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藏書畫
-
2 # 枕川攬雲
謝邀。中國畫源於上古,最初是巖畫中的背景圖。五代以前以人物畫為主,元代以後以山水畫為主,而宋代是中國畫高峰時期,也是後人追隨臨摹的時期。可分為寫意、工筆重彩兩部分。五代以前以色彩為主,五代以後以水墨為主。宋代作品以色彩和水墨相映交輝。1.0x2.45m
明代為中國山水畫最為鼎盛的時期。畫派林立,畫人無數,如“浙派”、“吳門派”、“華亭派”等等。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派從董源、范寬入手,兼及王蒙、吳鎮,用筆多細長挺秀、清麗典雅、靈逸生動,書卷氣濃。以董其昌為領袖的華亭派,則墨色清淡,古雅秀娟。各有千秋。1.25x2.45清代出現了四王專以摹古,毫無發展可言,披麻皴讓人看的心煩意亂,倒是徐渭(側重花鳥),四僧對國畫的發展創新起了很大作用。民國至文革時期算一個過程,湧現出近現代一些山水畫家有了一些變革,黃賓虹算是有了突破,其他還是以摹古為主1.25x2.45cm應該說當代山水畫正在百家爭鳴,各路風格層出不窮,但也是探索之中,好的畫,還是立足於傳統,以筆墨為骨架,以詩詞為靈魂。亙古不變。附本人幾幅作品
-
3 # 勤思齋書畫工作室
一、什麼是創新 我認為任何畫種的創新就是透過創作實踐創造出從古至今沒有出現過的新技法、新題材、新理論體系等。創新是需要豐富的學識和創作經驗來支撐,否則,創新將變成為無源之水,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二、如何創新 我認為:首先,必須要學習山水畫傳統技法及畫論,瞭解山水畫的歷史源流,然後有目的性的進行創新實驗,反覆修正直到成熟並鞏固,形成前所未有的新風格、新技法、新理論。
三、創新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點深專深研,突破前人框架束縛,形成自家面貌。我認為創新主要從技法、題材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創新。
-
4 # 山前村夫
中國畫(包括中國山水畫甚至書法)是近現代最多人討論創新的話題。中國山水畫以宋元時期為巔峰,明清以後逐漸衰落,特別是八九十年代,越創新越惡俗,越創新越失敗。中國畫工具材料,中國的文化決定了山水畫只能在創作者心境及技藝的修煉和真善美思想價值觀認知高度上去提升。而不是在工具材料和形式上去瞎鬧。
-
5 # 水墨畫家陳莊
山水畫如何創新?好比建房子,必須準備好建築材料,什麼磚呀,泥呀,沙呀,水泥鋼筋等等,還要有好的建築設計圖,材料好比是山水畫創新的基本功,遍臨歷代山水名家的作品,知曉他們的各類技法,讓自己具備深厚的傳統功力,同時要把脈當今同一時代山水畫家的創作面貌,熟悉他們在畫什麼,怎麼畫,再有就是自己不斷地嘗試各類新技法,不斷地創作。要知道,筆墨功夫非一日之功。有了各種功夫就如有了創新的材料,下一步需要的是“建築”的設計圖,也就是山水畫創新的思維。我要畫什麼?我要創作什麼樣的山水面貌?只有自己最明白。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前人今人畫過的面貌不能畫!要不然怎麼叫創新呢?起點要高,思維要新,技法要絕。重複傳統的叫“古畫”,重複今人的叫“小某某”,這些稱呼我想習畫之人都不愛聽。
創新不是每個山水畫家都能做到,創新是要有大膽量,大理想之人能做到的,還有一點提示,有的畫家萬事具備,也非常想搗弄出自己的山水面貌,但有可能一輩子也畫不出來,辛苦辛苦!
