鎮三山黃信的武藝配得上他的排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