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洪武,窮人出身。後從軍,為將,能不自學?天賦加機遇。主要是,洪武帝,有雄才大略,善用人才,得民心,得天下。

  • 2 # y魚姐

    有人說,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這是一個特例,這說明,朱元璋聰明絕頂,能夠不讀書而通曉“六經”裡面的道理,實在厲害!

    換言之,朱元璋雖然不識字,但不等於說他沒頭腦、沒思想或沒文化;而是說朱元璋的認識水平非常了得,已經接近“六經”的層次,否則人家也不可能當上明朝的皇帝。

    這個特例也說明,人的思想認識不一定非要透過書本,還有其他渠道,像個人悟性、家庭教育、社會見聞、生活閱歷、朋友交往、影視欣賞、收聽評書等等。

    但這裡還應該再延伸一點,即使朱元璋再天資聰穎,歷史上也沒有人說他能夠“一字不識通《道德經》”。

    換言之,即使朱元璋能夠領悟“六經”裡面的道理,卻不能證明他也有能力懂得《道德經》中的思想。

    按照一般的常識,如果朱元璋沒有讀過老子的《道德經》,恐怕憑一己之力很難做到儒、道兼通吧。

    這個現象也說明,一個人的認識視野和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沒有無所不知的天才,也沒有絕對普遍的永恆真理。

    能打天下當帝王的人沒文化,個字不識就把天下打下來了,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這種例子,朱元璋讀書不分場合就看得出帝王讀書的重要性。

    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沒有忘記尋求天下書籍,並特地在南京奉天門東邊蓋起了文淵閣,將諸子百家經典藏於閣中。他每天處理完公務,就抽空去那裡讀書,有時竟達到終日忘倦的程度。

    為尋求治國平天下的良策,他閱讀了百家之書,並虛心向名儒們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元璋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不恥下問的求學態度,使他的學問大增。加之他能將讀書和他的平定天下的戎馬生涯融為一體,使那些熟讀經史的 大儒也不得不對他另眼看待,從心底裡歎服朱元璋的學識不在他們之下。宋濂曾描述過他代朱元璋筆錄文誥的情景說,皇上口述,若長江大河,一瀉千里。

    朱元璋還特別注意學習歷史,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

    朱元璋在歷史上最推崇漢武帝、成吉思汗等人,對布衣出身的劉邦也特別崇敬。他廣泛地借鑑吸收以上帝王們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可以說殲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直到治國撫民,從內政到外交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都充分地借鑑了前人的經驗。

    有人覺得朱元璋不配做皇帝,因為他乞丐出身,流氓習氣,不學無術。事實上,朱元璋做皇帝是十分合格的,他是真正去學習了的,從實踐中學,也從書本中學,知行合一,長時間的學習,自然有會有一種超人的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加入的又是農民義軍,當然更不可能去讀太學國子監,考舉人中進士,因此,許多人就想當然認定他肯定沒有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這本身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學歷歧視”。

    少年時代的朱元璋,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這是事實。但他從來就不曾輕視知識的巨大作用。當他獨立發展,開府一方,就任韓宋政權的“吳國公”和“吳王”後,戎馬生涯空暇,也總是抽出時間手不釋卷。

    大明建國稱帝后,朱元璋更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讀書讀到廢寢忘食(“日晏忘餐”)。

    朱元璋又常年和劉基、宋濂等學問大家談論切磋,數十載耳濡目染,加朱元璋他天生睿智,聰明神武,每每舉一反三,綽有成算,正應了古之聖賢諸葛亮“獨觀大略”的讀書法門,其自學成才的真實文化水平,只怕遠遠強過那些只會死讀古人經卷的尋常儒生。

    《明史紀事本末》:【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

    談遷《國榷》:【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流覽神解。】

    劉基劉伯溫,就曾在他彙編的《皇帝御製文集後序》中,感慨朱元璋平素“無聲色之好,無遊畋耽樂之從”,讀書時“聚精會神,凝思至道”,撰寫文章時「舉筆立就,莫不雄深宏偉,言雅而旨遠,仰瞻揮灑之際思若淵泉,頃刻之間煙雲盈紙,有長江大河一瀉萬里之勢」。

