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情解碼
-
2 # 龍一歐
德國攻打蘇聯前,蘇聯邊防軍已經瞭解情況,大量德軍在蘇聯邊界結集,這些情報是瞞不過蘇聯的,這些事情都上報給了斯大林,當時斯大林是如何想的我不知道,據我瞭解,蘇聯軍方有部分人提出要防備德軍進攻蘇聯,這個意見被斯大林否決了,斯大林當時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大清洗運動,大批軍官和官員以及被斯大林認為不可靠的普通蘇聯人在斯大林搞的大清洗運動被殺人,政敵全部被殺,知情人基本上被殺,對大清洗不滿的也被殺。
-
3 # 王春來342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戰略相持與轉折階段。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簽訂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它標誌著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得到了壯大,也預示著法西斯同盟的好日子走到了盡頭。
1942年7月至11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也印證了斯大林在年初的正確判斷。同時徹底阻斷了希特勒忘想得到蘇聯西南部及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糧食等資源。我們知道充足的物資供應,是構成贏得戰爭勝利的要件。它使得德國法西斯擴大戰爭規模的企圖,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阻力。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換句話說 1942年就是盟軍逐漸佔據有利地位並反擊軸心國【日本 德國 義大利】的開始。
做為一國統帥的斯大林,不可能看不到形勢正在向自己一方有利的形勢轉變的事實。
-
4 # 人間至理
因為戰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反法西斯戰爭已進入了相持階段,德軍的攻勢儘管依舊很猛,但蘇聯已經緩了過來,完全有能力和德軍一戰。
同時德國在歐洲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受挫,潛艇部隊也失去了最開始的優勢。在亞洲,日本襲擊珍珠港將美國拉入戰場,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美國的加入改變了力量對比,法西斯戰爭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德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開始走下坡路了。
最後,斯大林作為蘇聯富有戰略眼光的統帥,他意識到了,德軍的攻勢已經在放緩,很快將無法在發動強勁的攻擊,只要拖住德軍,將會有反攻的機會,蘇聯戰場和中國戰場是有些相似的,在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也得到了印證。總來說,就是斯大林意識到了戰爭的攻守形勢發生了變化,而這個變化對整個盟軍是有利的
-
5 # 冥蝶讀書
斯大林的盲目樂觀。
1942年初,蘇聯取得了莫斯科防禦戰的勝利,並且有能力發起反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德軍方面,希特勒嚴令前線將領不準後退,就地抵抗,最終避免了全面崩潰。但德軍損失巨大,損失人員50餘萬、坦克1300多輛、火炮2500門以及15000輛汽車和大量其他裝備。
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意義非常重大,斯大林沒有理由不樂觀。
一、標誌著德軍閃電戰的破滅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得巴巴羅薩行為至此徹底失敗。
德軍閃電戰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接下來將陷入長期戰爭,希特勒用六個月擊敗蘇聯的計劃也已經破產。
除了損失大量人員裝備之外,德軍經過這番打擊,士氣變得低落,很多高階將領被解職。比如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前線指揮官古德里安等30多名高階將領被解除職務。
二、蘇聯積極防禦戰略的成功1941年6月22日,蘇聯遭到進攻,到7月初,遭到巨大損失的蘇軍改變戰略,將原來的進攻戰略改為積極防禦戰略。
從7月下旬開始,一直到莫斯科會戰,蘇軍且戰且退,損失上百萬軍隊,丟失了許多大城市,一直到斯摩稜斯克防禦戰、基輔防禦戰之後,才得以喘息。
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標誌著蘇聯積極防禦戰略的成功,蘇軍在莫斯科會戰後期的成功反擊,讓斯大林產生了現在就可以實施戰略反擊的錯覺。
三、為反法西斯同盟贏得了信心蘇聯剛開始遭到進攻時,鑑於蘇軍節節敗退的情況,美英對援助蘇聯是有疑慮的。
美英擔心援助的物資最後會落入德國手裡,1941年6月份,羅斯福雖然明確表態將對蘇聯進行援助,但是並未具體落實。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軍隊在東南亞的表現非常糟糕,日軍橫掃東南亞。
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不僅證明了蘇聯戰鬥力的強大,對於反法西斯同盟來說,也起了鼓舞的效果。
鑑於以上情況,加上截獲的德軍情報,斯大林認為德軍已經沒有實力再對蘇聯發起進攻了,斯大林甚至覺得戰略防禦階段已經結束,接下來應該轉入戰略進攻。
當然了,事實證明,德軍雖然受到重挫,但是其進攻能力依然存在。在隨後蘇軍發起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中,遭遇慘敗,損失極為慘重。斯大林這才不得不正視德軍的戰鬥力。
-
6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1942年初斯大林之所以判斷勝利快要來臨,一是德軍的進攻被挫敗,二是美國參戰。
一般意義上說,二戰的轉折點是在1942年6-12月。但實際上,蘇聯最危險的時刻是在1941年秋冬。當時德軍在幾個月內攻入蘇聯上千公里,殲滅蘇軍數百萬,一直打到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城下,眼看蘇聯就要頂不住了,而西線的英國只能勉強自保。但是到1942年初,蘇軍在莫斯科會戰中第一次擊退德軍,不僅粉碎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也為蘇聯贏取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再往後,依靠更為高效的組織體系,蘇聯可以源源不斷的動員兵力,在本國軍工廠產品和盟國援助產品的基礎上,實現實力越戰越強,最終反推德國。
同時,在1941年12月,日本悍然發動了珍珠港事變,將美國拉入了戰爭。對於反法西斯同盟而言,這意味著龐然大物的美國成為了鐵桿盟友。這樣,日本不大可能再有餘力從東邊威脅蘇聯,相反美國龐大的人力物力將成為天平上最沉重的砝碼。
此消彼長之間,已經註定了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必然覆滅。斯大林是布林什維克,他看大趨勢的眼光還是非常毒辣的。至於德軍所謂新的攻勢,那不過是侵略者覆滅之前的迴光返照而已,即使氣焰囂張,也難以持久,還會導向自己的滅亡。果不其然,德軍的這一次新的攻勢,最終導致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全面潰敗,數十萬大軍被全殲,蘇軍從此在東線逐漸佔據主動權。
回覆列表
自從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整個蘇聯都瀰漫著樂觀的情緒,當然斯大林本人也不例外。從總參謀部遞交的戰役總結中,斯大林得知:德軍在整個冬季損失兵力高達50餘萬,而且德軍的防線也被迫後撤了200多千米。莫斯科一戰,德軍不僅損兵折將,士氣也遭到了重創,德軍的敗退場景頗有當年拿破崙退卻的“風範”。
德軍退一路,死一路,武器裝備扔一路!反觀蘇軍,經此大勝,他們已經漸漸從最初的悲觀情緒中走了出來,越來越的人開始相信局勢正在慢慢好轉,士氣也慢慢有所提升。除了這一方面原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1942年,1月1日,蘇聯與美國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美英兩國協商後,更是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不管是人力、物力還是軍事實力,同盟國都要遠超軸心國,所以斯大林非常有信心能夠迅速戰勝德國!
綜合以上種種考慮,斯大林的信心越來越足,那麼得出“勝利快要來臨”這個結論也就不足為奇了。對德軍的輕視,很快就讓蘇聯人付出了代價,南線的哈爾科夫一戰再次讓24萬蘇軍成了俘虜!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