這張水墨山水是我近年來用書法“寫”的筆意創作的,雖然技法面貌上還不夠完善,但堅持下去會越來越好。
目前來說,山水畫創新做的好的優秀畫家有賈又福、朱道平、姚鳴京、何加林等等山水畫家,你認為還有誰呢?把名字寫到下面吧。
回覆列表
如何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是包括山水畫在內的當代中國畫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往往對傳統與創新的認識發生了偏差,將兩者視為矛盾和對立的關係,看不到它們是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
王正平 江流天地外 82cm×68cm 2017
在畫界經常出現兩種情況:有人重視手藝,輕視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手高眼低,作品缺少文化含量;有人眼高手低,看得多,認識水平也不淺,但手頭功夫差,技巧跟不上,同樣也成不了大氣候。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王正平突出的體會是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和研究傳統,宋元明清諸大家的作品他愛不釋手,近現代黃賓虹、傅抱石、陳少梅等人的畫作,更是他經常揣摩和研習的物件。他牢記古人教誨,學習前人藝術精神和技巧,而不是模仿前人作品的面貌。祖國大好河山,尤其自己生長的江南水鄉,給他以藝術靈感和創作激情。面對大自然,寫自己的主觀感受,是他從藝的準則。至於筆法墨法,有傳統程式和前人經驗可資借鑑,也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會加以採納、運用,並有所變化和力創新意。
王正平 疏影橫斜水清淺 117cm×69cm
近幾年來王正平的山水畫有了不同於古人和同代人的樣貌,顯示出自己的個性,正是由於他在接受傳統筆墨、章法的同時,不拘於成規,敢於結合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表現自己的心境和性情。他認為,傳統法則、古人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屬於『共性』的範疇,而將個人的獨特體會和作畫時的感情見諸筆墨,這便是所謂的藝術個性。他充分認識藝術個性的重要,更懂得藝術個性不是能刻意做出來的,而應該是自己的真實感情在筆墨中的自然流露。
王正平 詩河夜色 177cm×123cm 2017
正是由於有廣闊的胸懷和長期的實踐經驗,王正平在構圖中駕輕就熟地採用『三遠法』以及『闊遠法』『迷遠法』營造大的蒼茫氣象,在此基礎上再用現代構成法使畫面結構飽滿、清晰而具有整體感。這種傳統自由揮灑的『粗頭亂服』筆墨與現代意識構成法相結合,加上他筆法上注重線條的強悍勁健和抒寫質量,在墨法上積墨、溼墨並用,淡墨層層堆積,墨色變化豐富,並以焦墨醒提,使畫面獲得兼有大氣和清秀、渾厚與流暢的感覺。
王正平 已到雲林境 65cm×140.5cm 2017
王正平的作品常以秋浦河景色為素材,這是由他濃厚的故鄉情結所致。秋浦河曾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駐足吟詠的地方,李白曾三上九華、五遊秋浦,有《秋浦歌》十七首等名詩存世。沿著詩仙足跡,傾聽秋煉與概括。王正平從中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畫正是因為用意寫筆墨表達詩的節奏、韻律和詩的感情而富有特殊的藝術魅力。自然界無處沒有詩的存在,只有藝術家具有詩人的眼睛,能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詩,畫中才有詩情和詩意。
王正平 抱琴聽松圖 64cm×144cm 2017
王正平之所以對秋浦河畔依依翠柳甚至斜幹殘枝情有獨鍾,因為他從中感覺到一種歷史文化沉澱,一種人文情懷。他筆下的樹予人一種『盤鬱錯落萬千筆,層疊稠密不亂枝』的感覺,有風骨,有氣質,且靈動和飄逸。
王正平 俯看清流仰看山 123.5cm×33cm 2017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王正平出生於南方,長期受南方文化薰陶,他的山水具有南方文化優雅清麗的特點;他又敢於和善於突破地域侷限,注意從北派山水中吸收營養,使自己的創作增添雄渾、厚重的特色。
王正平的山水創作已經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面貌,他正在不斷完善自己的修養,向新的藝術高度邁進!
王正平 溪山無盡圖 345cm×73cm 2011
畫家簡介:
王正平,一九六八年生,安徽池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美協副主席、中國農業銀行美協主席,現供職北京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二○○三年入北京畫院進修,師從楊延文先生。作品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展覽、並多次獲獎。作品並被北京人民大會堂,以及剛果共和國總統、越南總理等機構及政要收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