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暖1685
-
2 # 詩文匯友
陶淵明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並建功立業。在其弱冠之年就開始了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然而,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姦汙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選擇辭官隱居,並不是沒有能力參政。他從衣食富足到能維持生計是他用他的氣節和人格尊嚴為代價換來的,既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氣勢,也表現出他對現實社會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當然也有厭惡官場逃避現實無力參政的情緒在裡面。
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雖然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但在渾濁的塵世中,能潔身自好不與官場腐敗同流合汙,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樸質純潔,其高潔傲岸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3 # 1z2d3h4m5x
謝邀。陶淵明所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似在寫農桑閒趣,但卻不似一般的農夫,農夫是為生計而勞作,不會有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陶之清高來自滿腹經綸而不能為朝廷重用,怎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氣節。當然也可理解為無力參政而逃避現實。其實這也是由他的出身而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
-
4 # 海先生009
只能二選一,就是逃避現實,無力參與政治。文人普遍軟弱,自尊心又強,在當時動亂的社會政治局面中打不開局面,應付不來官場的明槍暗箭,是很正常的。在現實與人格的矛盾衝突中文人又不同於一般人也在於他們會選擇人格的獨立。要明白,他們之所以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是不願為那五斗米本身折腰,是那五斗米的施捨者當時的那些權貴們折腰。不然陶淵明種豆南山下,一豆種下來得要折多少次腰呀。
-
5 # 明心悟空
淺談一下個人看法,咱們陶淵明大詩人自小修習儒家經典,同時亦受到道家文化的薰陶。有著鴻鵠之志。性格上呢偏內向,喜歡安靜清閒的環境。年輕時和大多數人一樣,踏上了結婚生子,掙錢養家的辛酸道路,順便實現自己利國安民的遠大理想。但是大家都知道官場潛規則太多了,以至於詩人未能實現心中抱負,只是剛剛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精神上並不滿足。多年的任途生涯早己讓詩人看透了,厭煩了。這時有人拿了五斗米來賄賂陶大詩人,陶大詩人心想“70幾斤米就想收買我,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太那個瞧不起我了。哼,裸辭,我不幹了,誰愛幹誰幹”。瀟灑的轉身後詩人
決定在文化領域上發展,找回了真實的自己,達到了大自在。於是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許多大家至今還耳熟能詳的佳句。也讓大詩人名流乾古,成為田園詩的創始人!
-
6 # 一滴水中有7彩
首先看“不為五斗米折腰”一句出現的背景。陶淵明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職。到了陶淵明時,家道中落。這和後來的杜甫的遭遇相似。不同的是,杜甫懷著“會到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美好理想,積極干謁,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有利於時,名垂青史。而陶淵明不同。他是迫於生計,才由族人介紹外出做祭酒、參軍一類小官。當時吏治黑暗,社會腐敗,官大一級壓死人,陶淵明不堪忍受,就炒了官方魷魚,回鄉耕種。後來因其有名望,又被起用為彭澤令。上一級督郵來視察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而作為下屬的彭澤令還要穿戴整齊,低聲下氣地迎送。
這樣的情形,在《三國演義》中有具體描述。劉備忍氣吞聲,張飛大怒,將督郵綁起來鞭打,結果害得劉備棄官逃跑,都也是開始了更偉大的人生。否則只是在一個小小縣官職位上耗著。
原本就因不得已而出仕的陶淵明也不幹了,憤然而出千古名言“為鬥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掛冠而去,自歸田裡。如魚歸深淵,鳥回舊林,煞是歡喜。並認為之前的生活是“誤落塵網中”,屈心抑志,不堪回味。
在他的《歸去來兮》一詩中對歸來的歡欣有生動的描述:僮僕候門,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壹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總之,十分高興,“覺今是石昨非”,他終於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從此他像無心出岫的雲,倦飛知還的鳥一樣悠閒自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儘管他對黑暗現實不滿,但都沒有什麼過激的言行,只是在像《桃花源記》那樣文章中寄託自己的烏托邦。
因此,說陶淵明不可辱,這是事實。說不可殺,有待商榷。因為他選擇了隱居,而沒有與之激烈的對抗,更沒有赴死的決心和行動。
從上述看陶淵明確實是逃避了現實,真心實意地隱居,不為沽名釣譽,不存東山再起的念想。
對於是否無力參政,其實上文已經有了答案。這裡的“力”指的是什麼?能力?不過問題的焦點不在這。陶淵明離開官場,不是為不勝任,而是不能忍受官場的烏煙瘴氣,對此,他選擇了和官場決裂的態度。因而,不存在有力無力的問題。
-
7 # 微暖1685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是不需要這五斗米還是覺得五斗米太少,是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還是他在逃避現實無力參政?到底是什麼原因這還要從陶淵明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說起。
陶淵明南宋初期的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因在吳國立下了軍功,成為一名大將軍,給陶氏家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後來西晉滅了吳國,做了亡國之將,權勢一下就衰落了。後來西晉衰亡,東晉崛起,陶淵明的父親應徵入伍後立下戰功,陶氏一族開始走向了輝煌,但好景不長,畢竟像陶淵明父親這樣靠軍功走上仕途的人在朝廷貴族中還是難以存活的,處處受到排擠打壓,沒幾年陶家又沒落了。陶淵明從小就生活在這樣貧困的家庭環境中,但卻不忘讀書習字,陶淵明雖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但童年還是過的無憂無慮,這從陶淵明的詩中可以看出。
