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無論是簡體的“門”還是繁體的“門”,其右下角都有一個鉤,而紫禁城裡所有匾額上所題的“門”字全都沒有這個鉤,為什麼會這樣,正史中並沒有相應的記載,我們只能從野史中尋覓一二。

    明代書法家馬愈在《馬氏日抄·門字腳》一文裡提到“門”字無鉤是因為南宋時期的一場火災:

    “門”字兩戶相向,本無句踢。宋都臨安玉牒殿災,延及殿門,宰臣以“門”字有句腳帶火筆,故招火厄,遂撤額投火中,乃息。後書門額者多不句腳。

    按照這個記載,是南宋臨安的玉牒殿發生火災,燒到殿門,有大臣說是匾額上“門”字那個鉤招來的火災,於是把匾額扔進火裡,大火就熄滅了,於是以後題“門”字時就不帶那個鉤了,這個習慣後來流傳下來,紫禁城題匾額時也沿襲了這個做法。

    而明代人葉盛所著的《水東日記》說法則有所不同:

    (詹希原)嘗作太學集賢門,字畫遒勁。第門字用趯。太祖見而怒曰:“安得梗吾賢路?”

    這裡是說詹希原題“門”字時,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門”字那一鉤擋住了大門的一角,這是擋了他的求賢之路,之後就下令題“門”字不得帶那一鉤。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透過搜尋引擎的圖片搜尋,儘可能的蒐集紫禁城「XX門」的牌匾,發現「門」字的「鉤」筆有三種:

    無鉤

    隱鉤

    有鉤

    書法藝術有三要素:結體、用筆、章法,這三種「鉤」的寫法,都符合書法藝術中「用筆」規則。

    1、「無鉤」的「門」字

    最典型的「端門」和「東華門」,完全就是「豎」的筆劃,

    這是隸書的筆法:

    2、「隱鉤」的「門」字

    「鉤」很不明顯,但有「鉤」的筆意,比如:坤寧門,

    這種「隱鉤」寫法比如唐人褚遂良經常使用,比如他的代表作《倪寬贊》:

    其實歐陽詢也喜歡這種「隱鉤」的筆法:

    3、「帶鉤」的「門」字

    錫慶門:

    履順門:

    昌祺門:

    還有國子監的集賢門:

    這當然是最常見的楷書筆法:

    可見,不論那一種寫法都符合書法用筆規則,不是網上有些人說的「錯別字」。

    那有沒有網上一些文章所說的「帝王迷信」這個因素呢?

    我看到網上文章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堵塞賢路——明代的文字獄。

    出自晚清的馬樸 《談誤》,另一說是明朝葉盛的《水東日記》:明代大臣詹希元書「集賢門」三字,「門」字有鉤,朱元璋認為這個有鉤的「門」字是「閉門堵塞招賢之路」,把詹希元殺了。

    說法二:避火——宋代五行禁忌

    出自明代的馬愈《馬氏日抄》:南宋儲存檔案宮殿發生火災,大臣們認為「門」字的「鉤」是「火筆」,把牌匾丟到火種,大火就熄滅,後來,書門額就不用鉤筆。

    引自:新浪部落格:故宮各“門”為什麼沒有鉤?這兩個資料都不是什麼正史史料,《馬氏日抄》《談誤》記載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奇聞怪事,可信度極低。其次,邏輯也無法自洽。我們來分析一下說法一分析:

    正史的確記載詹希元確實是明初著名的書法家,當時宮殿城門的牌匾都是他書寫,「臺閣體」的先導書家:

    明鄭曉《吾學編》:詹希元善大書,兼歐虞顏柳,凡宮殿、城門、坊扁皆希元書。

    但是《明史》是沒有記載他寫有鉤的「門」字被朱元璋砍頭,《明史·天文志》只記載他發明了「五輪沙漏」:

    明遊潛《博物志補》:「五輪沙漏:北方水善凍,壺漏不下,新安詹希元以沙代水,人以為古未有也。」《明史·天文志一》:“明初,詹希元以水漏至嚴寒水凍輒不能行,故此以沙代水。

    國子監「集賢門」有「鉤」是「堵塞賢路」,那皇后住的「坤寧宮」也要「集賢」?

    而清代的國子監恰恰有「鉤」,反而皇后住的坤寧宮沒有「鉤」。

    這種說法是不是很滑稽?

    說法二分析

    這種說法本來就是怪力亂神,先不談筆畫中的「鉤」是不是所謂的「火筆」,就當「鉤惹火災」。但說門額牌匾上的字都不「鉤」筆,顯然是不符合事實。

    就拿「乾清門」和「坤寧門」來說,「乾」、「清」「寧」都有「鉤」筆,

    -------------------------------------------

    綜上所述:

    故宮紫禁城牌匾上「門」字並不是都沒有鉤,也有很多有鉤的「門」字。從書法的角度來說,「有鉤、無鉤」都是合理的,並不是網上說的錯字。

    所以,我傾向認為就是書寫牌匾者的書法風格和習慣,無需訴諸「皇帝迷信」來解釋。

    我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資料,再者舉證責任也不在我!

    我只能說沒有什麼可靠的證據能能證明:寫「無鉤」的門字,是因為某位皇帝的迷信,或者說某種禁忌觀。

    網路上這些文章很多,持這種說法的人,基本上沒拿出什麼像樣的證據。都是某些文人道聽途說的野史奇聞或者和臆測。

    資訊缺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邏輯推理,用邏輯推理這兩種說法都是一塌糊塗的。

  • 3 # 穿插游擊隊

    你有沒有去過故宮,或者看過關於故宮的紀錄片呢?如果你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咱們平時寫“門”這個字,按照規範的寫法,最後一筆應該是一個小彎鉤,可是,故宮很多門匾上的“門”字,最後一筆都是直直地下來,並沒有小彎鉤。比如“午門”的門字就沒有小彎鉤。

    (附圖一門匾)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古人寫的時候,粗心大意搞錯了嗎?今天這條問答,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這不是古人寫錯了。因為故宮裡大大小小的宮門有很多,一個門牌匾寫錯了還有可能,但是所有的門牌匾都錯了,那肯定是故意這麼寫的。

    (附圖二門匾)

    那為什麼古人要故意這麼寫呢?關於這件事,現在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不過,根據一些古代文人的記載,我們可以總結出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帝覺得,門匾上的“門”字帶鉤犯了忌諱,因為他覺得,“鉤”除了可以釣魚之外,也可以釣一切水裡的動物。

    而代表皇帝的龍也是水裡的動物,所以皇帝覺得這個鉤不吉利,就讓人把門匾都換了。

    第二種說法是,“門”字這麼寫是為了避免火災。據說,門字這種不帶鉤的寫法是從宋朝來的。

    因為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宮殿發生過火災,之後,有位大臣就說,‘門’字最後一筆有鉤,這是“火筆”,會招火,建議把把鉤去掉。後來這個習慣就延續了下來,一直傳到了北京的故宮這裡。

    還有第三種說法認為,故宮牌匾上的“門”字沒有鉤,跟明朝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在清朝末年,有一個學者寫了一本書,叫《談誤》,談論的談、錯誤的誤,這本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說,朱元璋有一次命令一個大臣寫門匾,這個大臣寫的“門”字,就是我們平時寫的“門”,最後一筆都帶個鉤。

    但是,朱元璋看完了以後卻大發雷霆,說,我要招賢納士,你卻要把人才擋在門外!所以下令把這位大臣給斬了。從此之後,明朝皇宮裡的門字就都沒有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策的女婿,多次挽救東吳,為何被孫權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