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
2 # 棠媽超級育兒
孩子不做作業、拖拉、貪玩、頂嘴、愛哭、發脾氣、挑食、睡懶覺、沒禮貌、玩遊戲、看電視、不講衛生、喜歡打人、不做家務……這些問題是不是一直困擾著你?
說了多少遍都不聽,忍不住就想吼叫。孩子聽多了,左邊耳朵進,右邊耳朵出,最後就越嘮叨越不聽。久而久之,不良行為不但得不到改善,父母也氣個半死。這樣做父母,未免太委屈了。
總是嘮叨的確不好,但怎麼做到不嘮叨孩子也能聽得進父母的話呢?
這裡就有大學問了,那就是技巧。
技巧=尊重+鼓勵+啟發
當然,用心做到也是不難的。
1.尊重=好情緒+好態度
怎麼樣做到好情緒呢?那就是出現孩子的挑戰問題,不是急著馬上去糾正孩子,而是先"連結",確保將愛孩子的語言和行為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了好情緒就會有好的態度。
你和孩子的高度相同,不會高高在上地去命令孩子。你會更瞭解孩子,知道他在想什麼,怎麼做可以幫助他學習到生活中的技能。
2.鼓勵=積極+正面
當孩子把垃圾扔到地上,傳統父母的做法:
第一件事就是嘮叨說教+評判"你怎麼又把垃圾扔地上,不是告訴過你不能這麼做嗎?你太不講衛生了,我很討厭你這樣……"
學習後的父母做法:
鼓勵性迴應:"我看到地上有一些紙,我發現你剛才把紙扔到地上了"(描述但不評判)
大家覺得兩種不同的父母的迴應,讓孩子
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呢?如果你是孩子,你更喜歡哪個父母?
正確的鼓勵方式,不僅僅可以激勵孩子去處理問題,也讓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增加內在動力。
無論孩子做得好和不好,都可以用鼓勵的方式。
3.啟發
傳統父母做法:嘮叨,快去把垃圾撿起來,下次不要這也扔垃圾了,要做個……的孩子……
學習後的父母的做法:你打算如何處理地上的紙片?什麼時候開始行動呢?(啟發孩子思考)
-
3 # 鈴鈴
很多時候,媽媽們在家講了一堆,但是家裡的其他成員完全沒有反應,直接當作耳邊風,甚至覺得你太嘮叨。不是嘮叨不好,這是對家庭一種關心和愛的表現,但是一定要適度,要不然嘮叨反而變成了一種無聊的說辭,一點作用都沒起到。媽媽們想要改掉嘮叨的毛病,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做起:
轉移注意力媽媽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圍繞著孩子和家人的衣食住行,這很重要,而且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所以媽媽們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到家人的健康和飲食起居。但是媽媽們的生活不能全部都在家人身上,嘗試重拾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刺繡,比如舞蹈等等,有了其他的小夥伴之後,和家人聊得話題不會總是那麼幾個,也有人陪伴一起聊天了。
不要一攬子全包,學會分擔家務很多時候,家人覺得家務讓媽媽來做是理所應當,但事實上,家人有沒有發工資給媽媽,為什麼全部要讓媽媽來做。所以,媽媽可以嘗試和家人一起分擔家務,比如打掃房間衛生,打掃廚房等等,讓大家一起動手,知道媽媽在家是很忙很累的。大家都不願意打掃和做家務,為什麼媽媽就必須要做呢?
別擔心太多媽媽們總是想著全家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春遊,爸爸們只需要負責出去玩,可是媽媽們需要準備出去玩的時候吃的零食便當,要衛生好吃又方便,要帶上需要用到的玩具,要帶上孩子增減的衣物等等,媽媽們擔心的事情太多,所以需要不斷地看到的時候提醒自己,似乎就變得嘮叨了。所以媽媽們嘗試心大一點,放手一下,讓家人自己去操辦自己的事情,當他們沒有指望的時候,就會找媽媽們求救,這個時候,媽媽的話就不是嘮叨了,而是非常管用的話了。
媽媽嘮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說明媽媽們有話就直接說出來了,不會藏著掖著,這樣的媽媽一個是個心直口快善良的媽媽,只是需要掌握以下嘮叨的度和時間地點而已。
以上回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回覆列表
“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又犯同樣的錯誤……”
“這是‘1’,12345的‘1’,……”
這兩個場景,不管是教訓孩子犯錯的時候,或者是“耐心”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當爸當媽的有沒有點熟悉感?
不管是憤怒地“教訓”犯錯的孩子,,還是壓著脾氣對孩子“耐心教導”,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會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爸爸媽媽在說什麼,爸爸媽媽也會覺得自己說了半天、累了半天一點用都沒有!
那父母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輕鬆一點?
先說第一種情況:孩子犯錯,你可以:“對事不對人”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離開。
與其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不如說:“你這件事做得不對”來得有效果。
告訴他這麼做會造成怎樣的後果。這才可以使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再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孩子才可以改進。
另外,在孩子犯錯時,直接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這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發洩自己的情緒,可能會讓事情發展得更糟。
還有一點,如果能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講話,孩子不僅會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不是爸爸媽媽總是“高我一等”,更有助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孩子看著你,你說的話才更有效果。最好不要:
一味的批評和指責:“你怎麼又做錯了”、“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你為什麼不記住”……這些話,是大多數爸爸媽媽在孩子犯錯時的“常用語”。但這種表述方式除了宣洩自己的憤怒以外,既不能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只會使孩子覺得“我不夠好”,時間一長,孩子勢必會產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難以獲得“成長的能量”。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但其實這些情緒,並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是“導火線”。
再來說說第二種情況:教半天教不會。你可以:用簡潔的語言,讓孩子“一聽了然”家長在教孩子東西的時候,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廢話”,儘量使用簡單、簡短、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詞句。
比如,在孩子看到數字或是顏色時,只需簡單地告訴他們具體數字或顏色:“這是1”、“這是紅色”,先讓孩子“對上號”,然後再考慮如何深化。
總結一下,就是:指示清晰、要求明確、循序漸進。一次只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做好了再說下一件。
最好不要:嘮嘮叨叨、喋喋不休,使用冗長、複雜的語言,往往會讓孩子感到更困惑。
比如,教孩子認識紅色:“紅色、血紅的紅、紅汽車的紅”……“紅汽車”或許孩子生活中常見,很好理解,但“血紅”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個新名詞。
本來“紅色”這個詞,孩子還處在學習階段,又來個更不理解的“血紅”,孩子接收到了太多新的概念,來不及消化,反而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事倍功半。
因此,家長在給幼兒啟蒙時,要注意的是,如果對孩子來說,“數字”和“顏色”已經是個新概念了,那給孩子解釋這些新概念的語言,最好用孩子已經熟悉的語言,別再混進其它的新名詞。
很多家長煩心的是:自己教了好多遍,孩子還是一問三不知!這怎麼辦?
有一個比較輕鬆又有效的辦法是:等一等。
你會發現,你教的時候,孩子好像懵懵懂懂,但是過幾天,孩子很可能就奇蹟般地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