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何為習慣?”簡而言之就是“積久養成的行為特徵與生活方式。”英國著名作家查·艾霍爾說: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習慣並且多種多樣,如果對人的認識、道德、行為以及健康產生正面影響的,我們稱之為“好習慣”,反之則成為壞習慣。但不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孩童時期一旦形成,往往後期很難改變,並會伴隨與影響人的一生。我們都知道,孩子一出生伴隨的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所有有效的行為意識乃至習慣的形成都是後天環境影響與教育引導共同的結果,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環境與第一導師,家庭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發現並及時改掉他們的壞習慣就會顯得極為重要。
總體而言,習慣分為“顯形”或“隱形”兩種,壞習慣亦是如此。所謂“顯形的壞習慣”主要集中在各種不良的行為表現:例如說髒話、愛打人、口頭禪、挑食、啃指甲、晚睡覺、不洗手、愛撒謊、沉迷電子產品等等,而“隱形的壞習慣”則具體變現在性格與心理狀態上:例如自私、任性、膽小、懦弱、嫉妒、攀比、懶惰、不專注、缺少公德心等等。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如果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家庭與家長的責任首當其衝。其實家庭影響孩子最關鍵的就是源於兩個細節:
1.模仿
無數的家庭案例可以證明,習慣源自模仿。通常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大多數是受到爸爸媽媽或家人的影響,比方說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亂放、言行不一致,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景區“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母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後來我仔細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2.縱容
有許多罪大惡極的罪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時,有一個共性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教養,尤其是父母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係的,當然這裡面有兩種關係,一個是父母本身與孩子分離,孩子屬於留守兒童,管不到他;還有一種父母雖然在身邊,但對他的教育是缺失的,縱容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採取讚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例如父母從此以後在孩子回家之前,把家裡弄得井井有條,孩子學習時,父母也是手執一卷書,或者專注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直劃手機,聊天。這些細節做起來不難,但真正去做還是需要毅力的。
讓孩子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景象麼,為此我們也應該自己做出改變,更好的影響孩子的未來。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何為習慣?”簡而言之就是“積久養成的行為特徵與生活方式。”英國著名作家查·艾霍爾說: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習慣並且多種多樣,如果對人的認識、道德、行為以及健康產生正面影響的,我們稱之為“好習慣”,反之則成為壞習慣。但不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孩童時期一旦形成,往往後期很難改變,並會伴隨與影響人的一生。我們都知道,孩子一出生伴隨的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所有有效的行為意識乃至習慣的形成都是後天環境影響與教育引導共同的結果,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環境與第一導師,家庭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發現並及時改掉他們的壞習慣就會顯得極為重要。
總體而言,習慣分為“顯形”或“隱形”兩種,壞習慣亦是如此。所謂“顯形的壞習慣”主要集中在各種不良的行為表現:例如說髒話、愛打人、口頭禪、挑食、啃指甲、晚睡覺、不洗手、愛撒謊、沉迷電子產品等等,而“隱形的壞習慣”則具體變現在性格與心理狀態上:例如自私、任性、膽小、懦弱、嫉妒、攀比、懶惰、不專注、缺少公德心等等。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如果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家庭與家長的責任首當其衝。其實家庭影響孩子最關鍵的就是源於兩個細節:
1.模仿
無數的家庭案例可以證明,習慣源自模仿。通常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大多數是受到爸爸媽媽或家人的影響,比方說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亂放、言行不一致,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景區“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母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後來我仔細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2.縱容
有許多罪大惡極的罪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時,有一個共性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教養,尤其是父母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係的,當然這裡面有兩種關係,一個是父母本身與孩子分離,孩子屬於留守兒童,管不到他;還有一種父母雖然在身邊,但對他的教育是缺失的,縱容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採取讚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例如父母從此以後在孩子回家之前,把家裡弄得井井有條,孩子學習時,父母也是手執一卷書,或者專注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直劃手機,聊天。這些細節做起來不難,但真正去做還是需要毅力的。
讓孩子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景象麼,為此我們也應該自己做出改變,更好的影響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