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烏斯渾濤聲
宦官被閹割始於西漢,亂政朝廷重在東漢。西漢也有不少宦官故事。
一 、宦官亂點鴛鴦譜。竇漪房年少家貧,從小入宮伺候呂后,後來呂后把一些宮女賞賜給各地諸侯王,竇漪房也在其中,她本想回到家鄉趙國,於是賄賂負責分封的宦官,可宦官收錢後忘了此事,把她分封到了偏遠的代國,正是這次弄巧成拙,成就了竇漪房的傳奇命運。竇漪房得到代王劉恆的寵愛,後來呂后被廢,劉恆繼位,他就是漢文帝,竇漪房成為了皇后,她的兒子就是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她的孫子就是著名的漢武帝。
二 、中行說成為歷史第一漢奸。漢文帝時與匈奴和親,派中行說隨行,可他不願去,但又不得不去,於是他投靠了匈奴,把所有知識才華貢獻給匈奴,他建議將病死的牲畜埋在流經漢鏡的河流上游,以圖毒死漢軍,大將軍霍去病因此而死,他算是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三 、李延年譜寫佳曲。漢武帝時期,李延年進宮當了宦官,負責在宮裡養狗,但他非常會寫歌曲,他創作了一首《佳人曲》,受到漢武帝的喜愛,改變了他一生,“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四 、蘇文整蠱案。漢武帝晚年,宦官蘇文在太子劉據花園中暗藏桐木人,誣陷太子以巫蠱之法詛咒漢武帝,太子得知訊息後,解釋無果,派兵誅殺查案的江充,獨獨跑了蘇文,蘇文報告漢武帝太子謀反,漢武帝出兵鎮壓,導致太子、皇后含冤而死,後來漢武帝發現這是幢冤案,蘇文也被活活燒死。
-
3 # 尋根拜祖
西漢不同於東漢,宦官勢力是非主流,只在短在時間內活躍過。漢武帝時期有個有名的宦官叫蘇文,參與了江充的陷害太子的巫蠱之禍。漢宣帝時期有兩個宦官,一個叫弘恭,一個叫石顯,這兩人是西漢權勢最大的宦官,尤其是石顯,到了漢元帝時期,他一度把控朝政,把士大夫們玩得死去活來。
勾結江充,謀害太子的蘇文宦官謀害太子,這種不可思議的事竟然發生在漢武帝身上。其原因就在於,善於察言觀色的蘇文等人,覺察出了漢武帝對太子的不滿,以及漢武帝對太子的猜忌心理。
蘇文曾經誣告太子調戲皇后宮中的宮女,老邁昏聵的漢武帝,竟然一次性賞給太子二百名宮女,意思說,你不是喜歡宮女嗎,讓你喜歡個夠!太子被父親的行為弄得莫名其妙,仔細一打聽,才知道是蘇文誣告,恨得皇后和太子牙根癢。
還有一次,一個叫常融的太監,誣告太子聽到皇帝病了反而面有喜色,漢武帝差點沒氣暈。等太子來了後,發現太子面帶戚色,再仔細一看,眼邊似乎還有剛剛哭過的痕跡。漢武帝私下一打聽才得知,太子聽到他病了,大哭一場。漢武帝這才發現被常融騙了,立刻殺了這個挑撥是非的傢伙。
但即便這樣,猜忌心理導致漢武帝還是相信蘇文等人的讒言。蘇文怕將來太子登基,自己遭到報復,乾脆從此跟江充勾結在一起,不斷陷害太子。
巫蠱之禍爆發時,蘇文正和江充一起威逼太子。太子一怒之下殺了江充,蘇文逃脫。這個奸賊,一見到漢武帝就說太子謀反,導致太子冤死。
不過蘇文也沒有也沒有好下場,巫蠱之禍真相大白後,蘇文被漢武帝活活燒死!
