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興海亭
-
2 # 放大鏡29
在古代,就黃色種族而言,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契丹,女真,倭等這些阿爾泰語系民族全都有剃髮的習俗,其中,只有農業民族扶余和高句麗人的後裔高麗除來。剃髮是古代遊牧和漁獵民族戰鬥品質的象徵。金朝時期的女真人就剃髮辮留兒,後金的女真人直接就是金錢鼠尾式,主要是方便穿行森林和作戰,入關以後的腦後辮兒,實際上是綜合了漢人的髮飾,有點入鄉隨俗了,形成了定製。
-
3 # 朝陽君看歷史
《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在講述清朝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會看到男子腦袋後面就會留一根長辮,這個習慣風俗不是漢文化所有的,對於這條辮子,知道背景的則會同意這是滿清入關後逼迫漢人臣服的標誌。
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
清軍入關後一路攻入山東,時順治時期天下未定,還允許明朝降臣穿著漢服上朝。
後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
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上書順治帝要求頒發“剃髮令”。
於是,1665年6月順治帝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中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令下之後,到處可見剃頭匠由兵勇押著,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粉牌,強迫漢人剃髮,將拒不剃髮者砍下頭顱掛在擔子上示眾。
意思是全國官民,京城內外10天內,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限十日,全部剃髮。不遵循此規就要被判定為草寇砍頭示眾啦。
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釋出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同年7月,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髮易服”有關。
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
4 # 葉夕小先生
我的觀點:清朝衍生出的長辮文化和統治者有關係。
縱觀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大大小小經歷了五、六十個朝代更迭,只有清朝留的是長辮,這可以說是一種很獨特的文化了。
華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但是清朝入關以後,開始了幾百年的留長辮文化。
1.大清的統治者是滿族,滿族自古以來就是長辮。
大清的統治者是滿族,滿族自古以來就是長辮,這跟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條件有關。
滿族自古是遊獵民族,額前留髮會遮住打獵視線,影響打獵,所以額前一點頭髮都不留。而把所有頭髮都紮在了後面,而後面留辮子是為了在叢林穿行時防止掛,纏,另外據說在野外露宿時可以當枕頭用。為了生存和生活,他們就慢慢的留成了額前無法背後長辮的造型,並且一直沿用了下來,後來逐漸的穩定了下來,但是已經形成了他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文化,自古他們一直視髮辮為真魂棲息之所,生命之本,十分愛護。
後來入關坐了江山,不靠遊獵生存了,但這個習慣卻保留了下來。
2.統治者強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
在封建王朝,統治者就是權利的一切,政治力量無人可以反抗。初入關時,他們無視漢人幾千年的文化,強制實行剃髮易服政策,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
這一政策在本質上違背了漢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遭到了漢族人民的極度抵抗,所以清朝初期,這個政策的推行是國內最大的矛盾之一。
在清初,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理髮,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民族悲劇“揚州十日”和“嘉定屠城”等,都是因為剃髮留辮造成的。
-
5 # 南閣水哥
清朝為什麼會衍生出長辮文化?
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整明白清朝歷史裡的辮子的演化過程。
先從這張圖開始
這張圖對於清代的辮子文化已經做出了非常形象的示意效果。
1. 清初年的辮子----金錢鼠尾。
這個造型是非常經典的滿洲人的打扮。特別是那一撮辮子是不是覺得很幼稚?是的。這樣的造型在清末的時候只出現在了小孩子的身上。清代名畫家錢慧安的《福星圖》中小孩子的頭髮造型就是這樣子。
2. 清中期的辮子---豬尾辮
到了康乾時代,國家總體上穩定,雖有內戰但都是大清獲勝。軍事上的勝利必然帶來監管上的鬆弛。原來清初的標準也漸漸開放,男人頭頂上的髮量就有所增加。
此圖為《清俗紀聞》一書的的插畫,時間應在乾隆年間。可見頂部的頭髮量比清初是要多了許多。這個頭型有一個名字叫做豬尾辮,
看看這些短短的頭髮是不是覺得很好笑啊
3. 清晚期的牛辮子。
此時的辮子已經和我們時常電視中或者影像資料裡一樣了大粗辮子時代來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我認為大體上有那麼幾種
1. 滿清入關前需要大量時間狩獵的作戰,編髮有利於作戰所需。並且是滿族的傳統習俗,所以入關之後,強迫漢人學習自己的習俗,這就是征服者的一種姿態表現。
2. 隨著滿漢同居,原來的審美觀也發生了改變,而且金錢鼠尾的模式也是無法得到漢人的欣賞。那麼在國家監管鬆弛之後,向保留更多的頭髮的模式發展,所以才出現了豬尾辮 和牛尾辮的樣式。
3. 並不是所有人都要理這樣的頭。小孩、婦女、僧人、道士都不需要執行這個標準,也是互相妥協的一種手段。
4. 辮子不好看,但是時間長了也變成了清人自覺的印記。清初留髮不留頭,到清末抵制剪辮子運動說明,習慣的可怕性,他足以改變你所有的認知。
回覆列表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些日本老電影,才知道日本男人以前的髮式,前半個腦袋是刮光的。是不是當時的滿族人借鑑了一下呢?在日本大河劇或戰國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日本武士留著一種怪異的髮型,這種髮型的前額和頭頂上的頭髮剃得乾乾淨淨,而兩側和腦後卻留有頭髮。(有時候中間也有一綹)。這種髮型模樣古怪,看上去有些滑稽,很難讓人想象到日本人為什麼會留這種髮型。此髮型有個學名,稱之為“月代”。雖然看上去不美觀,但卻十分實用。“月代”始於明治時代之前,是在日本內戰漸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武士們在搏殺時往往十分慘烈,為了保護自己因此需要長期帶著沉重的兜鍪。而那束於頭頂的髮髻往往被壓塌,很容易披散下來遮擋視線、因此會嚴重影響戰鬥,而且要承受頭頂被壓迫的痛苦。為了方便作戰,有些武士就將位於中前部位的頭髮剃去,如此一來,即使頭髮如何鬆散,也只會散落到臉龐兩側或者腦後,而不會遮擋面部,這樣一來很好的解決了戰爭中的視野問題。因為這種髮型便於作戰和佩戴頭盔,武士們便紛紛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