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胡說三農

    別聽忽悠!這些刀劍是不存在的。

    要說,現代科技已經發展到了可以使人登上月球這種地步了,不可謂不發達。但“吹毛斷髮,削鐵如泥”的刀劍還真的造不出來。誰要是抬槓說他能,那叫吹牛皮!

    其實,“吹毛斷髮,削鐵如泥”只是形容刀劍的鋒利,並不是真的能夠做到。這正如武松連喝十八碗酒一樣,有許多誇張的成分在裡面,切莫當真。

    無論對待任何問題,我們必須科學辯證地去看待。決不能把”誇張“當成“現實”。

  • 2 # 純鈞LHGR

    這要看“古”到什麼時候。簡單說,真正“削鐵如泥”的寶刃確實存在,但要到明朝才出現。

    寶刃的發展史,可以簡單視為中國冶鍛工藝的發展史。漢以前,由於冶煉技術並不怎麼好,鐵刀已是難得的好東西。漢以後,雖然冶鍛工藝不斷髮展,但想達到“削鐵如泥”卻仍是誇張的說法。

    直到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綦毋懷文發明了“灌鋼法”,製造出“宿鐵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鐵甲30札。這雖不能嚴格說是“削鐵如泥”,但也非常了不起了。

    時間到了南宋,南宋發明了“冶銀吹灰法”和“銅合金鐵”冶煉法,開始使用焦煤鍊鐵,鋼鐵的質量一下子大幅度飛躍,這時的鋼刀用不斷“折返”的方式鍛打,已經將雜質去除得非常好,便有了武俠故事裡常提到的“五金折鐵刀”。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折鐵刀能輕易斬破普通士兵穿的鐵鎧,也就離“削鐵如泥”更進了一步。

    而真正達到“削鐵如泥”水平,則是在明代永樂年間。《天工開物》中記述明永樂時的冶鍛技術,已經基本掌握了化學熱處理和固體滲碳工藝等,工匠們好好打造一把好刀,還真的就可以“吹毛立斷、削鐵如泥”。

    事實上,在民國時期,當時的“午門博物苑”——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博物館,就曾收藏了一把明成祖朱棣的佩戴的短刀,史料即記載其“削鐵如泥、刻木如腐”,許多前輩名人都見識過,有的還做了記述,如蔡元培、魯迅等。順便,國民政府社會教育司設立了關於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動植物園及蒐集文物等工作的科,魯迅先生還專任這一科的科長。只可惜,因後來眾所周知的巨大變故,這柄寶刀不幸丟失,只有照片存留下來。

    而現今存留的寶刃,大概要數清代皇帝所佩戴過的刀劍了。目前能常見到的複製品,包括康熙遏必隆腰刀、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地字一號”“出雲”劍、土爾扈特腰刀、琉球腰刀、各種匕首等。而這其中,“孔純刀”、“出雲劍”都完全稱得起“削鐵如泥”。

    至於“吹毛立斷”那種程度,實際上只要足夠鋒利,是比較輕易就能做到的。

  • 3 # 開周說宋

    寶刀寶劍真實存在,吹毛斷髮並非不能做到,但削鐵如泥就是藝術誇張了。

    在武俠小說裡,總是有削鐵如泥的神奇兵器,例如金庸先生筆下的倚天劍和屠龍刀,還有他早期武俠小說中《越女劍》裡的吳越神兵,用一柄輕薄如紙的利劍竟然可以削斷一柄又厚又重的大劍,這都是藝術誇張。

    《越女劍》的時代背景是春秋後期,中國還沒有真正進入鐵器時代,製造刀劍的材料主要是青銅,也就是銅錫合金或者銅錫鉛合金。純銅較軟,不適合造兵器,加入鉛錫合金,硬度大幅度提升,是早期兵器的理想材料。將銅錫合金熔化,倒入模具,冷卻,脫模,再反覆鍛打,可以兼顧硬度與柔韌性,製成的刀劍還是相當鋒利的。但如果用一把青銅劍去削另一把青銅劍,只會讓兩把劍同時崩口或者同時捲刃,想讓一劍斷開而另一把毫髮無損,絕對不現實。最多是其中一把劍的銅錫比例不合理,鑄造溫度不夠高,鍛打工藝不到位,崩口或者捲刃的程度比另一把劍更明顯一些罷了。

    中國不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青銅鑄造工藝的國家(青銅鑄造最早發明於新月沃地),但卻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生鐵冶煉技術的國家,早在商朝,我們就學會從鐵含量較高的隕石中冶煉出一些不太純的鐵和鎳,然後將鐵鎳加熱,打成薄刃,與青銅鑄接,製成比普通青銅兵器更堅硬更鋒利的兵器。但這種靠鐵鎳加持的兵器能削斷普通青銅兵器嗎?仍然不能。

    日本人從中國學會了冶鐵和鑄造兵器,並在至少宋朝時期超越中國。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說過:“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他的意思是,日本倭寇的寶刀非常鋒利,可以砍斷明軍的短刀和長槍。再往前追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也誇讚過日本寶刀的精良,說是可以切開堅硬的玉石。到了清朝,清代筆記《北齋鑑錄》寫道:“倭刀甚利,鋒刃甚薄,截凡鐵如斷朽木。” 一把看起來很薄的日本刀,砍削普通鐵器就像砍木頭一樣。但是這些文獻記載仍然有比喻和誇張的成分——截凡鐵如斷朽木,只是說寶刀能砍斷普通刀劍,並不表明能像砍樹枝和砍泥塊一樣那麼容易地砍斷。