勾結外戚,謀害蕭望之的弘恭弘恭是西漢第一個參與政治的宦官,他因為擅長於法律,被漢宣帝任命為中書令。中書令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漢宣帝本人不喜歡儒家思想,他更崇尚法治,所以像弘恭這樣的法律人才比較吃香。
同時漢宣帝為了平衡外朝勢力,有意識地讓弘恭參與朝政決策,開了西漢宦官干政的先河。
漢宣帝去世後,漢元帝大肆提拔儒生,以蕭望之為首的儒家派,與弘恭、石顯發生政見上的激烈衝突,他們與同樣持法家思想的外戚史高勾結,共同打擊蕭望之、周堪等人。
在投機儒生鄭朋等人的幫助下,蕭望之被糊塗的漢元帝罷職,又在弘恭與石顯的巧妙設計下,蕭望之自殺身亡。
以蕭望之的死為代表,西漢帝國進入漢元帝一朝,宦官與外戚把控朝政的局面。
把持朝政,把漢元帝玩弄於鼓掌的石顯石顯是西漢二百年曆史,最有權勢的太監。他與弘恭一樣,是法律專家,被漢宣帝提拔為尚書僕射(相當於副秘書長)。弘恭去世後,他接任中尚書令,開始了他權傾朝野的政治生涯。
與弘恭不一樣的是,石顯就像一頭吃人的老虎,朝堂上的儒家派,被他殺的殺,罷的罷,剩下的都成了投靠在他門下的走狗。
除了蕭望之,張猛、京房、賈捐之被殺,周堪、陳鹹、馮野王、馮逡等人被貶黜,包括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忠等人,紛紛拜倒在石顯的腳下,連史氏、許氏外戚都要對石顯讓三分。
漢成帝即位後,石顯的好日子到頭了,他被罷官免職,死在回鄉的路途。
西漢宦官政治生態西漢這三位最有影響力的太監,竟然出現在最有作為的兩個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時期,不過他們的情況卻不盡相同。
蘇文純粹是漢武帝的耳目,利用了漢武帝晚年的昏庸,屢屢幹出不法之事。蘇文字人談不上政治人物,小人一個而已,不值得一提,是漢武帝讓他散發了妖氣。
弘恭和石顯則不一樣,拋開道德層面,他們倆是政治家,且是有治國理念的政治家。他們與儒家派的矛盾,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理念的衝突,不能因為太監身份,淺薄地以道德批判掩蓋一切。
實事求是地講,漢末新儒學的興起,對漢帝國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破壞力,漢帝國滅亡,新儒學罪責難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弘恭和石顯的政治主張沒問題,他們是繼承了漢宣帝的治國理念。只是,弘恭和石顯對付儒家派的手段不夠光明磊落,尤其是石顯,充滿殘暴。
不過,西漢末年的宦官政治,維持的時間並不長,隨著漢元帝的駕崩,石顯倒臺,宦官政治徹底徹底結束。其實如果拋開身份問題,本質上是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衝突。跟東漢末年的宦官政治,完全不一樣。
回覆列表
西漢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強大王朝,在其近兩百年的歷史中,始終貫穿著外戚與宦官擅權亂政的故事,導致朝政日益腐朽,最終因為君主的大權旁落,政權被外戚王莽纂奪。西漢一朝有關宦官的故事很多,其中關於“中行曰”叛國投敵、助紂為虐的故事最為耐人尋味。
西漢初年,漢朝國力未盛,尚且不能對侵擾邊疆的匈奴持行“以和親求和平”的權宜之計。試圖爭取時間強大自己,待積聚了足夠的實力後,再對匈奴大加撻伐。
中行曰是西漢宮廷中的一名宦官。大約是因為他聰明伶俐的緣故,漢朝皇帝便派遣其隨同執行“和親”使命的公主一起到匈奴去,為的是讓他侍奉公主。
中行曰不願意離開繁華似錦的長安,去到草原苦寒之地受罪。為此他請求皇帝不要派自己去。然而皇帝卻毫無情面,嚴詞拒絕。並一定要讓中行曰伴隨公主同往,中行曰因此而懷恨在心!
待到了匈奴之後,中行曰設法取得了匈奴貴族的信任,便開始了對漢朝的報復行動!由於他對漢朝的國內情況瞭解透徹,知道漢朝和匈奴雙方各自的優點與缺點在哪裡?也知道漢朝皇帝為什麼會同匈奴和親!還知道漢朝皇帝實行和親,不過是為了爭取時間的權宜之計。更知道絕對不能坐等漢朝強盛後,必然會對匈奴大舉討伐的到來!
為此中行曰便有針對性地為匈奴單于出謀劃策,處處為匈奴人思考破解之術。在中行曰的幫助下,匈奴人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反制漢朝的“以美女惑其心,以金銀解其志,以美酒惰其性”的“驕敵”之術。
有了中行曰的協助,使得匈奴人在對漢策略上做到了“既知己,又知彼”,從而可以揚長避短,利用漢朝的弱點大獲其利。給中原人造成了重大損失!而且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北伐匈奴時才得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