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生活大表哥宇文拓

    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

    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資訊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擴充套件資料:

    發展歷程

    在所有朝代中,數字名在元代最為流行。元末起義軍首領之一的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是一讀書人獻給他的。據說此名其實是罵他的,語出《孟子》:“士,誠小人也”,另外斷句就是,“士誠,小人也”,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

    這種數字取名風俗,實與朝廷政策有關。在元代,漢人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齡等來稱呼,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號,但當名字裡加入動機、情感、寄託後,便變得不再簡單。名字起的好,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反之則為名所累。

    南宋初年,有個叫錢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淺。據莊綽《雞肋篇》記載,當時南宋剛定都又名錢塘的臨安(今杭州),會稽有個叫錢唐休的人頗有聲望,被人舉薦給宰相趙鼎。

  • 2 # 我是阿兵

    簡單來說,姓是天生就有的,名是別人給取的,字是對名的解釋,號是自己起著玩的。

    姓,即姓氏,是個人血脈淵源的標誌性符號。

    名,寄託著父母對孩子的愛意,是父母期望、志向、或者祝福、紀念的表達形式。

    字,是對名的進一步解釋。

    號,是自己在對世界瞭解足夠多以後,表明自己志向、願望、理想,或者經歷的

  • 3 # 大聲吼吼

    中國姓氏的最初是基於對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圖騰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群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各圖騰繁衍而來。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逐漸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父系氏族制度又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姓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程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不同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 4 # 凌瑞

    姓氏中的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正如《通志·氏族略》說的那樣,“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識別符號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家族系統的稱號。為姓和氏的合稱。中國的姓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作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號。氏隸屬於姓。夏、商、周時期,貴族間區別不同血緣關係的一種制度。自秦漢以後,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會以後,逐漸增多,來源極廣。主要來源於封國名、諡號、爵位名、官名、居地、職業等。

    姓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曹、斟、芊等八姓。這些是遠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邑名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④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為職業名稱。

    ⑤以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親近的先人,則數代即發生變化。

    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 5 # 笨小孩myh

    姓氏是標誌社會結構中血緣關係的一種符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

    華人的姓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據《說文解字》記載: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這裡的意思指明中國姓產生於母系社會。姓在最初代表著母系血統,也是用於區別血統的。

    早期的姓和氏含義不同,氏最初是用來區別子孫和顯示階級地位。秦漢左右,中國姓氏混合為一。

    隨著社會發展,這種符號的便利性逐漸被人發現,並且不斷擴充,形成人人有姓氏的形狀。

  • 6 # 東街彼岸

    每一個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姓,以此來和其他家族進行區別,這說明很久遠之前的古人就清楚的知道:同一個家族的人是不能夠結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國開始軍事進攻伊朗,伊朗能用哪種戰鬥效能最高的戰法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