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中土大溪水
-
2 # 影片精選video
簡單來說,曹操白手起家打下天下定九州,文采也是建安風骨三曹之一,老主公辛辛苦苦創立一份家業,將少主託孤給司馬懿,司馬懿是怎麼回報主公信任的?殺少主,奪其家產。
司馬懿老謀深算一心想著陰曹家,奪得了這天下,但司馬家立國幾年,神州陸沉,祖宗之地盡失,豺狼橫行中原,萬民陷於水火?之後的五胡亂華可謂是漢族文化歷史上遭受最大的打擊差點就滅亡了。這都不是個人的權謀層面,這是犯了祖宗之最!
遠了不提,就說老主公曹操在世的時候,哪個胡人敢來中原造次?
-
3 # 左稻故事匯
簡而言之,同為奸雄二者之間側重點不同,曹操側重於雄,雖借漢家朝堂搭建自家屋宇,但大抵是自己草創的基業,是為雄主。司馬懿側重於奸,負兩朝顧命,魏明忍死之託,趁內有權臣主少國疑之際發動兵變,竊弄神器篡位自立,是為奸回。因而導致千古罵名比曹操要多。
曹操的江山多少有是自己奮鬥的結果。司馬懿出身士朱族。
對於司馬懿和曹操的評價問題。可以這麼看:曹操出身寒士一切都是自己的奮鬥的結果,司馬懿出身門閥士族,多少自己本身能力是比不魏武帝的,司馬家有天下,戲言之下就是司馬懿比較能活、能熬。所以現在對操的評價要高於司馬懿。
但無論如何曹操是出身於寒士,曹操本姓夏侯,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一生南征北戰,官渡之戰滅袁紹;後滅呂布、馬超等。對外滅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從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到220年間曹丕代漢31年裡,大致統一了北方。
而司馬懿出身河內的司馬世家,從西漢初就已經在此。司馬懿明顯從功業上不如魏武帝,最大的功績就是抵禦諸葛亮的北伐,遠征遼東,在曹操死後曹魏勢力裡面最有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的也就是司馬懿了。雖在滅遼東公孫淵築京觀看似短平快穩定了遼東,但此事不免有立威之嫌。在滅遼東前魏明帝已經猜忌司馬懿,但迫於無奈只得再次用司馬懿。徵遼東是公元238年;第二年魏明帝即死了。司馬懿接連熬死了曹操,曹丕,以及這個魏明帝。之後就是曹芳,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發生在249年,但251年司馬懿就死了。看來是司馬懿也是最後想臨死之前奠定司馬家地位。司馬懿活了73歲,比曹孟德65歲要久。再回來從徵遼東看司馬懿也是軍戰略進攻的高手,但在對付諸葛亮北伐、東吳時卻往往採取守勢,一個拖字硬是熬死諸葛亮,不免有些懷疑司馬懿的養寇自重的嫌疑。
曹魏勢力被司馬家取代,其實背後是門閥士族的作用。曹魏勢力興起雖有曹操南征北戰的功業,但門閥士族依然是看不起曹魏勢力。門閥士族的興起是秦滅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後,西漢、東漢在地方上形成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大族。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後,中央朝廷管不過來後形成的地方豪強勢力。透過把持漢朝的選官制薦舉、察舉的方式,控制了地方的政治形態。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援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援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可以籠統的講門閥士族最大的問題是誰當皇帝無所謂,但別影響我家的利益。在這背景下世家大族的爭鬥不斷,這之後西晉八王之亂,東晉以及其之後宋齊梁陳內部殺戮不斷,就是世家大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一個經濟利益衝突說得有些籠統,實際情況比這複雜。世家大族形成門閥以後的最大問題不是簡簡單單腐朽、落後、奢侈可以概括的。