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馬財經
-
2 # 空谷財譚
假結構存款的假,非傳統意義上的”假“,這個”假“是有利於廣大儲戶的!
所謂結構性存款,就是在基礎存款利息之外,附加提供了一項可以獲得收益的投資(如與黃金掛鉤、與匯率掛鉤等),這樣客戶在獲得穩定存款利息之外,還有”機會“獲得額外的一份投資收益。
為什麼這個“機會”要加引號呢?是因為這個機會就是一個行權條件,如果在存期內有可能發生行權事項,那麼這個是真正的機會,也就是有風險的機會,而這個結構性存款就是真的結構性存款。相反,如果這個行權條件永遠也不可能在存期內發生,那麼這個機會就是假的機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假結構性存款”。
我們打個比方(注:為了形象說明,舉例並非真實情況,略有誇大,請不必當真,目的只是為了說明結構性存款的原理):
現在金價在1270-1280美元|盎司區間內波動,如果銀行設定一個條件:(1)如果觀察日金價低於1000美元,那麼可以獲得0%的收益(2)如果高於2000美元,那麼可以獲得4%的收益(3)如果在1000-2000之間波動,那麼可以獲得1.5%。——很顯然,(1)和 (2)都是近期不可能發生的,而(3)是必然發生的,那麼客戶獲得者額外1.5%也是必然的。由於行權條件根本沒有設定在實際的風險區間,因此這就是假結構性存款!
那麼真結構性存款是怎麼樣的呢?很簡單,把最低和最高的區間收縮到1270和1280,那麼這個風險就真實存在了。
所以,假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存款而想出來的辦法,說白了就是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客戶。但是,如果社會上都是真的結構性存款,又有多少人懂其中原理,並願意前來購買呢?換句話說,真結構性存款的風險已經接近理財產品,還會有那麼大吸引力嗎?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
3 # 濱哥
假結構性存款指的是,那小部分資金並沒有真實與金融衍生品掛鉤,很輕鬆地就可以達到預期最高收益。從投資者角度來說假結構性存款沒什麼問題,還一定程度上佔有便宜。本來保本的短期產品能夠達到更高的年化收益。
假結構性存款銀行不再保本保息,許多投資者將結構性存款作為其保本理財的替代品,因此結構性存款近期高速增長,其中中小銀行的個人結構性理財最盛。
但是假結構性存款是不合規的。對於監管層來講會嚴抓控制。
-
4 # 財來不會晚
存款市場屢屢創新,結構性存款、智慧存款,對儲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啊
曾經存款利率定多少就是多少,後來逐漸放開存款利率,最後上浮比例由銀行自己定。放開存款利率有個必要條件,就是存款保險制度的執行。有了存款保險制度,就不會因為一家銀行經營不善而積累風險,當風險沒有釋放途徑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連鎖反應。存款保險制度要求每家銀行都得為存款買保險,而且保險理賠有50萬上限,這樣就可以下放銀行自主定存款利率的權利了,自負盈虧。
結構性存款,作為主流銀行拉儲蓄的利器,各大銀行都有這類產品,小一些銀行不具備發售能力的,也搞出來了,所以結構性存款規模突飛猛進,以非常快的速度超過貨幣基金。規模大了,風險也就會顯現出來,所以監管跟進就很正常了,主要是防止小規模銀行變相提高存款利率,導致經營利潤下降,甚至引發風險吧!
智慧存款,民營銀行首創,現在一些地方農商行也在加入其中。媲美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卻不用承擔風險,以超高性價比贏得眾多投資人青睞。老產品總是需要搶購,好在不停有新的銀行出來發售產品,剛開始不需要搶購,這類產品應該會越買越少了,這不最近有個銀行業的自律組織出來喊話讓不要賣這類產品了。
-
5 # 三人聚眾
結構性產品是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工具合二為一的產品,具有增強產品收益,或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走勢預期化產品。那麼結構性存款顧名思義,只是將固定收益產品替換成銀行存款,而存款為銀行表內資產,即結構性存款可理解成銀行表內理財,並非存款產品。
那麼何來的“假結構存款”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僅是存款,並沒有投資衍生工具,即變相的拉高存款利率;二、打的是結構性存款的名號,實際還幹著保本保收理財的路子,並非是結構性存款產品。
第一種假結構性存款主要存在中小型商業銀行中,由於其市場競爭力差,特別是貨幣基金迅速擴散的前提下,吸收存款變得更加寸步難行。然而,中國的存款利率並未完全市場化,仍然存在央行視窗指導和銀行行業規範,比如普通存款最高利率只能基於基準利率上浮50%。
那麼想突破上浮50%,結構性存款是一條路子,可以較為有效的規避監管,比如在資管新規之下,到2020年底資管的理財都需淨值化,不再提供保本保收。而中國人民只相信保本保收,不相信具體的產品風險型別,那麼原來投資保本保收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會轉向結構性存款,甚至認為結構性存款就是存款。
也就是說,中小型商業銀行提供結構性存款可以有效的吸收存款或原有的保本保收理財產品資金,提供“假結構性存款”可讓銀行得到充足的存款資金,從而突破利率最高上浮50%的界限。
第二種情況也差不多,產品本身不投資衍生工具(銀行結構性存款通常與期權掛鉤,期權行權是一個預期收益率,不行權則是另外一個預期收益,即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而是將大部分的資金存成存款,少部分資金或孳息投資債券和貨幣工具獲得相對較高且穩定的收益(即原有保本保收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
第二種情況也是變相的吸收存款,但可能並不會變相抬高市場存款利率,只是給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可能永遠是最低檔位(區間中最小的收益率,最高的只是畫個蛋糕)。
衍生工具部分的投資必須要有專業的機構專業的人進行操作,大型商業銀行或許可以建立相關部門,而中小型商業銀行更多的是與第三方操作衍生工具的金融機構合作,這本身就要瓜分到一部分收益,特別是中小銀行因競爭性差的原因,對結構性存款給出相對較高的保收。以致中小型商業銀行不願意與第三方衍生工具金融機構合作,但又不願意捨棄這塊蛋糕,從而產生“假結構性存款”。
回覆列表
保本銀行理財已死:但結構性存款可以繼續。未來,具備衍生品交易資質的銀行會加大結構性存款發行。2018年前4個月,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大幅度增長,主要是為了突破存款上限的假結構性存款增長迅猛。
未來央行很可能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步伐,放開利率自律定價機制對存款利率上浮的倍數限制,從而大額存單會分流一部分當前保本理財的需求。
為什麼會有假結構性存款因為大部分的客戶都是喜歡以前保本的理財,所以現在也會選擇保本的產品。一般的結構性存款都是有上下區間的收益,而假結構性存款是保證收益的。
為什麼結構性存款有上下區間的收益結構性存款由於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實際收益介於一個區間之間,區間的最低值為最低收益,最高值為最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的設計一般為“存款+期權”,基於嵌入的衍生品工具可劃分利率、匯率、商品、股票、信用等掛鉤型產品,形成“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組合。能在保證最低收益的前提下,獲得博取額外收益的機會。 簡單來講,結構性存款到期本息 = 100%本金+產品說明書約定的條件收益。
所以的話,還是有一定的行權要求的。
當然,對於購買者而言,都是保本的產品,收益的當然最高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