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至末沫
-
2 # 趙大闊
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王小波,並把很多自認為有意思的句子抄寫下來,恰巧翻到你的問題,這是不是緣分?
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裡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臺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我認為知識分子的長處只是會以理服人,假如不講理,他就沒有長處,只有短處,活著沒意思,不如死掉。
--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園》
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覺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會以為它不值得一過。
--王小波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麼嗎?就是從心底裡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了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你肯用這樣的愛情回報我嗎?就是你高興我也高興,你難過時我來安慰你,還有別愛別人!
--王小波 《愛你就像愛生命》
一個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數》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王小波 《黃金時代》
就先回答這幾句吧,手機打字太累了!
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在北京因心臟病猝死,享年僅44歲。
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間卡夫卡”,他是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重要獎項“臺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2018年4月10日,是王小波逝世21週年之際,他的妻子李銀河在活動中透過音訊紀念,說道:“現在回頭看,小波的一生是神采飛揚的,他活過,他寫過,他愛過,他過了精彩的一生,然後就飄然而去,我愛過他,我仍然愛著他,他的一生,浸淫在愛之中,這是生命最美好的狀態。我已經終生浸淫在愛之中,直到生命消失。”
《沉默大多數》最感觸的二十五句話,關於信仰,關於沉默,關於愛情,關於歲月,關於人生.......
§01
好在人不光在書本上學習,還會在沉默中學習。
——沉默的大多數
§02
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沉默的大多數
§03
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就是學習。
——思維的樂趣
§04
——中國知識分子的中古遺風
§05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最愛乾的事是拿著已有的道德體系說別人,稱為的中古遺風。
——中國知識分子的中古遺風
§06
信仰並不是總要導致狂信,它也不是導致不理智。全無信仰的人往往不堪信任,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里,無信仰無價值的人正給社會製造麻煩,誰也不能視而不見。
——知識分子的不幸
§07
人活在世上,自會形成信念,對我本人來說,學習自然科學、閱讀文學作品、看人文科學的書籍,乃至旅遊、戀愛,無不有助於形成我的信念,構造我的價值觀。
——知識分子的不幸
§08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費點勁兒,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軌道上。
——積極的結論
§09
沉默的地思索,是人類生活的另外一面。
——跳出手掌心
§10
不能強求知識分子與一般人在價值觀方面一致,這是向下拉齊。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11
人生活在一種文化的影響之中,他就有批判這種文化的權利。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別人手裡的行貨。假如這一點都不懂,他就是行屍走肉,而行屍走肉是不配談論科學的。
——“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12
——智慧與國學
§13
中國文化對與物質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種消極忍耐的態度,不提倡用腦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結果不但是人,連驢和豬都深受其害。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14
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到一些壞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壞事也承受的住。就這樣坦蕩蕩做個尋常人也不壞。
——我看老三屆
§15
人活在世上,不必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夠了。
——用一生來學習藝術
§16
我既不贊成婚外戀,也不贊成賣淫嫖娼,但對這種事情的關切程度總該有個度,不要鬧得和七十年代初抓階級鬥爭那樣的瘋狂。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反對婚外戀、反通姦,還反對一切男女關係,不管它正當不正當。這是很好的文化傳統,但有時搞得過於瘋狂,宋明理就是例子。理學盛行時,科學不研究,藝術不發展,一門心思都在端正男女關係上,自然沒什麼好結果。
——奸近殺
§17
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
——賣唱的人們
§18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19
在藝術及其他人文領域之內,華人的確是在使用一種雙重標準,那就是對外華人的作品,用藝術或科學的標準來審判,而對華人的作品,則用道德的標準來審判,這種想法的背後,是把外華人當成另外一個物種,這樣對他們的成就就能客觀評價,對本華人則當作同種, 只有主觀評價,因此我們的文化事業最主要的內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種界限為大家所認同,誰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跳出手掌心
§20
善良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所以讓我去選擇道德的根基,我願選實事求是。
——不新的《萬曆十五年》
§21
人有知識就會聰明,會活得更好,不受人欺。這話雖不錯,但也有偏差。知識另一種作用,他可以是你在過去、未來和現在,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趣。
——對待知識的態度
§22
人在年輕時,心氣總是很高的,最後總要向現實投降。
——有與無
§23
人活在世界上有兩個義務,一是好好做人,無愧於人生,另一條是不能慣別人的臭毛病。
——域外雜談.盜賊
§24
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籲更大的勇氣和努力。要是你有這些勇氣和精力,不妨動手去做,要是沒這份勇氣和精力,不如閉上嘴,省點兒唾沫,使廁所的牆壁保持清潔。
——文化的園地
§25
作為一個有過幸福和痛苦兩種經歷的人,我希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間來感到幸福,而且這種空間比給我大得多。
——思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