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93761884109

    家長的水平不一定就決定了教育孩子的能力,我自己是數學學渣,又不想太早送去早教機構,所以孩子的啟蒙教育都是靠我自己的,一直都是聽的150蒙氏課程,對我的幫助很大。

  • 2 # 你說我聽丿

    其實會覺得這位家長特別的稱職。教育孩子,有這份心,就是很大的動力。

    我覺得首先家長擺正心態。學習時自己是學渣,到長大後的經歷,再到為人父母,其中艱辛苦楚只有經歷過才會有真切的體會。我認為這是為能夠教育好自己孩子最大的力量源泉。但年輕時的學渣並不會影響教育孩子的那份堅定的心,因為這樣的父母已經在尋求正確、良好的教育方式,自己去學習教育方法。相信只要找到合適的學習教育方式,一定會收穫很多。所以不必擔心。

    然後,就是關於如何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了。個人認為教育孩子並不是特別的貼切,我覺得引導孩子更為合適。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同樣的也有共同性。所以在引導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孩子的獨特性,他是獨立的個體,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以上是我自己的看法。

    父母要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有很多的途徑可以學習。個人會推薦家長理論實踐相結合。理論的話,可以看一下《發展心理學》,這本書是當做教材用的,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嬰幼兒、學前期、學齡期以及青春期、成人期的許多理論知識,父母可以有選擇性的學習。另外一本書我覺得也很不錯,《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詳細講解了關於嬰幼兒期、兒童期的各種敏感期,其中還有很多的案例,值得借鑑。《女兒背後的爸爸》,這本書也是有很大的啟發。《陪孩子長大》也是很不錯的學習內容。另外還可以在網上搜一些影片學習,個人推薦講解溫尼科特理論的影片,蒙特梭利教育講解。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抱持性的環境,以及正確的引導。

    無論我們看書還是其他方式的學習,我們都不可以照辦模式、認死理,我們可以學習其中的精華,然後加以我們自己的反思、領悟,我想這樣才是最好的學習。靈活學習,學以致用。

  • 3 # 又媽愛閱讀

    重要的不是你教會了孩子什麼,而且你陪伴了孩子。

    你英語發音不標準,可以藉助有道翻譯愛,小達人點讀筆等工具,但重要的是,你和孩子一起學,一起看,一起讀,一起聽,一起說。

    你讓孩子看到,家長的陪伴,家長也是在用心學習的。

    再者,為人父母,潛力都是無限的呀!

    ^0^~加油加油!

    又又媽,寶寶兩歲,愛閱讀愛旅遊愛生活!

  • 4 # 尚尚家的社交電商

    啟蒙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教,學齡前的一些教育。這個是一門專業的科學的學問,即使是學歷到博士、博士後,都不代表就能提供很好的啟蒙教育給自己的寶寶,畢竟術業有專攻,所以在此告訴所有的新晉爸媽,想要給寶寶較好的早期教育,應該專門學習相關的知識,瞭解寶寶生長髮育的各個階段,掌握寶寶各個階段的敏感期,幫助寶寶好好的認知世界,引導寶寶建立良好的習慣,科學健康的養育寶寶。所以跟父母是否是學渣沒有直接關係,大家是同一起跑線的。不要簡單的聽從長輩們的一些老舊的育兒指導,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已經可以科學全面的理解寶寶發育的各個階段,掌握相關的知識,可以讓你從容應對寶寶各個時期的行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建議找相關的早教機構,或聽相關的培訓課程,多學習和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比較出名的有:金寶貝、美吉姆、東方愛嬰等。

    早教可以幫你解決哪些問題?

