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楊西遊

    有人說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商鞅變法以及之後各種戰略——遠交近攻,以連橫破合縱等等。

    那問題來了,別國也變過法,國家也強大了,別國也有厲害的戰略家,那為什麼單單秦國贏了?

    因為商鞅變法相比其他國家的變法更徹底。那問題也來了為什麼單單秦國變法最徹底?因為秦國舊貴族勢力弱。

    那為什麼秦國舊貴族勢力弱,因為秦國前期國家制度不如東方六國完善,換句話說秦國制度最落後,所以舊貴族就沒那麼厲害。

    那為什麼秦國最落後,因為秦國的建立是周天子為了遏制西北遊牧民族對中原的騷擾而賜給自己馬伕的封地,這個馬伕就是秦的建立者。

    說白了秦國開始是未開化的,六國的建立者大多是周天子的皇親國戚或者左膀右臂,他們一開始是看不起秦的。可是後來在長期的與遊牧民族征戰的過程中,秦人養成了尚武,堅韌的性格。

    可燕趙兩國北邊也是遊牧民族,他倆怎麼沒贏到最後?這就是秦與眾不同的又一個地理優勢——秦與六國之間有一道天然屏障。

    東方六國幾乎都強盛過,可為什麼沒有保持住,偏偏秦保持住了,就是因為秦在六國最西邊和這道屏障。中原六國都處於四戰之地,一國突然強大了,別的國家會聯合揍你,多個打一個你再強大也得玩完。這句話其實可以大體概括春秋戰國中原地區的歷史發展歷程。

    而秦國強盛以後,六國只能從函谷關這一個方向進攻,秦國這才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

    而且秦還有天府之國的巴蜀和關中平原保證國力。所以不是秦人就英明,別國就笨,地理基因決定的。

    當然僅僅一個地理因素也解釋不了全部,還有其他的因素。此文就當拋磚引玉了。

  • 2 # 魏東雙

    秦國是郡縣制,六國是貴族分封制。每佔一地都打土豪收田地,國力日強。

    隨著戰爭人口消耗,秦強行從六國移民,充實關中。

  • 3 # 知史說史鑑史

    秦國透過不斷對外進行土地兼併戰爭獲得了大片土地,地多人少採取減免賦稅的方法吸引六國的農民到秦國耕種韓趙魏三國的百姓賦稅沉重紛紛來到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獎勵男耕女織,建立一套完善的二十等軍功爵制,激勵百姓建功立業,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娶妻生子另立門戶;六國官員腐敗,百姓生活困苦紛紛逃亡秦國避難。

    秦國原來並不在諸侯國之列,只是因為為周天子養馬養得好所以才有了一塊立足之地,後來秦襄公在周幽王與申國戰鬥中敵不過與西戎相勾結前來援助,打仗打的非常賣力後來周平王遷都洛陽又全力護送,給了秦國政治名分可以和諸侯國平起平坐,賞賜給了一大塊西戎土地。秦穆公從西戎手中奪得了這塊本原屬於秦國的土地一下子有了稱霸諸侯國的實力,秦孝公時期又奪回了河西七百里土地,此時秦國地多人少耕種不過來為了吸引六國的百姓宣佈‘凡是來秦國務農的百姓贈送土地,三年內不收取任何賦稅’這一舉措吸引來眾多百姓。緊接著,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廢除舊貴族世襲特權,重農抑商,獎勵六國百姓耕織,成年男子必須娶妻生子另立門戶鼓勵秦國士兵建功立業獲取相應的政治權利,調動了全國的積極性都為統一六國服務。一邊是強大的秦國一邊是疲弱的諸侯國,諸侯國政治腐敗,官員昏庸無能貪圖名利國家衰弱不堪面對強秦無力反抗任人宰割,百姓只得四處逃散尋求生存之地。秦國最終是商鞅變法把整個國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而六國卻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在弱肉強食的規則之下只得被淘汰掉了。秦國因為改革有新人口降生為軍隊保障了源源不斷的兵力,六國越打仗人口越少最後只有滅亡。

  • 4 # 歷史複習機

    只有看到歷史表面而沒有深入瞭解真相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兵者,不祥也。

    戰爭,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如何時期都是沉重的選擇。當然,對於統治者來說戰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死的往往不是他們。但是對於一個國家和民眾來說戰爭意味著沉重的代價。