    這其中固然有臣子對君王的溢美之辭,但朱元璋的天賦之高,學習之勤奮刻苦,理解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之強,對自己處理軍國政務的幫助之大,確實是“詔諭遐方,明燭萬里,若洞見其肺肝”,令他們這些儒臣甘拜下風,“可望而不可及者矣”。

    朱元璋幾首傳世詩作:

    廬山詩: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思老試壯:

    因過雕鞍見馬肥,迎風振鬛試霜蹄。試將舊日弓彎看,箭入弦來月樣齊。

    遊鐘山:

    鐘山陽穀梵王家,帝釋臺前優缽花。遊戲但聞師子吼,比丘身衣錦袈裟。

    徵陳過瀟湘:

    馬渡江頭苜蓿香, 片雲片雨渡瀟湘。 東風吹醒英雄夢, 不是咸陽是洛陽。

    滄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際無窮,鉅艦檣高挾兩龍。帆飽已知風力勁,舵寬方覺水情雄。鰲魚背上翻飛浪,蛟蜃鬐頭觸見虹。何日定將歸泊處,也應繫纜水晶宮。

    題神樂道士:

    仙翁調鶴欲扶穹,萬里風頭浩氣雄。翎背穩乘空廓外,丹光橫駕宇寰中。飛符到處雷神集,役劍長驅癘鬼窮。見說黃芽心地轉,更於何趣覓仙宗。

    橫秋風吹笛:

    西風落木綻黃花,牛背村童笛正佳。曾識倚樓人聽處,每聞吹月鶴升遐。蒼江一色渾秋意,紅葉初光襯晚華。冷露下天星斗潤,煙波聲到是誰家。

    又:

    暑往鐘山阿,巖幽清興多。薰風自南發,森松鳴絃歌。玄猿嘯白日,丹鳳巢桐柯。靈芝秀深谷,祥雲盛嵯峨。樹隙觀天碧,天清似綠荷。迥聞樵採木,曲澗沿珠螺。鳥樂山深邃,予歡顏亦和。野人逢問處,樂道正婆娑。

    思親歌:

    苑中高樹枝葉雲,上有慈烏乳雛勤。雛翎少乾呼教飛,騰翔啞啞朝與昏。有時力及隨飛去,有時不及枝記憶體。呼來呼去翎羽硬,萬里長風兩翼振。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歔欷歔欷夢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鳥乎將何伸。

    當然還有最出名的兩首:

    無題:

    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不知道某些現代人是有多自信,對著能寫出這麼多辭句嚴整、氣勢磅礴詩句的一代詩人,管他叫“文盲”?

    朱元璋除了馬皇后和他是貧賤夫妻,甘苦與共,感情深厚外,後宮其他女人,在他眼中實際上就等同生育工具。他之所以收納這些嬪妃,就僅僅是為了儘可能多的繁衍後代,把自己從孤身一人繁衍成一個枝繁葉茂的大家族,兒子可以用來封藩一方,女兒可以用來聯姻和籠絡功臣,從而讓自己建立的帝國,根基儘可能鞏固。

    同樣的道理,對讀書也是一般,比起那些“尋章摘句老鵰蟲”型的學者,朱元璋一生用心研讀的學問,也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讓知識真正轉化為力量,用以治國安邦。

    明初名臣宋濂,同時也是當時公認的學問大家,就被朱元璋就曾毫不客氣地嘲諷過:「你雖然博通古今,可惜真正要做起實事,就猶豫不決,百無一用了!」(【爾濂雖博通今古,惜乎臨事無為,每事牽制弗決。若使爾檢閱則有餘,用之於施行則甚有不足。】)

    知識當然就是力量,對任何偉大人物都是如此,無用的從來不是知識本身,而只是那些死讀書、讀死書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泵啟動後出水量少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