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棄道入魔
-
2 # 海海147035523
關羽敗走麥城是即定事實!假若有人能救關羽、並能奪回荊州,魏蜀吳鼎足之勢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其蜀漢(劉備集團)內部也將重新洗牌:
一:關羽一定放棄原來對其人的看法,會視救他之人為恩人,特別是馬操、劉封、孟達和諸葛亮(原來有隙);關羽將對沒伸出援手的同僚或部將(糜芳、傅士仁等)問罪,劉氏集團內部矛盾凸現、會出現分裂;
二:關羽會上書劉備報東吳之仇,不管劉備與諸葛亮同意不同意,關羽就會調動荊州全體兵力攻伐東吳;諸葛亮“聯吳抗曹魏”的戰略決策將會被破壞;東吳要想不被關羽所滅,必定決一死戰,成敗難以預料;東吳若敗於關羽或蜀漢,東吳必定求救並投降曹魏;蜀漢危在旦夕;
三:若關羽或蜀漢不敵東吳,關羽恐怕自我了斷、以謝罪劉備與蜀漢;要不、關羽會求救曹魏,曹操與關羽的關係很粘糊,曹操會相助關羽復仇;此刻、就是蜀漢單獨對曹魏了,蜀漢有危;
四:曹魏一方面會助關羽復仇東吳,另一方面會乘關羽全力與東吳開戰的機會,背後偷襲、出兵奪取荊州;不管關羽(蜀漢)勝敗,關羽剛腹自用、會意氣用事,而且他還是曹魏所封的侯爵與將軍(關羽時常顯耀),說不定關羽會背棄蜀漢而投降曹魏;
五:關羽若上書劉備請戰東吳,劉備與諸葛亮若不同意,反對與東吳開戰的勢為肯定強大,那麼蜀漢內部將分化成兩大集團,其蜀漢更是危險;東吳定會投降或聯合曹魏乘機滅掉並瓜分蜀漢;蜀漢必定是會敗陣或被滅掉的;
總歸一句話,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決策、“聯吳抗魏、鼎立三分天下”的戰略會徹底被關羽所敗壞(原來關羽就敵視東吳、倒如拒絕聯姻)!那《三國演義》將要重寫,諸葛亮與關羽的形象與作用也得重新塑照!
-
3 # 蘸著陽光寫童話988
首先要澄清的是,關羽沒有那麼神。而且三國演義不等於三國志。關羽其實是一個劇場式的英雄,是人們對忠義崇拜的產物。也是三國混戰時期禮崩樂壞後的一個儒家的最後堅持著。他的忠義,他的男女授受不親,他的仕而優則學(夜讀春秋)其實都是儒家的思想的延續。但當時三國時期要想強大,要想立國,儒家是行不通的,必須需要法家的術和墨家的武。所以後世,為了突出儒家,就在裡面大量描寫了關羽的忠義。所以說關羽只是一個由後世儒家繼承者創造出來的一個劇場式的英雄。但,要稱霸並統一,靠儒家是行不通的。所以,即便有人救了關羽,他還是會盲目的仁慈,盲目的忠義,盲目的自信。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奕天讀歷史
在關羽敗走麥城時,如果有人救了關羽,三國的大局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很大可能會加速蜀漢的滅亡。因為丟了荊州之後,關羽能夠改變歷史大走向的機會已經消失了。
關羽作為三國時期關鍵人物之一,他能影響歷史走向的時刻就是鎮守荊州期間。關羽之所以能改變歷史走向,源自諸葛亮的《隆重對》。
諸葛亮給劉備最初規劃的策略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天下有變時,則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兵出秦川,另派一員上將率荊州之兵,直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可見,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要幫劉備“一統天下”,並非“三分天下”,割據一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攻取了漢中,可見劉備在執行諸葛亮的規劃。劉備自封漢中王,蜀漢勢力到了鼎盛期。同年,孫權攻打合肥,曹魏主力調往淮南,關羽趁機攻打孤軍深入的曹仁大軍,圍曹仁於樊城。
這時候,孫劉聯盟對曹操的進攻態勢非常好,孫權吸引了曹魏主力,關羽只要恪守“外結好孫權”的策略,跟孫權交好,即使打不下樊城的曹仁,也不會戰敗。而稱王后的劉備稍作整頓,發兵漢中,攻取隴右和關中之地,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功大半了。