這裡面有人的本性在起作用,基於經濟基礎上階層會有一系列文化、禮儀、婚姻等來固化階層利益。具體到某個人和地方,簡單來說就是歧視鏈,這些和人與生俱來的傲慢與偏見有關。我們現在網上的地域黑、地圖炮等,以及與之類似的一起看不起某省的人;某省江南看不起江北的人;某市看不起所有外地人等,還有豆腐腦吃甜吃鹹,吃大米還是吃麵好南北之爭等之類都可以在網上吵成一片,就是此類問題。但這些問題在我們現在也只是打打嘴皮子仗,是不能放在正式場合說的,這是政治不正確的表現。但在魏晉南北朝時就不是這個樣子了,門閥士族們是正式把這些東西刻在腦門上的。本來中國就比較大,十里不通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那時,你一個走路不同,禮節不對,口音不對,用詞不當等等諸多屁大事情可能成為恥笑你的藉口。並且這一切還不看事情只看門第和姓氏,姓氏高了什麼都對,是名士風範,是寒族做什麼都是被嘲笑的藉口。說句實話這種歧視鏈就是這些所謂門閥大族想形成自然而然掠奪你寒族的藉口,再經文化上固化可能會形成這些事是天然的感覺。類似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從西漢到魏晉南北朝中國已經形成類似種姓的階層固化的現象。這一現象一旦形成就會造成實際上的思想、政治、經濟的分裂。魏晉南北朝一直無法統一的道理就是門閥士族。
但中國為什麼這一現象沒有持續下去,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地緣政治原因。先說簡單的,中國都是同一種族,雖有白匈奴但也是少數,不會形成印度由於膚色的原因天然的歧視鏈。
本來這些歧視就是經不起推敲的,但這種歧視鏈會嚴重影響對事情的看法,不說魏晉南北朝的事情,魏晉南北朝這類事情世說新語寫了很多。單就北宋時王安石變法就可以看出這些問題的危害,王安石是南方人,所以支援變法的都是南方人,反對的都是北方人。本來變法就是一件大事,其中肯定是有利有弊,大家應該靜下心來,認真討論變法的弊與利,多少要幹事的樣子!但實際呢,以地域分成舊黨新黨,不說對錯只問黨同。蘇軾說句公道話都弄得裡外不是人。這類事情唐朝牛李黨爭,明朝的東林黨人也有這現象。這已經後世皇權已經加強的情況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就不是黨爭了,那就是赤裸裸的歧視蔑視。你寒族說一句話,人家鼻子一哼,對你就是愛理不理,就像印度高種姓對賤民一樣。
那事情咋辦,中國不像印度就一個印度次大陸,基本上熱帶亞熱帶氣候,沒啥事。中國比印度大多了,從氣候角度講也不穩定,就到現代不也一樣,年年不是這裡澇就是那裡旱,仔細查查就會發現幾乎每年都又不同程度的災害。在地理上也是從溫帶、寒帶、熱帶、亞熱帶,平原、山地、丘陵、草原、江河什麼都有。管理這麼大國家,每年的事情會少了嗎!中國還有一個很特殊的黃河,這是一條大家都知道的河流,不僅僅是含沙量大的問題,黃河其實在有人類以前,一出鄭州花園口是沒有固定河道的,是漫流狀態,自己想咋流就咋流,以泰山為中心,今年奪淮河往南流,一旦淤積多了,明年就漫流往北奪海河入渤海,在一個從河北到安徽的大範圍內漫流。我們現在的河道是人工挖的,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治理黃河,就需要我們形成一個上下游地方人統一起來一起全流域治理的國家。否則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就這一直到現在雖然黃河流量小了,但治理黃河依然是國家大事,何況魏晉時期。
說這些事情就是說,治理國家幹大事需要的是,從基層幹起,明白治理國家問題核心在哪裡的人才,幹實事的人。不需要那些談論玄學,談吠陀經的人;中國不是印度沒什麼事情的國家。
門閥士族們侃侃而談,不屑於談實務的才是最大的問題,魏晉南北朝往往都是,士族居高位不幹實事,皇帝任用寒族去幹實事,掌握機樞的反而是寒族。對比曹操和司馬懿就是:曹操是那個寒族幹事的人,司馬懿是哪個不幹實事計程車族的人。相比其他門閥士族司馬懿是比較能幹的人了,但對於一個帝王來講還是差很多,帝王不是能忍能熬會殘酷就可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