    我買過一把製作精良的瑞士軍刀(尺寸很小,不屬於管制刀具),用裡面的小刀去切直徑半釐米的鐵條,透過來回鋸切,是可以削斷鐵條而不損毀刀刃的。但是能像砍爛泥一樣砍斷鐵條嗎?絕對不能。

    大馬士革也出產精良的兵器,原因在於當地工匠掌握了在古代時期最精良的高溫鍊鋼和精確淬火工藝,能用極其緻密、極其精純、含碳量高達2%的超高碳鋼來鍛造刀劍。現在這種工藝並沒有失傳,可是造出來的大馬士革刀仍然不能削鐵如泥。

    我的意思是說,寶刀可以削斷凡鐵,這沒有錯,但要說削鐵如泥,那畢竟有誇張的成分。

    最後請允許我無恥地推薦兩本拙著,其中有專門章節來解讀武俠小說中寶刀寶劍的科學原理和效能極限:

  • 4 # 燕風茶刀

    在古代傳說中,干將、莫邪、龍淵、太阿、湛盧、魚腸、軒轅等劍,無一不是削鐵如泥、吹毛斷髮。

    就連《水滸傳》“楊志賣刀”中,也有這樣的描寫:一刀把二十文銅錢剁成兩半,刀口不卷不崩;幾根頭髮靠近刀口,只是輕輕一吹就齊齊都斷開。

    這樣的寶刀,誰不想要?可是,這樣能削鐵如泥、吹毛斷髮的寶刀,真的存在嗎?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削鐵如泥、吹毛斷髮的刀倒是有,但卻和“寶刀”一點邊都搭不上。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削鐵如泥

    想要達到削鐵如泥,要符合兩個條件:硬度高,厚開刃。

    1、 硬度高

    兩把不同硬度的刀劍,在互砍時,一定是硬度高的一方取勝,硬度越高,越是戰無不勝。不信你可以去看工廠裡機床上的車刀、銑刀,是不是可以任意切削各種鋼材?

    但真的是硬度越高就越好嗎?

    不是的。鋼材硬度越高,也就意味著韌性越差。這樣的鋼材做成的刀劍非常脆,脆到什麼程度呢?從高處掉到地上,會摔成好幾段。

    2、 厚開刃

    只有略厚、略鈍的粗開刃刃口,才能保證刀在對砍時能承受更大的壓力,抗崩口能力更強。

    二、吹毛斷髮

    要想達到吹毛斷髮,則只需要考慮刀劍的鋒利程度,也就是:薄開刃。

    刀刃的夾角越小,刀刃越薄,如果把刀刃磨得薄到極致,吹毛斷髮不必說,甚至在空氣中放置時間長了,光是氧化作用都會使得刃口在很短的時間內變鈍。

    但這麼薄的刃真的好嗎?連空氣都能破壞的刃口,在實際對戰中,得有多容易捲刃或者崩口啊。

    一把刀能做到削鐵如泥、吹毛斷髮,真沒什麼神秘的。

    但俗話說自古硬度、韌性難兩全。硬度太高就會導致韌性不夠,使得刀劍過脆;韌性太強又會使得刀劍過軟,沒有力度。可見,只有做到硬度和韌性並存,才能被稱為“寶刀”。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刀:無名)

    大馬士革刀就是這樣一款“寶刀”。它透過手工摺疊鍛打的方式,把高硬度鋼材和硬度較低但柔韌性強的鋼材,鍛打為一體,軟硬鋼材互為支撐,在效能上兼具硬度和韌性,達成了“剛柔並濟”的效果。

  • 5 # 看門道人

    當然有了,現在有些繼承了古代部分打造技術的工匠依然能打造出這樣的刀劍來,電視裡很多節目都採訪過,這根本不需要懷疑。而且古代的打造技術絕大多數都失傳了,現在繼承的只是皮毛。

    所以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只是小意思。

  • 6 # 裝就不用修

    有一定的誇張成分在的。

    吹毛斷髮這個容易,在古代有很多工匠能夠做到的,無非就是刀口鋒利些,細細打磨,對於古時候的工匠而言,難度並不是特別大。

    但是削鐵如泥這個就肯定有比較大的誇張了。

    古代的冶煉技術並不到位,沒有鍛造技術好,滯礙刀劍質量的也是原材料,所以古代普通刀劍都不夠堅韌,要麼過剛,要麼過於笨重。如果從現代拿一把質量稍微有名氣一點的菜刀到古代,特別是唐朝時期,那把菜刀可以砍斷當時社會絕大多數的刀的。

    像現在出土的很多古代的刀劍,除了少數合金的沒有腐蝕之外,其他的大多數都只殘留一點點,從那些殘留物上我們今人可以推斷出古代刀劍的質量並不佳,雜質太多。

    所以古人在描述一些特別的合金刀時,就說這刀削鐵如泥,其實就是說這刀比尋常刀更堅韌,更鋒利。吹毛斷髮難度真的不高。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樣的刀是真實存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領導價值觀不符選擇裸辭,很多人覺得現在市場不好,裸辭不應該,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