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陽郡主
-
2 # 大白鯊吃一隻大鵝
5-60後:陳道明、唐國強、劉德華
70後:祖峰、靳東、潘粵明、蘇有朋
80後:張魯一、井柏然、胡歌、王凱、……
90後:張一山、吳亦凡、張藝興、黃子韜、楊洋、易烊千璽
其實對這些演員我們都有大體的印象,他們身上都帶著自己時代的特色。
5.60年代的各位,長相周正,演技到位。
70年代的演員,有一種不同於前代的氣質。
80年代的演員,基本上是八九零後的偶像,也是目前影視領域的活躍分子。
90,00後的演員,與其說他們是演員,不如說他們是流量IP,已經不僅僅是個演繹者了,是一個完整的包裝下的大IP。
-
3 # 忘藏
最初開始的男生審美先是能打的,我們認為武打片中的男生很帥。
接著就是比較搞笑的。
後來男生什麼就是看演技,人也比較樸實的那種。
再後來就看演技,看顏值了。
現在看男生的審美,直接就是外貌第一,實力第二。
-
4 # 指尖定律
鹿晗定情之作《甜蜜暴擊》收視撲街、吳亦凡新歌“刷榜”iTunes被下架、李易峰“喜提”金鷹視帝卻被群嘲、楊洋新劇《武動乾坤》查無此名,四大流量被唱衰。而以追星少女的“四大牆頭”(吳磊、劉昊然、白敬亭、易烊千璽)為代表的一批“可奶可狼”的“小男友”成功俘獲了這屆“中年少女”的心。
▲ 如今,白敬亭,吳磊,劉昊然,易烊千璽四人在搜尋軟體裡已經可以透過“白磊昊千”搜尋到了。
▌“硬漢大叔”退潮,“鮮肉奶狗”崛起
網上有段子吐槽:“當我是小鮮肉的時候,你們喜歡大叔,現在我變成大叔了,你們又喜歡小鮮肉了。”在種生不逢時的玩笑般的感慨背後,也體現著男性媒介形象的變遷。
最早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引進了一批港劇,周潤發、鄭少秋、秦漢等劍眉星目的英雄角色備受追捧;八九十年代國內警匪劇成為風潮,濮存昕、陳寶國一臉正氣的形象深得家庭主婦之心,“師奶殺手”的稱號由此得來;進入新世紀,《流星花園》等臺劇熱播引得萬人空巷,言承旭、鄭元暢等“花美男”打開了偶像劇的市場;而內地劇隨後又迎來了短暫的硬漢風回潮,姜文、胡軍、張涵予等陽剛直男重回觀眾視野;緊接著黃曉明、彭于晏等可陽剛可溫柔的多面小生走俏。但鉅變的轉折也悄然開啟,一個流量時代已然到來。
鹿晗、吳亦凡、楊洋、李易峰等“小鮮肉”開始佔據熒屏,他們的美色讓觀眾們大飽眼福,然而有顏值無演技的吐槽也是鋪天蓋地。演技不夠顏值來湊成為圈內的惡性風潮。到2018年,劉昊然、吳磊、TFboys等“小奶狗”成為新的一波流量,演技雖不成熟但勝在自然乾淨,沒有中年大叔的油膩,沒有霸道Quattroporte的邪魅,看一眼他們的甜蜜的顏,一大波“中年少女”就溺死在醉人的笑容裡。
從硬漢大叔到“小鮮肉”“小奶狗”,從國字方臉到尖下巴小臉,中國娛樂圈男星成名史背後就是一部男色審美進化史。
“小鮮肉”“小奶狗”的爆紅使得眾多女性心嚮往之,彷彿藉此稱呼,她們也變得更獨立自主,甚至可以成為男性的依靠,過去強勢一方的男性地位在這個角度上開始變弱。
在古代,女性因為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在話語權上處於弱勢,被要求三從四德、賢妻良母。而在現代,大多數職業女性都獲得了經濟獨立,但依舊面臨一定的生存壓力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偏見。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可以幫她們分擔一部分生活的壓力,在“喪喪”的生活中給予彼此安慰。而“小鮮肉”“小奶狗”作為一種新出現的性別標籤,也便在兩性相處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在某種程度上,媒體又反過來助推了“小奶狗”走紅的這股風潮。不管是《偶像練習生》中“可鹽可甜”的蔡徐坤、範丞丞等人,還是《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男朋友》裡傲嬌又會撩人的丁海寅、樸寶劍,真人秀和偶像劇中對“小奶狗”形象的塑造與宣傳,販賣一種完美男友的人設,讓廣大中年少女沉浸在幻想之中,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照著“小奶狗”的特點要求男友。
