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關於建文帝下落,歷史上眾說紛紜,我們來梳理一下。

    建文帝朱允炆也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之子,因他父親太子朱標早逝,所以在朱元璋死後,就順理繼承了皇位,始稱建文帝。即位以後,為防止藩王做大,所以就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策劃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主要針對的就是他四叔燕王朱棣,這在帝王來說,是最正常不過的,為了自己的皇位穩固,所以就欲把朱棣的精兵調防戍邊。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年輕的建文帝怎麼可能是他常年跟隨朱元璋征戰的四叔的對手,在加上派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討伐,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最後被朱棣在三年後攻佔南京,至此下落不明,史稱“靖難之役”。這也是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帝位爭奪戰,我們不去過多評價,說說建文帝下落。

    建文帝失蹤以後,有說他在宮中被大火燒死,有說他從宮中地道套了出去,去往雲貴一帶,也有說他去了海外,所以後面就有鄭和下西洋,名義上是開拓海上航線,實則是尋找建文帝下落,因為活著的建文帝對於朱棣的統治在法理上是具有重要威脅的,畢竟皇位在當時來說,來的不是那麼光彩。那建文帝究竟去了哪裡。

    最早說發現了建文帝的蹤跡,出現在了貴州發現了可能是建文帝留下的“紅崖天書”,“紅崖天書”最早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位詩人邵元善,在一次遊山玩水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的,因其寫在巖壁上非雕非鑿,經歷數百年依然色澤如新,赫紅色的神秘符號依然清晰如固,所以被後世人孜孜不倦的去破譯,據有人聲稱破譯了的意思是,“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由此證明是建文帝所留,但是紅崖天書在清代就被人蓄意破壞過,隨意的亂刻一些圖形符號在上面,所以以此證明是建文帝遺蹟也過於牽強,最多就是他或者隨從路過的痕跡。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了2008年,一個工程施工隊在福建的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修建登山小道時,突然發現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造型奇特,有別於其它墓地,於是趕緊向當地文物部門彙報,省市兩級專家趕往戰場一看,大吃一驚,該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宮,塔上碑文刻有“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淪海珠禪師之塔”,乍一看,是一位高僧之墓,可古墓陵牆上卻有兩龍頭造型,且造型嘴上唇翹,長於下唇,龍口有火焰珠,典型的明初閉嘴龍造型,和明孝陵各個構建紋飾相同。

    大家知道,龍這種造型,在古代不是誰都可以用的,只有皇家才能夠用,而且朱元璋早年出家,碑文上的圓明或暗指功德圓滿,說的就是朱元璋,第三代指的就是建文帝,朱元璋之孫嘛,珠可能是朱的諧音,暗指墓主人姓朱,所以該墓的指向就是一座明朝皇帝墓,可明朝的帝墓都已經知道在哪裡,唯獨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該墓是建文帝的可能就極大了。

    其實,在明末清初的學者查繼佐在他的《罪惟錄》書中也提到過一個事情,大意是鄭和下西洋之前,曾在福建福州雪峰寺遇上了逃亡中的建文帝,建文帝招攬鄭和帶他的數萬下西洋的兵馬對抗朱棣,但鄭和哭著拒絕了,就此離去,鄭和遇到建文帝的雪峰寺,離發現該墓的地方,距離也就幾小時的車程。

    所以,發現該墓後,寧德市專門在2014年邀請了幾十名專家學者進行探討,來證明該墓是否就是建文帝墓,最後也總結了十多個證據,其中有該墓的規制,格局,構件等體現了明代皇家陵的特點,然後寧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袈裟是明初御用之物,很有可能是朱元璋賜給朱允炆的,還有就是追隨建文帝出逃的重臣鄭洽,被發現是寧德蕉城區鄭岐村的開村始祖。最重要一點就是朱棣即位期間,寧德地區的寺廟曾被大量焚燬,僧人大量被殺害,且寧德地區人口大量減少,關鍵是史書上無記載。

    綜上所述,困擾了人們600年的建文帝失蹤之謎,有可能是水落石出了,只是還沒有得到最終證實,也成為了明史上的一樁懸案!

