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任之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思想認知四個方面著手。

    政治上:

    南明的政治可謂一塌糊塗。

    在崇禎殉國、三位皇子失蹤的情況下,南京的官員(主要是東林一黨)就想著立一位新皇帝。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自古以來都這麼幹。

    但是他們想要立的是桂王而非福王。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繼承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子立兄弟,血緣近者優先。當時與崇禎血緣關係最近的是福王啊,是崇禎的親堂兄弟。按理說立福王是最好的,並且當時的福王已經逃到了江南,是安全的。但是東林黨人卻拒絕了整個選擇,原因在於東林黨人曾經阻止過老福王也就是崇禎的叔叔當皇帝,他們怕福王登基後報復自己。可笑的是,在阻止老福王當太子時他們口口聲聲要維護祖宗家法(朱元璋確定的繼承法案);可是到南明時又毫不猶豫的拋棄了祖宗家法。

    最終福王能夠當皇帝,完全是因為福王自己爭取了江北軍閥的支援,這才順利的登基為帝,年號弘光。但是弘光帝幾乎是光桿司令,整個朝廷大部分的文官依然得用東林黨的人。因此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南明的政治是多麼的混亂。

    經濟上:

    南明經濟與崇禎時相比毫無變化,依然是那種爛的無以復加的經濟體制。這一點就不說了。

    軍事上:

    軍閥割據初顯。

    正如前面所說,弘光帝之所以當上皇帝完全依賴於江北軍閥的支援。當上皇帝后,弘光帝投桃報李,允許江北軍閥在自己的地盤內收稅、任命官員,從而造就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弘光朝也曾想過北伐,但是這些軍閥一個個都支使不動。要不是清朝南下的早,軍閥割據的局面必然會在南明出現。

    認知上:

    整個明末時期,士大夫階級(地主階級)對於後金均缺乏客觀的認知。剛開始有人覺得後金都是蠻夷,所要的不過是財物、人口什麼的,所以明朝官僚集團普遍對後金報以蔑視的態度,以至於在與後金最初的幾次戰鬥中,輕敵冒進的行為屢屢出現。隨著後金的強大,士大夫階級對後金的認知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幾乎到了“聞金色變”的地步。因此在與後金的後期戰爭中,明朝幾乎沒有主動出擊,一直被動挨打。

    這種錯誤的認知,在南明時也存在。當時後金已經佔據了北京,已經改國號為清,一個新朝代眼看就要建立了。但南明計程車大夫依然沒當回事,依然覺得他們搶夠了就會離開,或者覺得他們會不思進取,和南宋時的金國一樣,與南明劃江而治。

    我認為以上四點就是南明最終被幹掉的主要原因。

  • 2 # 國史記聞

    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王朝在被滅國之後割據半壁江山,延續自己的國祚,比如東晉、南宋、西遼等等,他們都能堅持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曾經強大的明朝雖然也做出了這種嘗試,但並沒有成功——南明零零散散地只堅持了四十年左右。那麼南明為什麼沒能抵擋清軍南下,守住半壁江山呢?國史君(國史通論)想從以下幾點表達以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清朝的漢化程度很高

    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儘管遼、金、西夏都已經很大程度上被漢化了,但是金國“靖康之變”後雖然取得了中原古地,但是他們非常缺乏統治漢人的經驗,所以不得不回到北方,扶植傀儡政權。而後來的滿清則更進一步地接受了漢族文明,在逐漸入主中原的過程中,他們也在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採用懷柔政策,籠絡明朝遺民的心。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的心理從抵抗變成了順從。

    第二、南明的正統性問題

    一個政權要立足,就必須有百姓的支援,在“家天下”的時代,血統性非常重要,但是南明的多個政權中,只有弘光帝與明朝皇帝在血緣上關係最緊密——他是明神宗的孫子。但是,相比於宋高宗趙構,南明這四帝一監國本身並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沒什麼號召性。南明政權幾乎始終處於節節敗退的狀態,其正統性自然受到百姓們的懷疑——跟著他們有什麼前途?