    戰爭,意味著死亡,意味著沉重的徭役和賦稅,意味妻子會失去丈夫,意味著孩子會失去父親,意味年邁的父母會失去孩子。

    當然,在秦始王之前雖然秦國也是戰爭頻發,但是遠沒有秦一統時期的瘋狂,在加上不斷獲得土地和生存空間,所以秦越加強大。但如果說是戰爭讓秦強大,倒不如說是商鞅變法和秦國君的勵精圖治讓秦越發強大。

    秦憑藉著強大國力對六國虎視眈眈,終於到了嬴政時期發動統一戰爭。

    秦國在統一六國時共發動過22次大戰役斬首和殺俘的數量超過200萬以上,如果算上沒有計入史書的這個數字恐怕要再翻一倍。

    而秦打仗一般都是殺敵一千自損,長平之戰秦雖然坑殺了趙30萬人,但是55萬秦兵也死傷過半。據不完全統計,僅僅秦滅趙秦國應該損失52萬人。

    而秦滅六國就算在保守估計秦國也得死上百萬計程車兵。而秦國在戰國末年在籍人口大概750萬。

    秦滅六國並不是相信中的那麼簡單,秦國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可以直觀感受一下。

    秦國發動統一戰爭,到了滅楚前夜秦國內部已經是衿肘見衿。最明顯的是連續的大規模戰爭極大消耗了秦國軍隊的有生力量,面對強大的楚國一時間居然沒有足夠兵力去滅亡楚國,這是秦國最大困難。所以當李信在秦始王面前承諾只要20萬就能滅楚時秦始王很高興的答應了。

    並非秦始王不明,也不是嬴政不信王剪要60萬才能滅楚。試想一下,僅僅長平一戰秦國55萬軍隊就死傷過半。而素來有都有“強秦霸楚”之說,要滅掉一個地廣人多,兵甲眾多的楚國20萬就足夠?

    事實可能就是秦國真正能動員的只有二三十萬人,加上心存僥倖秦始王才回答給李信20萬滅楚。

    結果呢?20萬秦軍幾乎全滅,秦始王暴怒,下令秦國“盡兵甲”才湊夠60王人給王剪,而這些人可以說是臨時徵來的,秦國可謂傾全國之力來打這場戰爭,可謂將秦國的戰爭潛力挖到了極致。這才逼得項燕自殺,打的楚國滅亡。

    秦滅六國,何其雄武,然而秦亡,又何其迅疾,原因何在?

    答曰:戰之禍也

    仔細一想,當年那個一掃六合,不可一世的秦軍面對戰亂居然潰敗的那麼快,這不是秦國一直在打仗,民力一直在消耗卻沒能得到及時恢復造成的?

    試想,秦始王在得到天下後能不這麼折騰,讓民眾能修養個十來年秦還會滅亡嗎?

    即使你能把我那百萬大軍全部打沒,但我傾刻便能組織百萬秦軍出關。

    試問天下誰與爭鋒,

    那還有“西楚霸王”?

  • 5 # 一粟講歷史

    從原因上來分析的話,秦國強大得益於幾個方面:

    1、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勇於向部下承認錯誤,吸引了數量不少的來自各諸侯國的將帥之才;

    2、賞罰分明,軍紀嚴明。商鞅變法之後,實行獎勵軍功,有功必賞,有罪則罰的激勵措施,軍功爵制根據殺敵數量給予獎賞,大大激勵了將士立功殺敵之心;

    3、秦地處邊陲,尚武精神充斥,軍士有著好勇鬥狠的傳統;

    4、選官用人制度的變化,刺激了將士殺敵立功步入仕途。先秦之前,選官用人主要是依據血緣,就是所謂的世卿世祿制,下層民眾庶族階層難以有上升的空間,秦國打破依據血緣選仕的標準,採用選任制,依據軍功取士,將士無不用力。

    5、戰爭俘虜和被兼併之國的人口隨著兼併戰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被納於秦國的統治之下,促進了人口的增加;

    6、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鐵犁牛耕的運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開墾能力,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質基礎。

  • 6 # 今墨談歷史

    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好疑惑的,自古馬太效應都是真理。

    什麼?不知道馬太效應?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宇宙絕對零度之下是否還有生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