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鉛華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傳聞酒是由杜康發明的,所以杜康被譽為“酒聖”。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者,以之會友,以之言志,以之述情。騷人墨客藉此品書,品酒,品人生。

    而酒桌文化則是紙醉金迷、虛禮。古時候,碰杯使酒濺出以壞人。現如今,慢慢地形成了眾多品目繁多的規矩。譬如敬酒時,自己的杯口要低一點;倒酒得倒滿;除非堅決不喝了,否則不能倒扣酒杯等等。

    在這觥籌交錯的酒桌上,勸酒便成了一種風氣,喝得越多越好,到吐為止,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喝酒,就像是為了完成任務一般,拼命灌。

    所以鉛華說酒桌上,除了酒菜,其他都是虛偽的。稱兄道弟、上天入地,知天文地理。滿嘴的火車,汙汙汙地不停歇,因為這些不需要負責。古有醉酒吟詩,今有醉酒吹牛。

    所以,鉛華認為,酒文化和酒桌文化不是一回事,我們應該多瞭解酒文化,而杜絕不良的酒桌文化。

  • 2 # 邯山文旅

    我個人不同意所謂的什麼酒文化!

    一,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關於文化這個詞魔鬼詞典有個這個版本的解釋,所謂文化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被成為文化。我們華人吃飽肚子是剛剛過去的歷史,在人們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能吃飽飯並且偶爾小酌兩杯,可以說這是何等奢侈的事啊!然而,隨著物質基礎的發展,這種生活真的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裡了,當經過貧困年代的人們面對一道道美食,自然是倍加珍惜了,就好像魯迅小說中所說的福建的野生蘆薈到了北京請進溫室,美其名曰‘’龍舌蘭‘’一樣。當人們面對一桌美食的時候,由於物以稀為貴的原則,自然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禮節、規矩以及繁瑣的風俗等等,久而久之演變成一種所謂的文化了!

    二,商家促銷的結果。進入市場經濟以來,酒類廣告鋪天蓋地,各酒廠力爭把自己的產品打造成一種所謂的文化產品了,看了這些廣告,似乎這不是白酒,而是一種高大上的文化結晶!你聽聽五糧液的廣告語,國窖1573的廣告語:你能品味的歷史多少多少年!這哪還是白酒啊,這儼然就是一種歷史積澱,一種無價之寶啊!因此,也在人們心目中好像是一種文化!

    無論哪一種吧,談起所謂酒文化的人,一定是生在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八零後九零後的年輕人吃飯喝酒就是吃飯喝酒,肯定不談酒文化了,為什麼?因為這代人沒有經歷過貧窮,不知道什麼是匱乏,有錢了喝點好酒,沒錢了喝點便宜酒,無論如何也都聯想不到什麼酒文化的!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們嘴中談到的酒文化,是年代下誕生的詞彙,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好,這個詞逐漸會淡出人們視野的!多年後再不會有人提什麼所謂的酒文化了!

    灌酒勸酒都屬於陋俗範圍,以前的時候這都是規矩,主人不勸酒顯得不熱情好客,越勸酒狠越熱情。勸來勸去就成了灌酒了。而這些所謂的灌酒勸酒規矩都會成為陳規陋俗的,大家一起聚一聚,溝通感情喝兩杯,圖個開心,再沒有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規矩了!

    個人觀點,不吝賜教!

  • 3 # 為人和善

    我覺得應該改改“敬酒、灌酒”之文化。在酒宴上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和追捧而敬酒,也是恭敬和服從。如果上級或者長輩有酒量(能喝酒)還可以應酬下去。遇到酒量小的,那就不行了。但還得堅持接酒下去,不然一是怕失上級或長輩面子。二是怕傷害下級或晚輩的一片好意和誠心。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喝下去。其結果是“天旋地轉、肚滿胃脹,甚至當場出酒而丟醜”。

    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回訪酒,也叫回禮酒和勸酒。表示親密與庇護。下級或晚輩當接到上級或長輩倒的酒時,心情是非常感謝和激動。所以,為了尊重和感激不論酒量大小都要喝下去。酒量小的同樣是頭暈眼花,酒噴滿地,洋相百出。