    第三、領導層能力不足

    就像剛才所說,南明一直在退守。這四帝一監國可以說沒有人抱有堅定的復國信念,反而產生了“窩裡鬥”。並且,南明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將,唯一能打的左良玉還是不聽指揮的“跋扈將軍”。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明朝滅亡之後,南明政府接手的可以說是因內憂外患而導致的窮困潦倒的爛攤子,並且始終被人追打,再度亡國實在也是難免。

  • 3 # 歷史寶藏

    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人居中原一般都出現劃江而治的局面。

    晉朝時候“五胡”亂華,晉跑到南方去,與北方諸政權對峙,形成第一個南北朝劃江而治的局面。

    第二個南北劃江而治是南宋與金朝,金朝也是佔了開封汴梁後,把宋高宗趕到杭州,後來金兵打到杭州, 宋高宗又跑到海上,金兵守不住而退兵。

    因為遊牧民族經過中原長期的戰爭,到長江一線後勢力有所減弱,到南方以後,更是天時、地利、氣候、飲食習慣、語言等都有障礙,因此往往過不了長江。

    曹操赤壁大敗

    但清朝就揮師南下,勢如破竹,一下打到南中國,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清朝攻打南中國,主要利用漢族軍隊。

    當時的主力已經不是八旗騎兵了,而是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這些投降的漢人。

    清朝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利用漢人打漢人,漢族軍隊適應漢族地區的天時、地利、風俗習慣,這知道漢人自己的交通要道,津樑渡口,山川險要,因此能一路勢如破竹,迅速南下,進而能夠在南方站住腳。

    為什麼後來的三藩尾大不掉,成為大清朝的一個巨大威脅。就是因為打南明時,主要的力量已經不是入關的滿洲兵了,這些人立有戰功,被封藩王,最終又成為大清的威脅。

  • 4 # 何書彬

    黃宗羲早就對這個問題做過分析,而且,他是親歷過抗清的,不僅是有理論分析,還是有實際體驗的。

    在他看來,原因主要有兩個:

    1,民眾和朝廷離心。對於北京朝廷的覆亡,以及隨後南明的覆亡,民眾漠不關心。民眾認為,那是朱家朝廷的倒掉,跟自己沒有關係。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民不知有“國”,自然也談不上救“國”。

    2,社會缺乏組織能力。越是在社會原子化的地方,清軍就越是如入無人之境,相反,在一般認為民風柔弱的江南,清軍連連碰到大釘子,因為江南社會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比如黃宗羲,就組織起了一支抗清力量。

    抗清,單靠個人的一腔熱血,是靠不上的。對一種軍政組織,必須有要相應的組織力量,方可談得上抗清,然而,江南社會雖然有一定的組織能力,但距離抗清所需的社會自組織能力,依然差距太遠。所以終究抗清失敗。

    然後,黃宗羲接著分析,原因的原因,是什麼?

    他認為,根本原因出在絕對君權制度,即全中國只有一個皇帝高高在上,天下是朱姓一家的私產。如此,一方面導致民間社會和朝廷離心,另一方面則是民間力量不斷被皇權蠶食,以至於社會原子化,以至於面對外敵也渙散無力。

    若要做進一步瞭解,請移步我的一篇長文:http://t.cn/EaA648g

    至於清軍碰到的最大的釘子,當屬鄭成功了。

    鄭成功繼承了其父鄭芝龍的海上武裝集團,而鄭芝龍的海上武裝集團,則出自於他對明末東南沿海各支海上力量的整合。

    當鄭軍兵臨南京城下時,部分滿洲親貴甚至想到了逃回關外。

    後來,當清軍拿下福建,依然對此心有餘怵。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清廷為何要想方設法地、拼命地鉗制中國民間海洋力量的發展了。因為,在朝廷看來,任何遊離於它的直接控制之外的力量,都是對皇權的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閆雲達宣告退出德雲社,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