  • 2 # 使用者72784375354

    朱棣讓徐輝祖進:不擔殺叔名,朱棣成了英雄;朱棣殺了建文帝,為了不擔殺侄名,就說建文逃遁了。假如你是朱允炆,你還有心思逃!?

  • 3 # 嚮往觀察使

    建文帝的悲劇與自己優柔寡斷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在早期朱椂以清君側的名義剛起兵反叛時,他有好幾次機會可以把叛軍消滅掉,可他總是在關鍵時候優柔寡斷,顧忌這個,顧慮那個,以至於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連帶著孩子們也一起墜入深淵,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朱椂率領的燕軍包圍住京城時,有見風使舵的大臣私自開啟城門,引大軍入城,建文帝得知訊息後,親自舉火毀焚了寢宮。

    朱棣與眾將趕到皇宮時,只找到幾具已燒成木炭狀的遺骸,經太監們估認是建文帝和大兒子及嬪妃們。這下子正合朱棣的意,因為如果建文帝不死的話,他登上皇位的合法性就有些勉強,也不符合清君側的藉口。朱棣在當時自然是寧信其真,雖然心頭肯定存疑,還是立馬假惺惺地大哭道:“痴兒啊,為叔是來幫你清除身邊小人的,你何苦如此,真是心痛死我了。”然後,在大臣們的再三懇請下,又有善揣心意的親信以建文帝及皇長子皆已殉天,再無人比朱棣與明太祖朱元璋更親近為理由苦苦諫勸,朱棣才裝著勉為其難的樣子登基成為明成祖。

    朱棣稱帝以後,首當其衝的大事就是確定建文帝的生死存亡,在國內利用錦衣衛為耳目大肆搜尋,前前後後找了二十多年,一直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據說,鄭和下西洋也有在海外打探建文帝訊息的任務。在歷史界,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城破之際自焚而死,這也是正史所記載的;二是危難之時忠臣死士捨身相救,有人甘願替死化為灰燼以迷惑朱棣等人,其實已把建文帝化妝後救出,隨後避入深山為僧以圖東山再起;最後一種說法是建文帝遠循海外等待機會,朱棣幾次派鄭和下西洋就是去找他的。我感覺還是第一種說法比較可信,因為那時候畢竟交通不方便,一個那麼顯眼的大人物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從京華之地離開也真不容易。再說了,建文帝在手裡握著那麼好的牌時,還打不贏,估計在心灰意冷之下,也難以再保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雄心壯志了。

  • 4 # 東方鉞

    傳聞,燕王入金川門後,建文帝是否死於大火,一直是朱棣的心病,他派心腹大臣到處尋找建文帝下落。永樂年間雖然有些有關的事由與建文帝有關,但無一落實為真。甚至派心腹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艦隊巡航亞非幾十個國家,三十年間,也沒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卻創造大明王朝強盛的航海史,成為宣揚中華文化,人類文明的宏大創舉。

    《明史.恭閔帝本紀》載燕王入金川門當天(1402年6月13日)"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明史館建立順治二年(1645年)《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刋行,至今己是六百餘年。明史這句模稜二可的話,實際他正是建文帝下落不明的反映。據中國箸名明史學者黃元眉先生考證:《恭閔.帝本紀》出自徐嘉炎之手,而徐嘉炎識為建文帝未死於大火,而是“遜國”外逃。所謂遜國,就是讓位於明成祖,自已出走。前清箸名學者朱彝尊也在明史館,他認為死於戰火,就象《明實錄》那樣。修明史學者意見不能統一,留下:"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模稜兩可二句話。留下疑點,吸引更多的人尋個究竟,黃雲眉先生考證明史可謂用力最著,成就最大,但他最後的結論是:"不妨兩存其說”。

    據《明實錄》記載:燕王率兵入金川門,建文帝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八天後,成祖備禮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曰。我認為可信,朱元璋的子孫血性很濃,寧死不受辱,崇禎帝寧死不降李闖王和建文帝寧死不讓位燕王,有必然的基因連繫,全釋了他們“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最高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吹不黑,就騎士G1的表現,騎士今年還能衝出東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