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威觀史
-
2 # 生活旅行家FJJ
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
明治維新開始於1866年,日本南部兩個藩屬地薩摩藩和長州藩結成了軍事聯盟。這兩個藩屬地由於歷史上對抗過德川幕府而被貶為二線藩,它們向來對幕府不滿。
19世紀60年代的日本老照片
19世紀60年代,德川幕府的一系列政治失誤讓這兩個藩中有抱負的武士最終抓住了機會。
由於與英國的關係,薩摩藩掌握了現代戰爭技術(雖然從1867年開始,德川幕府也在法國軍隊的幫助下迅速實現軍隊現代化)。
取得天皇的支援後,薩摩藩和長州藩的部隊逐漸北上,擊敗幕府軍。
明治維新時期旅行中的武士
1868-1869年的內戰——戊辰戰爭——進一步加強了這兩個藩的權力。來自勝利一方的下級年輕武士開始統治新政府,大刀闊斧地進行各種現代化改革,他們後來被授予貴族爵位。
大山岩
在日本陸軍創立初期至日俄戰爭期間活躍的陸軍大臣大山岩,就來自薩摩藩,是所謂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Saigo Takamori)的表親,西鄉隆盛是戊辰戰爭中的英雄人物,體格健壯,性格簡單又充滿魅力。
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成功版的“戊戌運動”,它讓日本國力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從而使日本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上強國之路的開始,也是日本近現代化的開端,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是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家,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逐步的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逐步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
根據題目所問,日本發生了什麼,那麼就要從明治維新之前說起,從時代的背景說起。
日本明治維新是在1868年,在此之前,日本還處於德川幕府時代。
當時的德川幕府自德川家康在1614年全面統一日本以來,已經歷經了250多年了,幕府將軍也到了德川慶喜一代。
德川家康
似乎日本的幕府也是每過一兩百年就是一個週期律,統治時間比較長的幕府一般也就一兩百年,德川幕府算是長壽的了。從這點來說,德川慶喜幾乎也註定了要做一個末代將軍了。
德川慶喜
本來一切都相安無事,但是世界缺發生了變化,西方工業文明正在席捲全球,日本也不例外。1853年,爆發了著名的黑船事件,由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領的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要求日本開啟國門,經過一系列的交涉,尤其是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幕府最終妥協,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年)簽定《日美和親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
之後英國、俄國、荷蘭等列強也紛紛要求籤訂條約,幕府也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種不平等條約就打破了幕府將軍的威望,同時當時的日本人看到與工業強國之間的差距。於是人們就把目光轉向了天皇,希望由天皇重新執政,並且呼聲愈演愈烈,幕府的統治搖搖欲墜。
由於反對幕府統治從而形成了倒幕派,以地方軍事強番長洲、薩摩為首。
1863年6月,在內外重重壓力之下幕府被迫宣佈攘夷,隨之發生了美英荷法四國軍艦炮擊下關(下關戰爭),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薩英戰爭)的事件。這兩次事件都是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日本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西方的先進,學習西方才能夠富國強兵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幕府軍隊的鎮壓沒能成功,使得幕府的威信進一步掃地。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力量積極舉兵結盟。1868年初,倒幕軍與幕府軍在鳥羽、伏見激戰,幕府軍戰敗,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稜郭(在函館),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全境統一。
由此開始了明治維新。主要有以下幾條舉措:
1、廢藩置縣。廢除以往的藩鎮,用縣級行政單位代替,由此將各地的權力全部統一收歸中央,由中央政府排程。
這點在我們以前的歷史教科書上只是一筆帶過,但實際作用非常大。之前日本是分封制,天皇分封大諸侯,大諸侯分封次一級的諸侯,層層分封下去。當中央需要徵用人力、物力的時候,命令到了地方,地方可以不執行,地方只執行地方諸侯的命令而不是中央政府的命令。這項改革措施實施後,中央可以調動全國所有地方的資源,從而實現全國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2、廢除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全國所有居民在身份上實現了一律平等。因為要發展工商業,所以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如果不廢除之前的身份制度,那麼士農工商的身份將會永遠固定下去,不能轉換。這項措施實施後,人們可以自由擇業,自由遷徙,自由選擇生活工作的城市,實現了人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3、文化開化。主要是學習西方文化,取代了之前的東方傳統文化,開始改革服飾、髮型等。尤其是教育,努力實現普及,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為工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同時積極派出人員赴西方學習各種先進文化知識。這項舉措可以看做這個政策是提升了整體的人力資源質量。
4、殖產興業。開辦工廠、銀行、商貿等西方現代產業,極大地提升了日本的生產力。
5、軍事改革。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佈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佔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這項措施可以看做是提升了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和作戰能力。
6、社會司法。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建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這些改革可以看做是提升了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
經過將近30年的改革,日本逐步成為了東方強國,在日本強大的過程中,他們逐步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自主獨立。
如果說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還是一個落後、保守的農業國的話,那麼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成為了強大的工業化、軍事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