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之覺

    說到“情感忽略”,相對於過去的父母來說,只管著孩子們吃飽穿暖就不錯了,對於教育處於“空白”,讓孩子們好好學習是唯一的一句話!對於孩子有什麼感受,喜怒哀傷都不懂過問,孩子們所有的情緒都處於壓抑狀態!

    從小生活在吵鬧和暴力環境中的“情感忽略

    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爭吵聲中長大,無助恐懼加上安全感極度缺乏,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壓抑,總會去討好,愉悅別人,而又無法得到關愛,父母不去關心孩子的感受,只顧著自己的感受,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變得不快樂,不自信,負面情緒也很大!由於從小缺少關愛,長大後尤其是找物件到婚姻的過程中,索愛的程度高於別人,常常莫名其妙發脾氣,希望索要對方關注,呵護,而且容易越來越不滿足,情緒化非常嚴重!

    被寵愛的孩子依然會被“情感忽略”

    也許大家覺得奇怪,很多人疼愛也會遭遇“情感忽略”,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忽略教育,忽略情感教育,缺乏溝通!這樣的孩子成年後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不會關心別人,習慣了被家人寵愛,內心比較脆弱依賴性也比較強!

    小時候被情感忽略的孩子,成年後有些人表現得過度關心別人,希望得到別人同樣的回報,但總是“付出”心理極不平衡,形成控制型人格!還有些索愛未果,出現抑鬱情緒..

    情感忽略,容易對孩子造成終身的傷害!

    如果父母稍稍詢問孩子們的感受,幫助孩子們分析一下原因,孩子們那麼單純那麼美好,只需父母輕輕的安慰幾句,哪怕抱一下,親吻一下,孩子們內心都會非常開心,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多麼健康,知道關心別人,也懂得幫助別人!希望父母能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的希望...

  • 2 # 一溪心理

    沒有情感的關懷,對孩子太殘忍了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無比殘忍的實驗之一。這個實驗一直很受爭議,引來無數罵名。但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少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做著跟這個殘忍的實驗相似的事情。

     

    哈洛在研究恆河猴的學習行為時,為了防止猴子之間傳染疾病,人為地把幼猴和母猴隔離。按照當時的理論,人們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幼猴會成長得更健壯。

     

    但是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哈洛發現卻不是這樣。

     

    他發現幼猴對地板上的絨布產生極大的依戀,它們用自己的爪子緊緊地抓住絨布。如果哈洛把絨布拿走,幼猴會極度不安,發脾氣。相反,拿掉奶嘴時,幼猴的反應卻沒有這麼大。而且,隔離環境下生長的幼猴喜歡吮吸手指,膽小,孤僻,智力發育緩慢。

     

    當時心理學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對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簡單的說就是有奶便是娘。人們只會喜歡那個給自己提供食物的,沒有食物就不會有依戀。但是,這群幼猴卻對不產奶的毛巾竟產生了依戀,這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心理學。

     

    於是哈洛帶著這些疑問設計了臭名昭著的“代母實驗”。

     

    他在一個隔離箱裡放了兩個假猴媽媽:一個是用鐵絲製作的“鐵絲媽媽”,另一個包裹著絨布的“絨布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裝有一個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裝置,而“絨布媽媽”則沒有,除此之外,別的地方都相同。然後哈洛把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幼猴放進隔離箱。

     

    按照當時的依戀理論,幼猴應該對有奶的“鐵絲媽媽”產生依戀,因為它可以提供食物。但是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

     

    剛開始,幼猴對兩隻母猴都有接觸,但是沒過幾天,幼猴就主要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有在飢餓時,幼猴才會爬到“鐵絲媽媽”身上,但是一吃飽,幼猴便會迅速地回到“絨布媽媽”的身上。

     

    而且,哈洛在養育幼猴過程中發現,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性格孤僻、膽小,不能和其它的猴子一起玩耍,甚至成年後也不能進行交配。於是,哈洛重新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不動的“絨布媽媽”改成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在改進後的實驗長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實驗影響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對當時的主流心理學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當時,由於受行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影響,“愛”這種說法是不被心理學家們所接受的,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母親過多的親密接觸會阻礙孩子健康的發展,使他們在成人後產生過多的依戀。

     

    比如當時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就是那個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就可以將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型別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鉅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的。

     

    他在他的暢銷著作中,羅列了寵溺撫養導致嬰兒成年後的各種問題。他建議,儘量少的親吻和擁抱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但是哈洛卻用實際實驗證明愛存在一個重要變數,那就是觸控。身體上的親暱與接觸,對嬰兒的成長至關重要。要保證人或動物的正常成長,父母就要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觸控、互動,而不僅僅是食物。

     

    而真應了那句“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華生用他堅持無愛方式撫養大的3個孩子,長大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抑鬱問題,大兒子更是才30歲就自殺身亡。

     

    實驗啟示:

     

    “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對於孩子,尤其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父母一定要做到親自撫養。千萬不要說家裡有錢,就僱個保姆帶,自己只管餵奶。

     

    保姆也許能保證孩子溫暖,讓他舒適,但是工作就是工作,保姆不可能像父母一樣提供愛的撫摸、互動。

     

    看看醫院的保姆、護士給孩子洗臉、換尿布時,她們簡單直接,不會顧及孩子的特別感受,舒不舒服,就強制給孩子洗臉、換尿布,也不會互動。

     

    而父母給伺候孩子時就不一樣了,會不斷逗弄孩子,引誘他們笑。孩子不舒服他們就會更加細心、耐心,仔細擦孩子的小屁股,忍不住的親吻他們。這就是父母和保姆撫養孩子的區別,而這種區別恰恰就是“愛。”

     

    更重要的是,母親親自撫養孩子,親吻撫摸孩子,跟孩子互動,積極迴應孩子,和孩子眼神交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這些行為能極大的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而孩子、包括成人的很多問題,很大部分都是兒時安全感缺失造成的。小孩3歲之前的安全感,主要由母親的陪伴、呵護提供,這是孩子生命發展的基礎。3歲前,孩子在母親身邊,感受到在母親子宮裡習慣了的母親的心跳頻率,就能提供很大的安全感。所以,孩子在媽媽懷裡一下就睡著了,也睡得特別香;而由母親之外的其他人帶的孩子,睡覺時很容易哭鬧。

     

    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問題把孩子都丟給了爺爺奶奶,儘管爺爺奶奶也會很好的照顧好孩子,不會出現缺乏“愛”的現象。但是如果孩子跟爺爺奶奶建立了依戀關係,沒有跟父母建立依戀關係,那麼等到長大了,父母再接到身邊來管教時,孩子就不會聽父母的,在後期的教育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你的孩子是怎樣撫養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水滸傳》中的王倫以及他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