▲ NBA剛推出的新年賀歲宣傳片中,蔡徐坤作為NBA新春賀歲形象大使出鏡,遭到質疑。透過搜尋軟體的“以圖找圖”功能,宣傳片的部分截圖被關聯為“女孩”。
▌身體的物化,消費的陷阱
如果說宅男總是被新垣結衣的笑容捕獲,可以為了“老婆”鞍前馬後;那“中年少女”被“小奶狗”清新的氣質治癒,為“小奶狗”掏心掏肺也可以理解。畢竟有人買單就會有人制造,“小鮮肉”“小奶狗”的爆紅,媒體平臺功不可沒,但追根到底還是消費時代女性審美主導的結果。
工業社會的正常邏輯便是生產符合大眾口味的商品,鮑德里亞提出,在消費社會中,身體是最後的商品。這種物化是商品拜物教的必然結果。
從楊洋色口紅到劉昊然面膜,讓女性心甘情願掏錢才是王道。廣大“中年少女”透過直接消費“小奶狗”的形象而間接消費了他們所代言的商品。花錢“養小奶狗”不是被迫,而是在這種消費慾望下的自主選擇。
女權主義者鄭楚然在接受採訪時則說:“如果說‘小鮮肉’象徵一種女性對男性的消費,那麼女效能夠消費男性,不是因為女性意識覺醒,只是因為女性漸漸開始在商業屠宰場裡崛起而已。”
但事實也不盡然完全如此。
當代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穆爾維說過:“在一個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為‘主動的男性’和‘被動的女性’,起決定性作用的男人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風格化的女人身體上。”
曾經男性用“女人味”來規訓女性,而如今女性用“小奶狗”來審視男性。以前都是女人作為被觀賞的物件,而“小鮮肉”“小奶狗”體現了男人也可以作為觀賞物件。這種看的決定權由男性擴充套件到女性,顛覆穆爾維的“男性凝視”狀態,雖然這不一定代表著女性地位的真正提高,但選項的擴增,就意味著更多平等與自由的可能,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對於女性來講,有人鍾愛霸道Quattroporte,就有人鍾情成熟大叔,同樣,對於男性來說,喜歡的可以是氧氣女神,也可以是性感美女。平等的性別觀念不是建立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基礎上,而是給彼此同樣的選擇投票權,雖然這一選擇投票權目前在消費文化中尤為顯眼。
▌流動的盛宴,代際的更替
雅斯貝爾斯在《人的歷史》中寫道:“歷史不時表現為一團烏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轉的洪流一樣。”從“小鮮肉”被眾人追捧到“小奶狗”集萬千寵愛,很多人可能恨鐵不成鋼,一副男性已經喪失陽剛之氣的不平之感,但他們的爆紅看似偶然,冥冥之中的卻也有自洽的邏輯。
當年“四大天王”甫一出世,也被視作小鮮肉,對其實力一片質疑之聲,如今他們也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TFboys紅了之後人們發覺潮流在輪迴,從中捕捉到當年的“小虎隊”的影子。
所以不必大驚小怪,歷史總是驚人的的相似,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在娛樂圈同樣適用。娛樂圈既是一座圍城,也是一場流動的盛宴,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新鮮血液總在不斷湧入,代際更替是常態,有人挺立潮頭,有人則漸漸被遺忘。
胡歌曾這麼調侃自己,“車禍前,別人叫我帥哥;車禍後,別人叫我胡歌。”同批火爆的鮮肉中有的如今早已無人知曉,但胡歌在車禍後成功涅槃,用《琅琊榜》和《偽裝者》兩部劇證明自己不僅是偶像,更是演員。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想要撕掉身上的“小鮮肉”“小奶狗”的標籤,作品才是永恆的證明。一夜爆紅者不乏少數,雖然是成名捷徑,但沉下心來修煉演技才是長久之道。
看顏的經濟時代造就了“小鮮肉”“小奶狗”們的爆紅,一個新的消費趨向和審美習慣得到彰顯,但正如任何一個潮流都有更新迭代的過程,對於他們來說,能否被持續喜歡,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畢竟,靠臉吃飯的日子註定不能長久,美人易遲暮,鮮肉終會老,大浪淘沙之後,誰知道這屆“中年少女”下一波又會Pick誰?
