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火鍋(Hot pot ,Chinese fondueorsteamboat)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所謂的“五熟釜”,一隻銅製的鍋內分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湯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與遍佈大街小港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出現一種“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此即是當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演變到了唐朝,已有銅製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撥霞供”,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醃,然後點火爐,架小鍋,待湯燒沸將肉片氽熟,蘸佐料而食;該書還說,此種吃法“豬羊皆可”,對火鍋吃法的描述十分傳神。
元代,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工藝已更為精細。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乾隆皇帝更是喜愛火鍋,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野意火鍋”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
盛況空前;嘉慶皇帝登基時(1796年)曾舉辦“千叟宴”,一次便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銅火鍋(Hot pot ,Chinese fondueorsteamboat)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所謂的“五熟釜”,一隻銅製的鍋內分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湯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與遍佈大街小港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出現一種“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此即是當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演變到了唐朝,已有銅製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撥霞供”,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醃,然後點火爐,架小鍋,待湯燒沸將肉片氽熟,蘸佐料而食;該書還說,此種吃法“豬羊皆可”,對火鍋吃法的描述十分傳神。
元代,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工藝已更為精細。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乾隆皇帝更是喜愛火鍋,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野意火鍋”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
盛況空前;嘉慶皇帝登基時(1796年)曾舉辦“千叟宴”,一次便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