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這個要看前、看後、看三國來理解。

    看前:三國以前的打仗靠誰靠什麼。三國是東漢末年,之前最近的就是兩漢戰爭,兩漢時期最出名的戰爭莫過於打匈奴的霍去病、李廣、衛青了。在那個年代打仗也不需要謀士,完全是最高統帥漢武帝的最高戰略決策,具體的戰術這些帶兵打仗的將軍就定了。這一是因為這是和匈奴打,和遊牧民族打仗的一個特點是實力要夠,實力決定成敗,所以並不需要這些謀士出謀劃策。其次是漢武帝的權威在那裡,有一個統一的軍事思想、首腦,作戰會諮詢謀士,但不會依靠謀士。

    看三國:三國時期第一內戰。這些諸侯國說到底是漢族人內部的戰鬥,實力重要但是並非唯一的因素。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以少勝多,以寡搏眾並且還勝利了,這裡面謀士的謀劃就起立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漢室衰亡,大量的人才不能施展抱負,梟雄輩出,招兵買馬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收攬人才,這人才就是民心,帶著這些人才會攏納更多的人才。

    看後:之後我以清代舉例。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湧現了曾國藩、李鴻章,平復新疆的戰役中湧現了左宗棠。這些人原本就是幕僚謀士,不過他們作為士人階級即統治階級的基礎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代表,在軍事上因為儒家的融合使得他們也具有軍事素質,中央集權的大大加強使得他們能夠成為統帥。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 2 # 青史回聲

    那只是你的錯覺而已,前半句是對的,可後半句恕我不能認同。無論古今,打仗都是需要謀略的,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戰爭也是如此,一軍統帥畢竟不能面面俱到,這就需要有人在旁參謀,只不過古代是稱參軍,也就是謀士;而到了現代社會,準確來講是熱武器時代,是叫參謀,並且參謀不止一人,統稱為參謀部。

    你之所以會覺得三國時代那些諸侯打仗會帶很多謀士,而之後的朝代卻沒有那麼多謀士。那是《三國演義》這本書起了很大作用,書裡面無論是人物,還是情節,都已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更別說經常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和動漫了,而三國裡的謀士,如郭嘉、魯肅、法正、荀彧、賈詡等人,漸漸被大多數人所知,想不被忘記都困難。而之後的朝代,你之所小說會覺得沒有那麼謀士,是因為他們不怎麼出名,說白了,沒有一本和《三國演義》這麼有影響力的小說了,自然而然,他們的名字就沒有什麼大眾性。

    可謀士雖多,可真正出眾的並不多,網上很多什麼你認為十大謀士有哪些人、前二十名謀士又有哪些人?這種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更別說不處在一個時代,如何比較?

    三國故事雖令人吸引,但中國曆朝歷代並不乏能人,真正讓我們大多數人能記住的很少,只能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讓三國的能人走進了民間、走進了人心,才形成三國熱潮。

  • 3 # 平陽侯

    只有亂世才是謀士的天堂,因為亂世不講學歷啊。

    路邊撿個野人,哪怕他吹的天花亂墜,你敢讓他當你的秘書嗎?假如他是清華北大的,你肯定又捨不得讓他走了。

    但是亂世就不一樣了: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抹牆的,買魚的,蹲監獄的,打魚的,奴隸都能混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4 # 楚丘黎小滿

    那是你一定是小說看多了或者三國遊戲玩多了。曹操本來就是就是軍事家,雖然身邊也有很多謀士,比如郭嘉等,可能掩蓋了真實的才能,但也是有能力的人。只不過謀士不是遊戲類的法師,隨時在身邊,畢竟拿捏裁定的才是主公他自己。

  • 5 # 簿君

    什麼叫做謀士?

