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記得我小時候逗狗被咬,家裡反而打我一頓不讓我再逗狗!在學校裡家長也是對老師說孩子您隨便打,聽話學習就行!我在學校被老師打,回家說了家裡反而打我一頓說我不聽老師的話! 而現在社會孩子受一點委屈家長就跟瘋了一樣瘋狂攻擊狗和老師們!容不得孩子受一點外界的傷害!郭德綱說“吃虧要趁早”,從小要經受磨練,長大了才能適應殘酷的社會。
3
回覆列表
  • 1 # 寶寶沒時間

    為什麼有的大人不能讓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看到這個題目忍不住想到自己小時候,當時正在上小學,有一天圓珠筆芯沒有水了,就問媽媽要了5角錢買了兩個圓珠筆芯,看到氣球漂亮,就把剩下的幾角都買了氣球,回到家高興的給父母炫耀,結果爸媽不由分說的不僅把氣球撕的粉碎,自己還被打了一頓,在他們的眼裡,和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是不允許的,根本不給你解釋的機會

    在回到“為什麼有的大人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傷害”這件事上,我覺得站在倆寶媽我的角度來說,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經歷我童年經歷過的,我想保護他們童真的笑容,但是我並不會一味的嬌慣,他每個年齡段該經歷的我都不會刻意去阻攔,不打不罵是我懂得,打和罵並不能真的解決問題,現在的孩子很聰明,只有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聽孩子的聲音,亦友亦家人一樣和孩子交流,才能很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 2 # 先生城媽

    很樂意與您分享。現在很多父母都在用自以為愛的方式來愛孩子,實際上是害了孩子。縱容溺愛,毫無原則。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是好的,就像大部分老師是好的一樣,也不能因為個別的家長這樣,就覺得所有的家長這樣,也不必因為個別的老師這樣,就以為所有的老師這樣。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教育好下一代。

  • 3 # 素秋慈

    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自私,只不過帶著仁愛的外衣

    正常的父母看到孩子受傷,受委屈,或者被人欺負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折磨的,因為父母喜歡看到孩子活潑,快樂,天真爛漫。比起讓孩子獨立承受適當的痛苦來說,替孩子承擔痛苦,並且享受孩子的活潑快樂,更加容易一些。

    所以,不讓孩子受一點傷害,表面看起來是愛孩子到了極致,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父母自私到了極點呢。

    舉個例子:

    如果孩子出去玩耍,和別的孩子打起來,自然孩子會受傷的。這個時候,孩子回家來找父母哭訴,父母要怎麼選擇呢?

    父母選擇保護孩子,當然去找別的孩子討公道,這樣孩子馬上就開心了,父母就少了心理折磨這個過程。從眼前看,父母和孩子都沒有損失,皆大歡喜。從長遠看,孩子沒有成長,縱容成性,將來任性妄為也是能夠預見的。

    如果父母明事理,就會告訴孩子,打架不對,受傷也是你自找的,聽起來就很冷漠。這樣孩子肯定不會開心,甚至短期會怨恨父母。從眼前看,父母沒有維護孩子,孩子也不能總是開心,親子關係也會有起伏。從長遠看,孩子受到父母的良性引導,學會自行承擔後果,小肩膀上有了責任,今後就能處事更穩重。

    總結一下,為人父母並非易事,要為孩子的長遠計,就要犧牲眼前的某些歡樂。那些處處維護孩子的父母,極盡霸道、自私、自以為是之能事,結果卻是親手毀掉自己孩子的將來,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絕對不能隨心隨性。

  • 4 # 扎西老媽

    作為孩媽,非常理解家長的心情。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當然了,孩子不是物件,不能相提並論。可是道理一樣,現在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二胎政策開放後部分家庭生育二個孩子。

