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麻貴,回族明朝又一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出身將門是大同參將麻祿之子,忠誠驍勇剛強,屢敗倭寇戰功赫赫,後又長年駐守邊陲勞苦功高威名遠揚,後年老力衰而辭官歸鄉不久因病而死。他也是歷史上又一位功勳卓著得以善終的一朝名將。

  • 2 # 拐彎抹角遇見

    考證明朝後期著名將領麻貴的生卒年月

    考證明朝後期著名將領麻貴的生卒年月

    明朝後期重要將領麻貴,回族,大同右衛人。字崇秩,別號西泉,他和父親麻祿、兄長麻錦、麻富以及子侄都為保衛明朝的邊疆,抵禦異族的侵擾,保護邊境百姓的平安立下過汗馬功勞。麻貴從少年起就與父兄一起,率領麻家子弟兵枕戈待旦地守衛著明朝的邊境,遇有異族侵擾,便迅速披堅執銳,上陣迎敵。他長年累月地在塞外沙場上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成為明朝邊疆的一顆耀眼將星,麻家將也成為了支撐明王朝北部屏障的中流砥柱。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麻貴率領子弟兵參加了援朝抗倭戰爭,在這次戰爭中,麻貴被朝廷任命為備倭總兵官,統領著三軍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大獲全勝,凱旋班師。由於援朝大捷,萬曆皇帝迎出午門,親自嘉獎眾功臣,麻貴以功進右都督,名留青史。有時說起抗日,難怪現在的右玉(古為右衛)人會自豪地說,早在450年前,右玉人麻貴就已經“抗日援朝“了,說右玉人打日本鬼子有年頭了,這話沒有絲毫誇大。

    由清代康雍年間大學士張廷玉主持撰寫的《明史》,洋洋灑灑有兩三百萬字之多,其中涉及到麻貴的記載(《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傳一百二十六》),包括對麻貴的兄長麻錦和六個侄子、從子的介紹,僅有不到兩千字,真可謂“惜墨如金”。《明史·麻貴傳》中記載了麻貴從軍簡歷,升遷所任官職,簡單的守邊經歷,以及平定寧夏哱拜之亂,抗倭援朝兩大戰役概況,鎮守遼東概況。最後對麻貴作出瞭如下評價:“貴果毅驍捷,善用兵,東西並著功伐。先後承特賜者七,錫世廕者六。及歿,予祭葬。稱一時良將焉。”就是說,麻貴作為一名將領,他剛毅矯健、靈活、非常善於用兵。他在明帝國的東西兩邊都立下戰功。先後得到皇上的七次特別賞賜,六次賜給他世代蔭封。麻貴死後,又給予了他厚葬。號稱一代良將。

    據有關文史專家查考,明代右玉籍武將共有83名,其中麻家將一門就有33人之多,佔了總數的將近40%。並且在麻貴前後五代之中,代代都有一品大員,他們分別是麻全、麻政、麻祿、麻貴、麻承宗。

    麻貴作為明朝後期的著名將領,萬曆朝的“三大戰役”(寧夏平定哱拜戰役、抗倭援朝戰役和播州平定戰役)他都參加過。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名聲赫赫的明代將領,為什麼《明史》中介紹到他時,竟然連其生卒年月也都省略掉了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既然麻貴家族與遼東的李成梁家族按照《明史》所說:“兩家子弟,多歷要鎮,是以時論以李、麻並列。”那為什麼介紹到李成梁時提了生卒年月,而提到麻貴時則沒有呢?如果說是疏忽的話,恐怕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撰寫明史的Quattroporte張廷玉是一位以謹小慎微著稱的清代文臣,且又是奉上命修史,似乎不大可能出現這種“紕漏”,故只能理解為清廷對於麻家將曾經打擊過騷擾明帝國邊境的後金一事始終耿耿於懷。