    謀士,指設謀獻計的人,這些人往往"學而優",也就是有才學,但不能"仕",做不成大官。所以這些人往往會選擇一個自己中意的強大靠山,不僅是為了報答主公,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

    "謀士"這個職業貫穿古今,最興旺的莫過於春秋戰國時期,像晏子,管仲,張儀,蘇秦等等。

    到了秦朝,漢朝,三國,這三個時期"謀士"依然活躍,特別是三國,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為流傳,人們只要一想起這個朝代,腦海裡就自動會將"謀略"這樣的詞彙和它掛起鉤來。

    到了唐宋,謀士就開始細分了。你像從政的,就稱為宰相,丞相,在軍隊裡的就成為軍師。當然,還有更多的都被分配到了商業等領域。

    古代打仗,都是有"謀士"的,哪怕到了後來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大家沒有聽說過這些"謀士",第一是因為對這些朝代的歷史沒有深入瞭解,第二就是因為大部分這些朝代的謀士大多"幕僚",沒有詳細的記載。

  • 6 # 煙雨醉逍遙

    所謂謀士就是出謀劃策的人,在三國時期打仗的確有謀士相隨,看起來似乎是標配,然而一些本來很懂軍事的主帥,很自信,有的甚至覺得謀士是多餘的,反而會影響自己的軍事判斷,比如關羽就是如此。

    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戰將,只要劉備分兵作戰,關羽肯定是不二人選,一路軍隊必然由關羽指揮,在關羽一生的作戰生涯當中,作為主帥,很少需要謀士輔佐,想必也沒有那個謀士有能力干預的了關將軍。

    除此之外,東吳還有一批人,他們被稱作儒將,雖然沒有關羽一樣的武藝,也不敢於衝鋒陷陣,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領導能力,周瑜,陸遜等皆是如此,他們是主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自己也是謀士。

    當然了更多的主帥是有謀士相隨的,比如曹操,五大謀士輪番支招,使曹軍取得了許多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一般曹操派遣武將領兵作戰,也會為其派遣輔佐的謀士,畢竟武將的領導力和武力雖然強,但智謀還是有些欠缺,而謀士可以進行彌補,這也是總結出來的經驗,呂布要是肯聽陳宮的話,也不至於輸的那麼慘。

    對於武將或者主帥帶著謀士作戰,三國並不是一個另類,這自古有之,也沒有隨著三國時代的結束而消失,姜子牙就是謀士,劉伯溫也是謀士,李斯,魏徵還是謀士,相對於為他人出謀劃策,這些人的意義更多的在於治國,以及在政治上的體現。

    有的人雖然並未與直接參與軍事計劃的制定,卻在規劃大戰略,比如朱升(在下記成了劉伯溫,經網友指正,特此修改。),為朱元璋提出的指導方略“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並且一一分析了各割據勢力的優劣之勢,各個擊破,這可比在一次戰役中出一點謀略佔一點小便宜要有用的多。

    總之,謀士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至今依然如此,世界範圍內也一樣,戰爭也從來不能缺少他們的參與,比起三國時代,他們更具隱蔽性,不被外人熟知,。

  • 7 # 斯巴魯STIGDB

    很明顯,題主應該是三國看得多,而其他歷史或軍事文章看的太少了。作戰從來不是簡單的,尤其當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後,複雜程度呈幾何級增長,當然就更加需要各種人才加入團隊中共同作戰才有可能達到目的。三國時代,人口不多,所以戰爭規模都比較小,作戰團隊也不是特別專業,所以也就只有謀士參與。至於知名度,那是因為三國演義影響力大導致知名度高。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人口數量越來越大,武器裝備越來越複雜,謀士這個崗位也越來越細化和專業。到了現代戰爭,就演變成參謀團。請看我軍的基本結構,我軍採用雙首長制,司令員負責戰役決策,政委負責人事決策和動員,參謀長負責資訊收集和方案規劃,政治部主任負責具體的人事工作和動員工作。另外還有每個崗位的副職,可以分擔主職的一些具體工作,比如後勤組織,裝備管理,人員培訓等。總之,謀士是古代不規範軍事管理的產物,到了現代,戰爭複雜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專業人員去分工處理原來謀士所做的工作。

    最後總結一句話,就是隨著時間推移,戰爭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導致謀士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但是不管如何,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會有題主這種認為謀士只是三國時代的特徵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物理、化學不好,該怎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