回覆列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一批港臺劇被引入進來,周潤發、秦漢、姜大衛和鄭少秋等人,相繼出現在了那時候的電視熒屏上,引起了媽媽輩的圍觀。而此時,內地則流行起了以唐國強為代表的“奶油小生”形象,他們也稱得上是娛樂圈30年男色變遷史的開端。
劍眉大眼、高鼻樑,只適合演英雄
這第一批的“男色”,都符合中國最傳統的審美,絕沒有厚劉海錐子臉,基本都是劍眉大眼高鼻樑,有所謂的“英武剛毅之氣”。
年輕時,狄龍和姜大衛的“姿色”簡直無可挑剔。尤其是狄龍,身材高大挺拔,面相飽滿溫潤如玉,雙眼亮而有神,鼻樑挺直,無論正面側面煞是好看。還有。年近60的李阿姨當年粉的是發哥,她向記者回憶道:“那會兒許文強每次出來,我不管幹著啥都要跑過來看,就沒見誰系圍巾系得這麼有風度的。”而年逾50的王阿姨則是唐國強的粉絲:“唐國強才是我們那輩人心中的第一美男子啊。我記得當時家裡要買梳妝檯,我特意挑了一個鏡子背後有他海報的,為此還跑了好幾家店。”
觀眾愛大英雄,私生活都是秘密
至於為什麼“國字臉”英雄會這麼流行,娛評人亂飛表示:“跟時代有關,那時西方個人英雄崇拜傳到國內,觀眾就喜歡生活中沒見過的男人,所以出現很多英雄淚、男人味的銀幕英雄,那個年代武俠小說盛行也是這個原因。”導演劉江則認為:“英俊的正面形象,是觀眾的一種美好寄託。”
亂飛還特意提到,那個時候的偶像都是純粹的偶像,都有自己的光環:“那時所謂的偶像就是放在神龕上供著的,他們不能有瑕疵,頂多抽抽菸、耍耍酷,一旦有了私生活便降低了格調。經紀公司對他們保護很嚴,對他們的形象格外注重。其實現在也能看出來,採訪老牌演員,那些要求、限制與年輕藝人完全不同。如果你寫了他今天做了一件什麼事,他會很在意。”
時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公務員專業戶:演警察演幹部 專注討好家庭主婦
代表人物:濮存昕、陳道明、周裡京、張豐毅、陳寶國
在一大波“國字臉”之後,以濮存昕、陳道明為代表的內地男星開始走紅,和之前那一波“國字臉”英雄相比,他們的長相更“親民”。雖然依舊都是正面角色,但隨著影視創作開始轉向日常生活,這些角色開始有普通人的好惡,也贏得了大批家庭主婦的喜愛,因此他們被統稱為,“師奶殺手”。
他們演的幹部、警察最吃香
“師奶殺手”的姿色雖不如“國字臉軍團”那樣有英雄氣,卻也個個長相正統嚴肅、眉目端正、一臉正氣,給人十足的安全感,外加硬邦邦的演技傍身,故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走俏熒屏。
那一陣,萬人空巷的熱播劇,清一色是幹部、軍人、警察題材的,比如《英雄無悔》《和平年代》《新星》《便衣警察》等。濮存昕便是當中的先鋒人物,他以一身正氣的公安形象立足熒屏,怎麼看都不像壞人。《英雄無悔》之後,他幾乎成了“警察形象代言人”,迅速籠絡住一批師奶粉絲。
周裡京外表瀟灑冷峻,擅演剛毅威猛、百折不撓的幹部軍人形象,憑《新星》中剛正不阿的李向南以及《炮兵少校》中英武逼人的軍官等角色,成為當年演藝圈的“一哥”。任何一個50歲上下的觀眾,無人不知《新星》,該劇當年引起的轟動絕不亞於今天的劉翔跨欄奪冠,年輕縣委書記李向南的知名度堪比甄嬛,更搞笑的是,數不清的電視觀眾給周裡京寫信,向他訴說冤情。