    “灌酒”一般都是指同級或者是來自新的朋友、平等輩分、言語較多及實在本分之人坐在一起,相互勸酒和斗酒及展示力量又活躍氣氛。結果是無論你的酒量多麼大或者是言語再多以及你再老實本分的人,你無有正當理由或者有理由被他人(眾人)推翻,你就得喝酒。直至喝的你癱倒在地或者趴在桌子上以及逃跑為止等想象,是層出不窮。所以,我認為現在的酒文化可以真改改了。

    不過現在,中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為了遏制不正之風的蔓延,中央下達了“八項規定、六條禁令以及反“四風”的綱領性檔案”。在此基礎上全國各地都陸續出臺了相應的“禁酒令”。現在無論是什麼酒宴,也無論是什麼場合,不管是上級、下級或長輩、晚輩及同級和親朋好友等坐在一起,都適可而止,點到為止互不相勸。特別是會開車的司機,現在都知道“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這一道理,同樣是為了自身的安全也是為了他(她)們家人的幸福。為此我認為這樣的“禁酒令”要持久的堅持和傳承下去,在更加完善,使我們的家園更加健康、幸福美好。

  • 4 # 雲淡風清1883506

    敬酒文化是勸酒的一種禮儀,應該世代相傳,發揚廣大!

    而灌酒帶有強制性,脅迫感,根本配不上文化兩字,這是餐桌上的惡習,應該摒棄,堅決杜絕!

    好在國家早已釋出了“禁酒令″,現在人們有個共識: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還可以找代駕!

    敬酒在古代宗法社會是等級分明的。一般是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沒有強制性。但是上級主動敬酒或回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歷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勸酒故事。

    《典論》中寫道,劉表宴請賓客時,會放一根帶針的長木棍在身邊,如果哪位客人喝醉趴下了,他就扎人家屁股,那人疼醒了就命他繼續喝。

    還有《世說新語》中記載了東晉石崇勸酒的故事。石崇家財萬貫,經常宴請達官貴人。他有一絕就是讓家裡養的婢女給客人敬酒,如果哪位客人沒喝的話,那個美人就會被家了割頭。後來大將軍王敦偏不信邪。就是堅持不喝美人的敬酒,結果石崇眼睛都不眨一下,連殺了三個美人,逼迫王敦就範喝酒。

    人在江湖走,那能不喝酒。敬酒不喝,就是不給對方面子,喝了不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表現!

    還有“敬酒不吃吃罰酒″出自京劇《紅燈記赴宴鬥鳩山》。比喻不識抬舉,不知好歹。“鳩山(威脅地)老朋友,要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話,可別怪我不懂得交情!″

  • 5 # 元元的天下

    說到酒,琴棋書畫詩酒花,本是文人雅士之好。"曲水流觴","花間一壺酒"的詩意自然今日難尋,李白斗酒詩百篇已成追憶,飲酒文化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人說酒後見人品,一等人吟詩高歌,如李白曹操;二等人倒頭酣睡,若湘雲劉伶;三等人得意忘形,多言多語;四等人痛哭流涕指天罵地;五等人揮拳摔物不能自己。

    灌酒自是要不得的,"美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勿以己好施於人,也是有德,勸酒有禮,盡賓主之歡,情到即可。

    若彼此酒逢知己千杯少,開懷痛飲來個不醉不歸不罷手,也得看身體好壞,健康第一,寧傷身體勿傷感情要不得。

    白酒度數高,難免飲多壞事,適可為止,微燻為妙。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酒駕害人害己,勸酒灌酒無異強迫他人犯罪。

    君不見幾多勸酒的,因之鬧出命案一類,一桌子喝酒的都要負責,若灌酒怕要上升為刑事責任了。無怪乎而今飲者自樂多了,勸酒者少也,萬一出點事,吃不了兜著走,可就好心辦壞事了。

    那些業務酒桌上的禮儀,喝出了感情喝壞了胃,攬得了業務做成的生意,也不是酒量好,把對方灌醉才成功的。功夫在詩外,酒桌上的把酒言歡,不過是換得幾分醉後虛偽後親熱罷了。

    世易時移,吃好喝好後,清清醒盡興而歸,豈不比牛雜吐地汙濁不堪好?

    所以死勸飲者喝酒、灌酒之惡俗當休矣,何必害人害己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代雅閣1.5t豪華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