    不管是一個還是二個,總的來說孩子在家庭中的數量並不多。由此,心疼孩子很自然。

    八十年代初期嚴苛的計劃生育生政策,每家每戶都是一棵獨苗。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曬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百般呵護,還不是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順利長大。畢竟現在的社會比以前也更復雜、更多樣、更變化無常,連成年人都會時常感到無所適從,何況年幼的孩子。於是,很多家長把自身對焦慮延續到孩子身上。

    這種焦慮不是簡單地傳遞,而是變化了一種形式——過度保護孩子。怕孩子哪怕受到一定點傷害,甚至一丁點威脅。

    可惜有時候家長的愛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畢竟孩子要長大,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家長為他營造的溫室裡面。嬌養的花朵,一旦放到室外反而更會因為不能承受風雨而過早凋零。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很多父母並不願意面對現實,有的甚至自欺欺人的想,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懂了。即使他們心裡非常明白讓孩子承受痛苦、承受傷害是成長的必修課,卻並不願意這樣做。從心理學角度講,他們其實是在逃避,對成年人來說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不能為自己操控,內心充滿苦悶。當他們面對孩子的時候,一來他們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二來透過過度保護孩子,來表達自己渴望被保護的心情,三源於控制心理,給孩子保護並以此要求孩子完全聽命於自己的意志。

    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既源於對孩子深深的愛,又源於自己對不可操控的現實的恐懼。為人父母,難免會陷入此種。若想改變,還需父母自身覺悟。

    個人見解,難免有失偏頗。

  • 5 # 像天使守護你

    這時,被推小男孩的爺爺不知從哪突然竄了出來,兇狠地指著推人的小朋友:“你幹嘛打他!玩具要一起玩的嘛,你這孩子這麼小氣,這麼壞。”

    看到爺爺,本來好好的小孫子“哇”地一聲委屈地哭了起來。從這件小事上,體現了爺爺不能讓孫子受一點傷害的心理,疼愛孫子的心可以理解,但這種做法從教育的角度看卻是非常不妥的。它從另一方面體現了大人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摩擦和矛盾。孩子的世界其實非常單純,在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會找出與其相處的方式,如果大人過多的介入,會讓孩子覺得小衝突是大問題,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報復心強。

    在這裡推薦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的三不原則,即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地拉開即可,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吃虧了還是佔便宜了。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不講也行,關鍵要保持友好輕鬆的態度。這看似有些不作為,卻正是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係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是AngeL媽,專注科學育兒,堅持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歡迎關注交流。

  • 6 # 智聯校園

    我們必須明白,虎毒不食子,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不想讓孩子吃苦,這是為人父母的本能。

    我們可以發現,越來也多的大城市孩子的孩子們都沒有吃過多少苦,可是他們的舉止修養一點也沒有紈絝子弟被溺愛的任性模樣。在無助的時候得到父母的幫助,在哭泣的時候得到父母的鼓勵,在茫然的時候得到父母的引導……父母沒有讓他們受過傷,他們沒有吃過苦,但他們活的很Sunny。

    可是更多的情況是這樣的:奶粉要吃進口的,玩具要玩樂高的,學校要上排名靠前的,衣服必須是有排面的……家長們對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像皇上一樣了。

    但是這樣真的是在保護孩子們嗎?家長們儘自己所能滿足孩子一切要求,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帶來的傷害。數年過後,大部分孩子沒有成為他們心中的模樣,而仍是一個怨天尤人的被溺愛的孩子。

    造成這種現象的父母,通常有一些共同點:

    1.小時候吃過太多苦,不願讓孩子承受苦難。

    2.對孩子的愛沒有把握好度,造成溺愛

    我想對這些家長們說,若真的想為他們好,讓他們受傷,學會承受壓力是必須的,這樣他們才會知道如何從挫折中脫身,學會吃苦耐勞,學會承擔責任。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力讓孩子在不吃苦的情況下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那麼請不要過度保護他,讓他受傷,讓他成長,讓他成熟,這才是身為父母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蕙蘭素花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