“那會兒找物件就流行找公務員了”
“師奶殺手”的興起,使得此前大紅的“奶油小生”不再那麼吃香,“你看唐國強演《小花》火了之後,快銷跡了10年”。資深記者L對騰訊娛樂記者說:“奶油小生看多了,觀眾也會膩味,他們覺得不能光看臉蛋了。孫淳和我說,自己出道那會兒去試戲,導演們都很遺憾地對他說,‘孫淳,你長得太漂亮了’。那時候,漂亮變成了一種包袱,沒人找他演戲。”
面若桃花,比女人精緻
花美男意為“像花一樣美麗的男子”,面若桃花面板白,長得比女人還玲瓏精緻,極其注重外表,永遠整潔乾淨。其中的翹楚無疑是仔仔周渝民與吳尊,還有人稱“小美”的賀軍翔,光看小名就足夠女性化,其人卻有一股邪魅氣質,壞笑起來真真是個妖孽禍水。
花美男的出現都是偶像劇惹的禍。2000年後,臺灣苦情戲落幕,偶像劇崛起。柴智屏這位藝壇的“神秘魔法師”,開啟臺灣偶像新時代。導演劉江認為:“女人喜歡漂亮男生,自古以來沒斷過,這是天性,尤其在偶像劇更成熟的市場,男色比女色值錢。”
沒有英雄,只有富家公子
與媽媽輩愛英雄不同的是,女兒輩的偶像多是富家公子,這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偶像劇的男主,都是高大俊美又多金,讓女觀眾一邊垂涎,一邊痛恨自己沒這麼好命。《流星花園》中花澤類一襲白衫優雅走來,將受盡欺負的女主抱在懷中;《惡作劇之吻》中的“校園王子”江直樹,睿智冷傲,是無數純情少女的夢中情人。
親,你當年也曾為《流星花園》痴狂過嗎?
就像從漫畫裡走出的花美男,女粉絲在他們身上寄託了關於童話、唯美和青春的幻想。娛評人亂飛分析:“大家都向往這種又帥又有錢,又溫柔又只愛你的男人。”電視記者L說:“年輕人看覺得養眼,阿姨媽媽們喜歡,是因為能喚醒他們的青春。我記得當時的老師,他老婆已經40出頭了,天天看《流星花園》,看了三遍。”然後,這一群體也引起部分媽媽們的反感,此前那位粉唐國強的王阿姨這麼批判道:“你看看那什麼4(f4)有什麼好看的,扛個煤氣罐都扛不動,衣服穿得不精神,都不像個男人了。”
時間:2003年—2008年
硬漢風回潮:花美男已吃膩了 請上一盤純爺們
代表人物:姜文、胡軍、張涵予、劉燁
花美男氾濫又迅速退潮後,內地男色審美回到“真漢子”這個方向上來,以胡軍、張涵予、劉燁等人為代表的陽剛男人開始重新佔據主流影視作品的男一號寶座。
原來英雄也可以是反派
與之前媽媽輩喜歡的正派英雄不同,女兒輩的“英雄”可以不是正面的,可以不是Sunny的,甚至可以是黑幫的,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在90年代末“古惑仔”和黑幫片就曾在內地風靡一時。“那會兒我們班上男生都喜歡陳浩南,女生都喜歡山雞。”80後的小馮回憶道。但是,他們都得具備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徵:身形魁梧、眼神堅定,冷峻的眉宇間時而帶些憂鬱。他們有一身古銅色的健康膚色,還有性感的小鬍渣和鏗鏘有力的聲線,渾身上下散發著不可抗拒的氣勢。因為男人味十足,總能魅惑觀眾,讓人感受到男人的陽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