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逝江海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我的夢。

    ——來自和朋友談論表白的時光

  • 2 # 繼往開來huangniu

    古人有句話說:“好詩不厭千回改。”美文大都是經過細錘練出來的。即使是千古流傳的美文佳句,有時略加修改,也會別有情趣。

    例如唐代大詩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清新雋永,寓意深遠,千百年來已是家喻戶曉。

    可是有人卻認為,這首詩用詞過於繁瑣:第一句已經指明“清明”,“時節”二字便屬多餘;第二句標明瞭“行人”,自然是在“路上”;第三句“何處有”已設問句,何必再有“借問”二字?因此,此詩每句可刪二字,應將《七絕》改為《五絕》: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童指杏花村。

    還有人將這首詩改為《六言詩》:

    清明時雨紛紛,路人行人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還有人將這首詩改為《三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清末翰林趙熙竟還利用改變斷句的手法,把這首詩改成了一首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以上經過改寫後的幾種詩,讀來盡皆上口,可博讀者一笑。

    改舊出新意,舊瓶裝新酒。古人還將這種做法的結果取了一個名字:“剝皮詩”。

    唐代詩人崔護寫過一首詩《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傳說有位文人曾去橋頭齋鋪買麻花吃,看上了一位搓麻花的姑娘,心中一直戀戀不忘。一年以後,文人舊地重遊,再來到齋鋪買麻花,卻發現那位姑娘已經離開了這裡。他於是彷崔護的詩寫了一首《再過橋頭齋鋪》:

    去年今日此街過,人面麻花相對搓。

    人面不知何處去?麻花依舊下油鍋。

    宋代詩人王琪有一首有名的《梅花》詩云: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蘺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上世紀末,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某中文報紙上,有一位女士登出了一則徵婚啟事。她仿王琪的《梅花》詩來介紹自己: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蘺茅舍自甘心。

    茫茫人海愛何在?冷得佳人等到今。

    用仿古詩在徵婚中介紹自己,真可謂別出心裁;既顯得莊重典雅,又不乏熱情真誠。筆者若是未婚,真個也想見見如此佳人。

  • 3 # 花葉千尋

    此聯原文: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改過之後: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觀點:個人認為,改過之後的對聯讀起來更有意境,具體分析如下

    1.原對聯由來——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是清人李文甫所作的一副對聯。李文甫年輕時候隨老師出遊,老師指著積雪山峰出上聯“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李文甫低頭沉思,突然看見一池碧水被風吹皺,就對出了下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這便是後人經常讀到的“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對聯的原始出處。

    2.改過的對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改過之後的對聯大體意思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對聯的前後順序發生了變化。即水本來是沒有什麼憂愁的,因為它像鏡面一樣平靜沒有一點皺紋,卻因風吹過的時候起了波瀾,像有了皺紋;山原來是不會老的,但因為山頂的白雪,好像白了頭一樣。

    3.改過的對聯美在哪裡

    (1)順序——層次美

    原對聯先由“青山”引出“綠水”,從閱讀者接受心理分析,先說“青山”效果不如先說“綠水”的好。因為“青山”是一個大景,而“綠水”是一片小景,原對聯的敘述物件由大到小,放在對聯裡顯得頭重腳輕。不如先說“綠水”,再說“青山”,景緻由近及遠,由小到大,使得對聯讀起來更具層次的美感。

    (2)煉字——煉字美

    除了兩副對聯在順序上產生層次美的差異之外,還有煉字帶來兩副對聯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原對聯“青山本不老”,而改過的對聯用的是“青山原不老”,“本”字和“原”字僅一字之隔,但兩副對聯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大不相同。“本不老”和“本無憂”首先在形式上沒有什麼變化,使得原對聯讀起來過於呆板,不夠靈活。而修改之後的對聯“原不老”和“本無憂”,讓對聯讀起來更有靈動的氣息。“本”和“原”的區別運用,彰顯了變化之中的煉字美。

  • 4 # 塵世曉書僮

    看到這個問題,那我個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杜牧的《清明》,這首詩後世有不同的版本,而且都改動的很是成功。那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個案例,那就是清朝乾隆年間紀曉嵐把這首詩七絕,改動成為了五絕。

    據說當時的乾隆皇帝為了讓紀曉嵐展示自己的才華,令他杜牧的這首《清明》改為一首五言絕句,於是紀曉嵐不假思索,提筆便是把這首詩改成了一首五言絕句,同樣很是經典,還沒有失去原作的精髓,應當說紀曉嵐的改動還是比較成功。

    我們先來看一看杜牧這首《清明》的原文: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杜牧的這首《清明》,也是一首很典型的七絕,同時也是唐詩裡的經典名篇,而且這首詩不僅收錄在了《全唐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等一些比較經典的詩集,另外在我們小學的課本里,它也是頻頻在被收錄。所以這首詩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作品。

    一首原本經典的七絕,想要改成五絕,應當說還是很困難,但是紀曉嵐是大清第一才子,那他改動過後的作品,那也是很經典,還保留了原作的精髓。

    我們再來看一看紀曉嵐所改動過的《清明》原文: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經過紀曉嵐這麼一改動,那這首詩立馬成為了一首五言絕句,儘管與原作比較起來,失去了一些韻味,但是同樣的朗朗上口,也同樣的把詩作中的那一份落魄,以及傷感之懷,描寫的很是傳神,應當說紀曉嵐的這種改動,也還是比較成功。

    如果我的回答還令人你滿意的話,那麼請給我點一個贊吧!

  • 5 # 碧伶居士

    原詩七言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改為長短句後: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

    杏花村。

  • 6 # 詩詞路漫漫

    唐代的韓偓,也就李商隱誇讚“雛鳳清於老鳳聲”的那位,也是李商隱的喬外甥。少時有才氣,曾作一首《偶見》如下;

    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

    見客入來和羞走,手搓梅子映中門

    而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詞《點絳唇》卻與這首詩的意境極為相似,不知是不是借鑑了韓偓的詩?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eithley2700表電流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