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你傑超牛批

    總體來講,咖啡粉的粗細程度可以分為:粗粉、中粉、中細粉、細粉、極細粉五個等級。

    咖啡豆研磨度參考

    在各個影響衝煮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咖啡粉越細,越容易導致咖啡過萃。反之,咖啡粉越粗,咖啡當中的物質越不容易被萃取,容易導致萃取不足。

    那麼講到這,大家都應該知道怎麼樣能最穩定去挑選做手衝的研磨度啦!中粉是最安全的,當然這也取決於其餘六大因素(豆子原產地,烘焙度,處理方法,新鮮度,衝煮器具,水溫水質)

    我在家,一般會選取口感比較平衡的豆子,哥斯達尼加是最愛。 最近瘋狂迷上巴西各個產區的豆子,不太酸不太苦,冬天的衝煮溫度我會控制在92攝氏度左右,溫度不會在衝煮過程中下降太快。下面是我的處理方法:

    1.選擇中度烘焙的豆20g

    2.研磨至中粉

    3.衝煮成300g咖啡液,水粉比為1:15 萃取

    4.時間控制在2分鐘-2分30秒

    5.包括燜蒸25秒的時間

    一份單品手衝就做好啦!

    單品咖啡

  • 2 # 永康嗨好食

    上次講了現目前使用的一些萃取理念,在文章的最後寫了一個猜想:當咖啡粉大於濾紙孔隙直徑時,就不會堵塞濾紙,那隻要篩出足夠多這個極限粒徑的咖啡粉,就可以去製作一份萃取率很高且不會有苦澀雜味的美味咖啡了。

    之後做了很多測試,建立在門店出品之上,結果遠遠沒有那麼理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測試的過程以及如何選擇適合的研磨度。首先做了減小研磨度的測試。我店裡出品用了兩臺磨豆機,一臺小富士和一臺大富士。這個測試因為用的是手衝的方式,沒有穩定資料,就不詳細列出了,我直接用舉例說明:

    之前資料:研磨度2.5#,水溫93℃,萃取時間1m40s,15g咖啡粉,240g水。

    測試資料:其他資料不變,研磨度分別測試了2#、1.5#、1#。

    水只能穿透100μm的咖啡細胞層,磨豆機是達不到100μm那麼細的,所以不管是磨細或粗,理論上萃取時間都會是一樣的,所以我的其他引數都沒有改變。

    在這樣粗糙的做了測試之後,我發現不管磨得再細,得到的味道都是驚人的一致,區別只是在於濃度上的區別而已。並且因為萃取率非常高,物質濃度高,得到的甜感豐富得簡直驚豔。

    可能有人會問:“調細了研磨度之後,下水速度就變慢了呀,時間怎麼還能得到一致呢”。在這裡不得不實名錶揚MOLA家的麻纖維濾紙,穩定的下水速度才是支撐了我做這個測試的最大保障。(從業4年,用了4年,測試過的濾紙沒有比這款濾紙更好用的,所以自己開店之後妥妥的成為經銷商,反正自己要用,賣不出去就全部自己用唄。但是店裡的客人被我安利這款濾紙之後也是再也不用其他濾紙了。)

    但是,最怕的但是又來了。除了味道豐富甜感超足以外,裡面的雜質也是多得讓人“驚豔”,喝下去之後口腔和喉嚨會異常的幹,已經不是澀感。每個研磨度做了幾杯的測試之後,我思考到這個問題的產生應該是極細粉增多產生的。

    磨豆機的工作原理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像刀一樣把豆子切細的,而是類似於磨,是把咖啡豆碾細的。所以在碾的過程中會因為碰撞產生極細粉。而極細粉是小於100μm的咖啡顆粒或破碎的細胞碎片。

    所以哪怕用1#研磨度,大部分咖啡粉還是在正常萃取區間內,但是極細粉已經被穿透,然後過萃了。

    休息一下,我們先總結一下:

    如果濾紙給力,理想狀況下,研磨度減小或增大是完全不會影響咖啡風味的;研磨不應該成為變數之一,研磨度只是提升了同類物質的總量(影響的是濃度),而不是物質種類的多少;使用同一種水的情況下,時間才是用來調整物質種類多少的關鍵;調整研磨度後,萃取時間增加,是因為濾紙的問題。

    圖源網路由此,在不篩粉的情況下,哪種研磨度綜合考量才是更合理的,成為我測試的另一個專案。這個測試的前提就是細粉的多少,細粉越多,越容易讓萃取翻車,越不容易讓資料穩定。測試使用到的工具就是篩網。

    透過篩網,就能得到使用的磨豆機的粒徑分佈——簡單講就是不同大小的咖啡顆粒分別有多少。測試使用了小富士磨豆機,每份都使用15g咖啡粉,測了5個研磨度,使用了4個篩網(不同大小越多越好越詳細),分別是800μm、500μm、400μm、200μm,得到了5個數據。

    (點開橫屏可看大圖)

    看圖可能會比較複雜,我直接講我做了這個測試後得到的一些結論:

    小於200μm的資料來源,就是稱了其他4個篩網中咖啡粉之後“不見”的那一部分,太細了;研磨度1#的小於200μm的極細粉竟然只有0.2;研磨度1-2#的極細粉是在遞增,而2.5#減少了,然後繼續遞增;把200μm與小於200μm的顆粒重量相加,結果與上一條基本相同;800μm與500μm的顆粒相加,2.5#是最多的。

    得到了什麼結果?2.5#的細粉少,均勻度最好,這樣在做咖啡的時候,得到的資料更穩定,更容易得到正確的結果。說到這,有點佩服自己的感官。兩年前買回機器做了測試之後,一直到現在出品都在使用2.5#的研磨度。所以,不去搞清楚,哪怕是對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對。

    總結:我們想盡可能的提升萃取率,就要儘可能磨細,磨細了之後細粉會增多,就要考慮合理範圍內最細的研磨度,就要知道自己磨豆機的粒徑分佈,測試了粒徑分佈之後,就能找到一個綜合考慮最合理的研磨度,以後就不用更換研磨度了。

    繞了一圈,感覺上好像什麼都沒有做一樣,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搞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對上一次文章的猜想更進一步,下一次可能就會從其他因素上去糾結去探索。另外,因為篩網買回來除了測試粒徑以外,用處並不大。本地的愛好者或者同行如有需要,不用再購買篩網,可以帶上你的磨豆機到我店裡自行測試粒徑分佈,找到最適合的研磨度,物盡其用,此項不收費但請自己動手。

  • 3 # 叉叉驕子

    手衝咖啡其實就是是利用過濾萃取的原理提取咖啡液。手衝咖啡的過程是:先燜蒸後萃取。燜蒸:用熱水浸潤咖啡粉,將咖啡烘焙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釋放完畢後,繼續有技巧地注入熱水,把咖啡可溶物質提取出來。總體來講,咖啡粉的粗細程度可以分為:粗粉、中粉、中細粉、細粉、極細粉五個等級。

    當然研磨的程度也是和咖啡豆的烘焙程度以及風味息息相關的。在各個影響衝煮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咖啡粉越細,越容易導致咖啡過萃。反之,咖啡粉越粗,咖啡當中的物質越不容易被萃取,容易導致萃取不足。

    相對來說中粉是最安全的,當然這也取決於其餘六大因素(豆子原產地,烘焙度,處理方法,新鮮度,衝煮器具,水溫水質)。

  • 4 # 貓叔毛作東

    手衝咖啡更多的是在於個人把控,無論粉粗細,其實都是一種樂趣,不要在意。

    當你摸索到了最優的狀態,才是適合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xpro2020和華碩靈耀x2 duo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