    1. 瞭解了孩子的敏感期,你會從容看待寶寶吃手的現象,我們會經常發現寶寶在吃手指頭甚至腳指頭,他們正處在一個感知和觸覺學習的過程,透過用嘴巴來感受“世界的味道”,家長需要用合理的方法陪伴寶寶度過這一敏感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寶寶就會很少出現咬指甲、吃手指這樣的行為了。但如果家長用強制性的手段來“治療”,對寶寶的身體和心理來說會非常不利。這裡要特別注意,如果寶寶兩歲前沒有平穩地度過吃手指這一敏感期,那麼寶寶吃手指的現象就會拖長。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寶寶在上了幼兒園甚至小學還會吃手指的原因。

    除了吃手的敏感期,接下來的還有其他敏感期:

    觸覺敏感期:孩子從出生開始,從抓握能力到可以抓住一個物品,再到物品從左手交換都右手,這都是孩子透過手來認識世界,如果經常接觸外部事物,孩子的智力發育更加快速。

    爬行敏感期:8-9個月的時候,孩子進入爬行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爬來爬去不安全,也很不衛生,就限制孩子爬行,其實,不學爬的孩子容易出現身體協調性的問題,也容易暈車暈船,甚至上課容易打瞌睡。

    語言敏感期:從孩子開始牙牙學語,到可以流利地朗誦一段故事,這都得益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孩子1-2歲,是語言的爆發期,在此期間,孩子說話的慾望會很強烈,學語言也很快家長要抓住這個時期,多跟孩子說話,跟孩子對口型,拓展他的語言範圍,多積累,不要嫌棄孩子話多,他對說話有信心,善於表達,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很強。

    秩序敏感期:有的寶寶很執拗,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某些事,不接受其他的方式實施,大哭大鬧,還有的孩子,非要自己關燈,媽媽給她關了就會哭鬧,非要把燈再開開,然後親自關掉。孩子這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在他的世界中,和諧的有秩序的東西會讓他有安全感,甚至感到愉悅,如果刻意打亂這種秩序,孩子就會崩潰哭泣,這個時期不要逼迫孩子接受無秩序性,不要跟孩子死磕到底,覺得孩子這是人性,其實是他從環境的秩序感中建立了內心的秩序,從而構建了各種智慧。

    細節敏感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學會了觀察,比如地上的小螞蟻,牆縫中的蜘蛛網等,都讓她樂此不疲,長時間地蹲著觀察,經常能發現一些大人注意不到的小細節,此時不要打擾他,這是細節敏感期來臨了,他在觀察世界,藉此培養了專注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他有可能會翻垃圾檢出雪糕棍,有時候會在泥巴中找小珠子,愛會收集媽媽認為是垃圾的小東西,媽媽可不要嫌麻煩,孩子這是在觀察世界呢。

    2. 科學的認知寶寶的養育,這裡面涉及的內容很多,寶寶是否應該穿紙尿褲?穿到多大比較合適?孩子生病怎麼處理,發燒應該給孩子多穿點讓他發汗,還是讓他脫了衣服散熱?奶粉怎麼餵養?什麼時候需要斷夜奶?什麼時候訓練寶寶的獨立能力?什麼時候訓練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等等。透過學習掌握這些內容,可以從容應對寶寶。

    3. 如何開發寶寶的天才大腦?每個寶寶都是天才,但是需要經過有效的開發,才能發揮寶寶的潛能。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時間錯過是沒有再來的機會,跟遊戲中一樣,這個號練廢了,怕只能重新練個小號了。怎麼開發相關的能力,透過哪些方式可以有效的開發寶寶的大腦。

    4. 什麼時候建立規矩?什麼時候讓寶寶明白規矩?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讓寶寶自己能處理的事情自己處理,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飯,自己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寶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寶寶是可以將道理的,不過是用他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命令和指責。

    透過以上科學的方式,你會發覺你的寶寶成長成一個健康的自然個體,你也不會因為不理解他的行為而大發脾氣,大吼大叫。帶孩子也越來越輕鬆。每個家長都要學會科學的帶寶寶,跟父母是不是學渣一點關係沒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刺激戰場》2月28日的“獅心補給箱”,獲得AKM狂怒面板的機率有多大?你抽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