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白sir讀書

    老舍是我個人喜愛的作家,他的作品我讀過不少,像《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真是讓人如數家珍的感覺。那麼應當如何評價老舍先生的作品呢?

    看過老舍的作品就知道,他的寫作題材大多取材於市民普通生活。他善於描摹北平底層平民的生活和命運。他擅長透過日常生活場景,反映社會衝突。老舍的作品讀起來讓人覺得輕快詼諧,但是笑過之後,又能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來。

    老舍對北京是有深厚感情的,他在《想北平》中這樣寫道:“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剎海的青蜓一直到我夢裡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個小的事件裡有一個我,我的每一思念裡有個北平。”

    這樣的北平,於老舍像他的靈魂安放之處,所以他的作品處處有北平,處處有京味。城市的味道和氣息,已經融入到他的血液裡,他的性格與脾氣裡。

    所以評價老舍的作品,我想就“京味兒”作一探討。

    舉個例子來說,老舍的話劇《龍鬚溝》就直接用北京的真實地名來命名,作品反映了龍鬚溝從一個臭水溝再到人間天堂的演變過程。龍鬚溝原是京郊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可到了清末民初,由於手工業作坊任意傾瀉廢水和汙物,河水受到嚴重汙染,才成為遠近聞名的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後,僅幾個月時間,龍鬚溝就下鋪水管線,上鋪成柏油路,居民用上了電燈和自來水。老舍先生實地調查之後,話劇《龍鬚溝》很快應運而生。

    老舍先生把對國家的榮辱興衰和人民的安居樂業的理性思考,滲透在北京的地理環境中,可見他對北京的感情之深。

    另外,老舍先生與普通大眾休慼與共的情結,也分外打動讀者。

    比如,他擅長書寫舊北平下層市民生活,他同情和關注這一群體的命運,因此出於他內心的本能,他能做到和他們休慼與共。於是,包含著北京許多老百姓原型的人物,不斷被他寫進作品中。

    像《駱駝祥子》裡的祥子,他是一個由鄉村到城市討生活的底層青年,他以拉車為營生,在北平這座城市完成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老舍的文學作品中的北京,是充滿具體真實的生活場景的城市,從他的作品中,能讀到北京城的民俗風情、地理景觀、語言特色等,他帶有鮮明北京地方色彩,濃郁的“京味兒”的寫作方式,正是他創作的個性所在。

    老舍是北京市民一分子,他對大眾普通生活有著真實的體驗和理解,所以老舍的“京味兒”從不高高在上,它自帶市井味道和寫實風格,這一點,也讓老舍的作品在文壇上獨樹一幟,成為人們研究北京文化和生活,永遠跨越不過去的沉澱之作。

  • 2 # 陰山散人

    記憶中,老舍先生是個滿族,少年貧困坎坷,“文革”中飽受迫害,與皇城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因此,總感覺老舍先生根植於市井衚衕,寫出了通俗易懂的京都市民的喜怒哀樂。

    他的作品多是立足京城,去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他尤其喜歡透過日常平凡的場景來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值得肯定的是,作品中蘊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和濃濃的故土情,他時刻將筆鋒觸及到民族精神或者民族命運的深度思考,這和他鮮明的反帝愛國個性有關。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猶唱當年曲,少女新添時代裝。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我作為一個高原的行者和草原的住客,理應記住這首老舍先生留世不多的詩詞,並深深懷念先生。

  • 3 # 老大叔電影堂

    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境界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同,你的看法不一定是他人的看法,他人的看法也和你的看法不同,只要你從中看到啦對自己都用的東西,便是有用,反則無用!

  • 4 # 呆呆熊沙龍

    年少時讀到《茶館》,我視為典範,我曾試著寫這樣的話劇,但我寫不出來!

    為此,我曾千里迢迢去追劇,從於是之到濮存昕,我都在北京人藝看過,那個熱血沸騰啊!值!

    老舍除了《茶館》還有很多作品,譬如《二馬》、譬如《駱駝祥子》都是經典,老舍是一位天才!

    很可惜,這位天才的隕落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天夜裡,老舍坐在護城河邊想什麼呢?他為什麼捨得撲通一下去死?

    現在,我有點明白了,其實他就為這兩個字:尊嚴!

    當下,有好多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老舍不是這樣的,老舍是有尊嚴的人!他告訴我,賴活不如好死!這才是生命!

    老舍是有尊嚴的人!超越了我們這個時代還活著的多數人!

    所以,我喜歡老舍!

  • 5 # 野草書屋sea

    看過老舍的《茶館》《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長篇,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但有一篇短篇也非常值得一讀,那就是《斷魂槍》,老舍原本是想寫成一部10萬字的長篇,但由於一些特別的原因,濃縮成了5000字,可想而知其中所保羅的元素之豐富和靈魂之深度,特別是其中沙子龍一套五虎斷魂槍不傳後世所留下的疑問,想在這裡探討一下。

    圖源自網路

    在老舍的短篇《斷魂槍》裡,沙子龍將鏢局改成客棧,不再走鏢,也不再言武,只是每日忙碌結束,在夜裡拿起那杆跟隨自己多年的槍,難耐時再舞上一段,還能憶起當年走江湖的威風。

    似乎昨日還是冷兵器時代,長槍毒弩,大刀厚盾總能拼個響。而到了今日,被西方的艦船大炮一轟,這東方大夢就被震醒了,“神槍沙子龍”的名號,除了他的幾個徒弟,似乎就再也沒人知曉了。

    小說結尾有一段極有深意的描寫:“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冰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沙子龍似乎獲得了一份心靈的平衡和寧靜。

    按照故事邏輯,如果沙子龍不傳這套“五虎斷魂槍”,他就成為“最後一個”掌握這套槍法的人。沙子龍為何要把自己變成“最後一個”呢?

    常的空白有以下三種:

    其一、中國民間歷來對於家傳絕技、秘方等的處理方式是傳男不傳女,傳給兒媳婦,不傳給女兒,這與中國以血緣宗法為紐帶、農業家庭小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生活結構有關,認為沙子龍的不傳,緣於為了生活而獨佔生存技能,這是一般讀者最常見的解讀方式。

    其二、沙子龍珍愛自己的這套“無虎斷魂槍”,現在是機械化的時代,古老的武術已毫無招架之力,沙子龍依然視其為藝術,予以珍視。

    其三、沙子龍的形象是我們民族在民間的非凡智慧與極高境界的代表,是一位甘為舊有美質文化而殉道的英雄末路,他決計要剛毅地迎納現實的轟擊和毀滅,走上與心中完美事物共相廝守的終極之路。

    而其四,沙子龍那一代的英雄在新舊交替之際,他們的夢想與守持已然不再適用這個新的時代,已然無用武之地,我便臆想,老舍的心裡是有些許矛盾的,既透過王三勝與孫姓長者這一類人表現出對舊時代的留戀與沉淪,做著舊夢。

    甚至從沙子龍夜晚偶爾摸著自己的槍身,藉著舞槍讓自己得以平靜,也可看出新舊交替的那一代人對舊時風光的感懷。

    而另一方面,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法阻擋,沙子龍甘願那條槍與那套槍法和自己一起長眠。

    便是認清了現實,不怒,不爭,依然清醒著,願意舊時代的魯莽到自己這兒為止,不再胡鬧下去。

  • 6 # 坐井觀天象66

    大家還記得祥子不?

    狗伸出了舌頭,躲在陰涼的地方。掛著的銅招牌都快要化了……

    老舍的功力之深,一般人敢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a柱判斷車輛與邊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