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狼gg
-
2 # 一線天
軍隊的建制,是特指某一級別的作戰單位。以陸軍的步兵作戰單位為例,從高到低排列的建制級別是: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三三制是最常見的建制格式,例如,一個軍轄三個步兵師,九個步兵團,二十七個步兵營,八十一個步兵連。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瀋陽軍區某部服役,其部隊基本建制就是:軍下轄三個步兵師,一個高炮團。步兵師下轄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團。步兵團下轄三個營,營下轄三個連隊。所謂"成建制",就是"成作戰單位"的意思。具體說,就是"成連、成營、成團"等等的意思。
-
3 # 轉世靈童1
淮海戰役中,胡璉乘飛機飛進包圍圈,欲替黃維指揮。下面人還說,這下好了,老軍長回來了。結果也是回天乏術。黃維部隊也算是整建制哽屁了吧。
-
4 # 大秦鐵鷹劍士
軍隊是有組織的武裝力量,只要組織機構存在,這支軍隊就仍然存在,士兵可以補充,但是指揮層很難補充。人們常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說的就是軍隊的指揮人員十分難得。如果一支軍隊上至指揮員,下至普通士兵,全部被殲或者被俘,那麼就可以說這支部隊成建制被摧毀了。如果說你對抗的是一個團,結果你只消滅了這個團的一營,那麼此團只能說被重創,不能說成是成建制被毀。
近現代軍隊基本採用軍、師、團、營、連、排、班的組織結構,每一級軍事單位基本上有三個下屬單位 。比如說一個軍由三個師組成,一個師由三個團組成,師是最小的戰略單位,團是最小的戰術單位。在戰爭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傷亡情況,根據傷亡比例有不同的劃分:傷亡10%是重大傷亡;傷亡30%,即被重創,部隊可以要求撤下休整;傷亡50%,即失去戰鬥力,必須撤下。一個作戰單位全部被殲或者被俘或者投降,則是成建制滅亡,通常情況下,這支部隊的番號就會被取消。
抗日戰爭中,我軍成建制消滅日寇十分艱難,通常只成能建制消滅日寇一個小隊。1931年11月18日,就在“九一八”事變發生整整兩個月之時,正在進行“江橋抗戰”的馬占山部義勇軍向日軍發動突襲,一舉殲滅了日寇步兵第30聯隊經理部,也就是消滅了30聯隊的一個後勤部。1943年10月23日,八路軍成建制消滅了日寇“山嶽剿共實驗區參觀團”約180名軍官。江西萬家嶺戰役中,國軍全殲日寇106師團;崑崙關戰役中,國軍全基本成建制消滅日寇第五師團第12旅團!
成建制消滅敵軍一支部隊,意義遠比消滅同等數量敵人重要!北韓戰爭中,志願軍很難成建制消滅美軍一個團,主要原因在於美軍裝備遠遠超過志願軍。美軍第7師31團是一支精銳部隊,號稱“北極熊團”,志願軍第27軍80師和81師將此團成建制消滅,打破了美軍建軍以來沒有團制部隊被全殲的神話。志願軍第180師,在第五次戰役時,被美7師,美24師,韓6師重創,建制基本被打光,11300人的部隊,傷亡7644人,在傷亡比例高達67.6%,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還是完成了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
-
5 # 使用者6830074570287
沒必要囉哩囉嗦寫一堆,還解釋不清楚!最易懂的回答就是:成建制就是根據所在集體的番號屬性(例如:獨立團,整編師等,屬於番號屬性),全員全額具在。(上至主官,下至炊事員)。
回覆列表
李雲龍準備攻打平安縣城的時候,下的第一道緊急命令,是讓團部騎兵通訊班通知各營、連“歸還建制”,因為這些部隊正在分散活動獨立打擊日偽,並不在團部的直接指揮之下,這種情況軍事術語上簡稱為“歸建”,所以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部隊的“建制”。