只因為關羽的狂傲自大,得罪了孫權,讓孫權倒戈相向,攻取了荊州,導致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從“一統天下”變成了“天下三分”,關羽能影響歷史走向的機會,到此已經徹底結束了。
關羽丟失荊州,對蜀漢是絕對的負面影響。關羽走到臨沮時,遇到救兵,即使被救回,關羽此後對蜀漢的影響力還是負向的。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分析一下關羽的實際能力。
關羽攻打曹仁,前期之所以能取得巨大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孫權吸引了曹軍主力,曹仁孤軍深入;而“水淹七軍”俘獲了于禁,純粹是天公作美,趕上了大雨,“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不是關羽主動去決堤的。從關羽被處於劣勢的徐晃輕鬆戰敗,就可知關羽的統兵能力和謀略非常的差,說直白一點,樊城一戰,關羽統兵打仗的能力不但不如曹仁,連徐晃都不如。
關羽的聲望高於張飛,其實關羽絕對不如張飛。張飛的統兵能力和謀略絕對比關羽強很多,張飛長阪橋智退曹軍、義釋嚴顏、計破張郃,絕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
關羽唯一強悍的是單兵作戰能力,亂軍中偷襲刺死了顏良。關羽最適合乾的事情,是由劉備、諸葛亮等人謀劃好策略,關羽就去負責一個具體的戰鬥就可以了。
關羽除了單兵作戰能力強之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於自己的美鬚髯洋洋自得,還有看不起黃忠、糜芳、傅士仁等眾多蜀漢將領。
到這裡,有沒有感覺到,其實關羽死在戰場上,是最好的結局。將士“血灑疆場,馬革裹屍”才是最高榮譽,為什麼要救關羽呢?把關羽救回來,只會徒增蜀漢將領的內部矛盾。
不管關羽死與不死,劉備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還是會發動對吳戰爭,因為荊州是必須奪回的。關羽不死,也沒法幫劉備贏了夷陵之戰,因為夷陵之戰鬥的是智謀,不是勇武,所以關羽不死,並沒有帶來多大的益處。蜀漢奪不回荊州,還是隻能維持“三分天下”的態勢,三國時期大的歷史走向不會改變。
如果關羽不死,蜀漢就不會有改變了麼?當然有。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脾氣秉性形成之後是很難改變的,如要變那麼中年期就要變,老年的時候,可能會稍微好點。但是關羽已經六十歲了,只會越來越倔強,越來越狂傲,丟一次荊州會讓他沒面子,所以,才會更加的變本加厲的要找回面子。所以,關羽只會進一步製造蜀漢的內部矛盾。關羽丟荊州,讓糜芳、傅士仁投降了孫權。如果關羽在夷陵之戰後,還沒死,這時候關羽說不定就非要代替魏延去鎮守漢中了,而諸葛亮又沒法有效節制關羽。這種情況下,關羽不一定又把哪位蜀漢將領給逼得投降了曹魏,最後又把漢中又給搞丟了。
那麼關羽不死,有沒有帶來好處呢?有,劉封不用被賜死了,而孟達也不用投降曹操了。不過他們兩個人的能量有限,不足以改變歷史程序。而且,他們兩個得罪過關羽,即使是他們及時派兵在麥城救回了關羽,“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從關羽對待黃忠、糜芳、傅士仁的態度來看,劉封和孟達,估計最終還是一死一反,沒有變化。
所以,關羽戰死了,歷史如常發展,關羽不死,只會加劇蜀漢內部矛盾,加速蜀漢的滅亡。
-
5 # 洪福康來
如果武聖不死,劉備定能興復大漢天朝,但是關羽之死乃上蒼玉皇大帝:聖旨.是乃天地人三界之內都無法改變的天道.原亡朝不能復存,人死不能復生.大漢朝也是恆古不變的人間規律.
回覆列表
時勢造英雄,即便關羽活著頂多能拖一時的局面,在歷史大勢的洪流下一個人左右不了局勢。再說荊州蜀中的門戶,兵家必爭之地。魏屬中原,兵多將廣且糧食充足。蜀中雖然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偏居一隅,時間長了肯定拼不過。所以才有諸葛亮的屢次北伐。由此看來荊州失陷只是時間問題,不是關二哥能夠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