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55928696835
-
2 # 使用者3601854080056
詩歌最少的字有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等約三十首。
詩歌最少的字有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等約三十首。
詩歌貴於精,以至簡的語言構建出飽滿的情感,以固態的形式蛻變出淋漓的快感,這是詩詞最大的魅力所在,倘若用洋洋灑灑數千字去代替,那必然詩意全無,那也就不叫詩了。那麼一首詩的精煉程度,能達到什麼高度呢?
最為常見的詩歌形式是五言和七言,四言詩相比較而言也不算少,但由於一字不成詩,所以詩歌最低的字數要求至少是兩個字。中國古詩史上有一首被稱為“南音之始”的類詩,僅由4字組成,全文為:“候人,兮猗!”講述的是大禹治水時期,他的妻子等候其歸來的場景,可惜的是這首《候人歌》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詩歌。
雖然後世皆以《候人歌》作為《國風》中那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詩鼻祖,然而大家想象一下在夏朝伊始的莽荒年代,詩的概念極為模糊,大禹妻子只是透過文字抒發了自己的思念而已,嚴格來說這隻能算一篇極短的文。
今天小解就為大家介紹一首史上最短古詩,內容雖僅有八字,但它卻發揮出了詩歌形式的最大效用,寥寥數字便包羅永珍,簡單兩行卻蘊含萬千,為讀者鋪展開了一幅恢弘的盛大場面。或許讀完它只需三秒鐘,可若要吸收其精華卻需要很久,非常過癮。
《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ròu)。
這首詩選自東漢著作《吳越春秋》,越國的國君勾踐曾向楚國的射箭高手陳音詢問弓彈的技巧,陳音便作了這一首迴應他。“彈”是古代一種利用彈力發射的武器,在該詩中既可以唸作“dàn”,也可以唸作“ tán”。
這首詩看似只是敘述弓彈原理的科普之作,字句簡短,語言質樸,節奏明快,可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讀起來卻有一種獨特的詩意,有豪邁的氣質,還有一種大氣磅礴的野性,使人十分痛快。下面我們就一起解讀一下這八個字,感受那來自原野的粗獷的詩意。
“斷竹,續竹。”
此四字是講解“彈”的製作過程。斷竹即砍伐竹子作為原材料,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其還有延伸出來的想象畫面:一群裹著樹葉、身著獸皮的原始先民,正在手握石器收集竹子。其後的“續竹”則是利用具有韌性的植物藤蔓將竹子連線起來,製成弓彈。
作者以極其簡單的兩個動詞“斷”與“續”即將製作過程完美呈現,然而在這兩個動詞之間,先民們怎樣去葉、削枝、破竹成片,以及其後用什麼去連線竹片、怎樣去連線,都沒有交代,全靠讀者的理解。這正是詩歌的玄妙之處,精煉的語言之中蘊藏著豐富的內涵,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
“飛土,逐宍。”
這四字講述了人們用製作完成的弓彈打獵的場景。飛土實為飛彈,因為當時的彈丸都是泥巴做的,所以便以“土”代指。這裡作者也有很大部分的省略,比如泥土如何製成彈丸、弓彈如何發射等問題都未說明,但當作者一提起“飛土”,讀者便在腦海中走了一遍整個過程。“宍”是肉的古字,這裡是指受傷的野獸,即被弓彈所傷的野獸。
讀完整首詩後可以發現,雖然它僅有8字,但使用了很多高超的藝術手法,省略是最為優秀的一種,此外巧用動詞也是十分出彩的一筆,四句詩的四個動詞皆達到了神乎其技的境界,使人看一眼便懂,凝練度與精準度相當之高。
以小見大,以簡釋繁,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不知大家理解完這首短小精悍的奇詩,是否被驚豔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