某個國家的軍隊首先要有“編制”,它是指編組士兵等作戰人員的方式,並且根據各自情況其“編制”也不盡相同,比如八路軍一個營普遍編有400到500人左右,而日軍的一個滿編大隊的編制有1089人;國軍一個甲種師編制是11000人左右,而日軍1942年以後出現的“甲種師團”編制在18000人以上。
而“建制”則是指軍隊按照“編制”形成組織體系和隸屬關係的總稱,可以理解為“建立各種編制”。一方面,是各支軍隊的作戰單位員額編制並不統一,另一方面,是組織形式和組織名稱也有區別,對這樣由各支軍隊自己”建立起來的體制和編制”,統稱為“建制”。比如鬼子甲種師團的一個滿編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另有機槍中隊和運輸中隊各一)、而八路軍的一個營一般只轄三個步兵連。
抗戰時期國軍精銳部隊的營級單位,普遍在三個步兵連之外還轄有一個機炮連,所以雙方雖然一個連(中隊)的“編制”差不許多,都在100來人,但是建制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各支軍隊的裝備水平、輜重能力和作戰理念是不同的。再比如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初採用的“縱隊”、國軍採用的“整編師”等作戰單位番號,雖然後來統一恢復成為“軍”級編制,但顯然“建制”是不同的。
以華東野戰軍為例,由於是華中和山東兩支野戰軍合編而成,早期各縱隊既有下轄三個師的,也有下轄三個旅的,各縱隊直接受野司指揮(直到1948年11月才全軍統一編制)。而國軍的整編師在大規模作戰時,會組成兵團級單位,比如湯恩伯第一兵團隸屬於徐州“陸軍總司令部指揮所”指揮,兵團下轄七個整編師,他又把其中的整74、整25、整83共三個整編師組成“縱隊”,這都屬於“建制”的範疇。
那麼什麼是是“成建制”呢?就是某個建制級別按制度下轄的所有作戰與後勤單位的全稱,一般來說,專指主要作戰單位“一個都不能少”。比如孟良崮戰役,整83師的一個團撥給了整74師指揮,那麼它的建制在戰後就已經不全了,在擬定作戰計劃時,其正規的建制稱謂應該是:整編第83師(欠一團),當然,該師可以在後面重建這個團,但需要時間。
可以發現,“編制”作為名詞多指非戰時情況下,而“建制”更接近動名詞,主要用於戰時條件下,部隊會根據實際需要和戰場情況調整“建制”,比如增加或者減少配屬單位、特種兵分隊的數量等等。日軍的“支隊”建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它的兵力兵器是沒有固定“編制”的,少的只轄幾個步兵中隊幾百人(比如岡崎支隊),多的轄數個聯隊上萬人(比如波田支隊)。
在戰役戰鬥中,部隊的建制被打亂是非常危險的,這將意味著指揮機關難以有效的組織和號令所屬各部,師找不到團,團找不到營,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楚雲飛的晉綏軍第358團“編制”是三個步兵營加一個炮營,準備圍剿黑雲寨時,由於一營和炮營被李雲龍在大孤鎮“關了禁閉”,團部已經不能有效進行指揮,所以當時358團就是“建制不全”。
而“成建制”放下武器或者被消滅,更是一支部隊的災難,因為各級組織單位和崗位軍官都不存在了,也就是“全軍覆滅”的基本條件。成建制覆亡的部隊,大多數情況下乾脆會被取消部隊番號。即便重建也難以再形成原來的戰鬥力,畢竟骨幹不在、“軍魂”不再延續了。
比如整74師在孟良崮被“成建制”消滅後(三個主力整編旅都在戰場上),雖然迅速以留在後方的炮兵、新兵團等單位進行了重建,但是戰鬥力再不復昔日所謂“五大主力”的水平了,基本淪為二流部隊。1944年方先覺的第10軍在衡陽也是成建制放下武器,雖然兩個月後在重慶重建,但也不再有“泰山軍”的精氣神了。
淮海戰役中兩支起義部隊都不是“成建制”脫離敵營的,張克俠何基灃所屬的“第三綏靖區”下轄兩個軍四個師,其中第77軍兩個師完全起義,而第59軍只有一個半師帶出來(兩個軍總共起義23000餘人);廖運周第110師滿編是三個團8000餘人,但有一個團被留在85軍軍部做預備隊,所以成功起義的只有兩個團5000餘人,都屬於建制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