    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查閱了大量有關記載麻貴的文獻資料,但基本上都是以“生卒年月不詳”帶過。就連朔州市政府網站的介紹歷史人物欄目中,在介紹麻貴時也是“生卒年月不詳”。我還仔細翻閱過由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主編的《回族人物誌·明代》一書,書中撰寫的《麻貴》一文,也是以“生卒年不詳”作為開篇。文中後半部分對麻貴的年齡作了估算,是這樣寫的:“萬曆四十年(1612年),麻貴引病乞罷歸裡。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任遼東經略時,與麻貴仍有書信往來。嘉靖末麻貴以舍人從軍的時候如果是二十歲,萬曆末他已經是八十左右的老翁了,可能是在萬曆末年或者天啟初年病逝的。”按照這種估算,麻貴的年齡與真實的年齡也大體上差不多。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我到右玉清真寺參加聖紀活動回來後,結識了兩位對麻貴頗有研究的專家,一位是麻貴在右玉的同鄉,叫王德功,是一位縣文史專家。還有一位是麻貴留在右玉的後裔,他叫麻玉。王德功老先生雖已年愈古稀,但是對歷史上的麻貴及麻家將很有研究,並有許多獨到見地。他克服許多困難撰寫了一部《麻家將》的章回小說,儘管書中不無瑕疵,但畢竟是由他首先把麻家將的精彩感人事蹟較詳細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麻玉同志是右玉縣城裡的一名普通幹部,他和他的兄長麻耿可能是麻貴留在右玉的僅有的後人了。儘管他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對於他的祖先,尤其是對於麻貴保邊衛國,抗倭援朝的事蹟非常景仰,說道起來簡直如數家珍。工作之餘,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和研究明史中有關祖先麻貴和麻家將的文史資料。為了深入研究麻家歷史,他到處查閱有關文史資料,幾乎跑遍了右玉縣的各個鄉村,向年長者虛心請教,認真研究麻貴時代的有關歷史文物。光是研究麻貴及其家族的墓碑,他就下了很大功夫。他一個字一個字地研究上邊的碑文,碰到古怪的生僻字時,他就到處查閱字典。聽說《康熙字典》中解釋古文字的條目多,他就自己買了一本《康熙字典》,對著字典逐句逐字地查閱和翻譯,認真加以體會和理解。

    當他把麻貴的碑文拿給我看時,我立刻注意到了裡面關於麻貴生卒年月的記載。在這方《明誥封特進光祿大夫麻貴暨配夫人沈氏合葬墓誌銘》墓碑裡,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將軍生於嘉靖十七年九月初八日 享壽七十有九”,也就是說,麻貴將軍生於公元1538年,卒於公元1616年,享年79歲。至於月份,都是按照陰曆計算的。

    按照碑文的記載,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在前面引述的白壽彝先生主編的《回族人物誌·明代》一書中,《麻貴》一文中所提到的“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任遼東經略時,與麻貴仍有書信往來。”這段話就與碑文中的記載有所相悖。一個是“卒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另一個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任遼東經略時,與麻貴仍有書信往來。”到底是哪個正確?白先生主持撰寫的麻貴傳應該是參閱了國家檔案館裡的有關文獻資料。而麻貴的墓碑上的碑文內容則是由和麻貴一起出徵北韓,負責經理北韓軍務,後任兵部尚書的楊鎬奉命撰寫,由麻貴的兒孫麻承宗、麻承宣,孫子麻峕、麻岌等近親泣血勒石(所謂“泣血”就是形容悲傷到“泣血”;“勒石”是碑刻術語。指將法書鉤摹本背面加朱影印到石面上的工序)。立碑日期為“萬曆己未仲春榖旦”(也就是公元1619年春季的第二個月)。照理說是由當朝大臣親自撰寫的銘文,再加上有直系親屬參與,應該說其可信度要比《回族人物誌》中《麻貴》文內講的可信度更大些。

    關於麻貴的墓地,當地的《朔平府志》上亦有明確記載:“在縣南八里”(如今的右玉袁家窯村)。由於麻家將四方戍邊,麻家血脈已經在風雲變換中相融各處。倒是麻家最為顯赫的麻貴,逝後埋在了右衛。現在的麻貴墓依然存在,但是墓碑卻搬到了現博物館保藏起來,主要是怕被盜走、損壞。

    依據上述分析考證,再加上古時候素有“勒石為證”的習俗,許多檔案經石頭刻出來,就不會像紙質檔案那樣容易丟失或腐爛。所以筆者認為似應採信麻貴墓碑上記載的生卒年月為妥,因為墓碑作為最直觀的文物和證據,應該是歷經滄桑歲月而不變的。

    在考證麻貴生卒年月的同時,有一點也須順便提到:就是根據麻貴墓碑上的記載,麻貴“字崇秩,別號西泉”,而不是像許多文章中提到的的“字西泉”的說法,亦應一併更正。

  • 3 # 共享約會II安卓版

    麻將的材質不同,價格也是不一樣的。明朝的工藝水平是很高的,製作的麻將肯定也不是凡品,所以說,明朝的麻將貴那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產腐竹製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