陶淵明之後做了官,但因為家世的原因,陶淵明在官場一直不順,經常受到排擠,陶淵明陸陸續續當官、辭官,看穿了社會的腐敗,官場的黑暗,滿腹經綸、滿腔抱負卻無用武之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其實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陶淵明仕途不暢,對社會的腐敗以及官場的黑暗無力改變,他不吃蹉來之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其實是對當時腐敗朝政的挑戰和抗爭,不想再與這些貪官汙吏為伍,其實也反映出他對現實社會的無奈,所以辭官隱退。
也有人說,陶淵明根本不缺這五斗米,陶家雖然敗落,但還不至於沒飯吃,需要這五斗米的俸祿。而有記載說陶淵明過著隱居生活,遠離官場是非,每天種種糧食,賞賞菊花,生活可以說是無比的愜意,從他的詩裡,我們也絲毫看不出他的愁苦之意,這是一個不用為生活奔波的詩人。陶淵明有詩才但無政才,他對官場上的事物是比較反感的,可能是日復一日的無聊,也可能是覺得自己一生才能卻無法施展,對官場已經失望了,陶淵明四十多歲的時候又去當官,最高官職也就是一個縣令,可見陶淵明的仕途是有多麼的不如人意。這期間他還念念不忘田園生活,因為不開心、不如意,家裡雖然沒有礦,但是有地啊,自己即使不當官了也不會被餓死。
都說這讀書人一般都心高氣傲,陶淵明在官場沉浮了十多年,卻依舊還是一個縣令,一方面不僅是因為官場的黑暗、陶淵明出生的影響,另外一個原因可能還是來自於陶淵明本身,陶淵明雖然滿腹經綸,一腔熱血,但卻不懂得為官之道,在官場混跡這麼多年卻還是沒有升官進爵,也沒有做出什麼政績,可見陶淵明的政才確實不如他的詩才。陶淵明的辭官有多方面的原因,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雖然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但也說明他辭官的時候是沒有後顧之憂的,對於這位淡泊名利的詩人來說,厭惡官場,喜愛田園生活才是他的主要原因。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從衣食富足到能維持生計是他用他的氣節和人格尊嚴為代價換來的,既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氣勢,也表現出他對現實社會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當然也有逃避現實無力參政的情緒在裡面。
-
8 # 詩文匯友
陶淵明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並建功立業。在其弱冠之年就開始了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然而,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姦汙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選擇辭官隱居,並不是沒有能力參政。他從衣食富足到能維持生計是他用他的氣節和人格尊嚴為代價換來的,既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氣勢,也表現出他對現實社會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當然也有厭惡官場逃避現實無力參政的情緒在裡面。
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雖然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但在渾濁的塵世中,能潔身自好不與官場腐敗同流合汙,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樸質純潔,其高潔傲岸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9 # 1z2d3h4m5x
謝邀。陶淵明所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似在寫農桑閒趣,但卻不似一般的農夫,農夫是為生計而勞作,不會有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陶之清高來自滿腹經綸而不能為朝廷重用,怎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氣節。當然也可理解為無力參政而逃避現實。其實這也是由他的出身而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
-
10 # 海先生009
只能二選一,就是逃避現實,無力參與政治。文人普遍軟弱,自尊心又強,在當時動亂的社會政治局面中打不開局面,應付不來官場的明槍暗箭,是很正常的。在現實與人格的矛盾衝突中文人又不同於一般人也在於他們會選擇人格的獨立。要明白,他們之所以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是不願為那五斗米本身折腰,是那五斗米的施捨者當時的那些權貴們折腰。不然陶淵明種豆南山下,一豆種下來得要折多少次腰呀。
-
11 # 明心悟空
淺談一下個人看法,咱們陶淵明大詩人自小修習儒家經典,同時亦受到道家文化的薰陶。有著鴻鵠之志。性格上呢偏內向,喜歡安靜清閒的環境。年輕時和大多數人一樣,踏上了結婚生子,掙錢養家的辛酸道路,順便實現自己利國安民的遠大理想。但是大家都知道官場潛規則太多了,以至於詩人未能實現心中抱負,只是剛剛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精神上並不滿足。多年的任途生涯早己讓詩人看透了,厭煩了。這時有人拿了五斗米來賄賂陶大詩人,陶大詩人心想“70幾斤米就想收買我,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太那個瞧不起我了。哼,裸辭,我不幹了,誰愛幹誰幹”。瀟灑的轉身後詩人
決定在文化領域上發展,找回了真實的自己,達到了大自在。於是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許多大家至今還耳熟能詳的佳句。也讓大詩人名流乾古,成為田園詩的創始人!
-
12 # 一滴水中有7彩
首先看“不為五斗米折腰”一句出現的背景。陶淵明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職。到了陶淵明時,家道中落。這和後來的杜甫的遭遇相似。不同的是,杜甫懷著“會到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美好理想,積極干謁,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有利於時,名垂青史。而陶淵明不同。他是迫於生計,才由族人介紹外出做祭酒、參軍一類小官。當時吏治黑暗,社會腐敗,官大一級壓死人,陶淵明不堪忍受,就炒了官方魷魚,回鄉耕種。後來因其有名望,又被起用為彭澤令。上一級督郵來視察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而作為下屬的彭澤令還要穿戴整齊,低聲下氣地迎送。
這樣的情形,在《三國演義》中有具體描述。劉備忍氣吞聲,張飛大怒,將督郵綁起來鞭打,結果害得劉備棄官逃跑,都也是開始了更偉大的人生。否則只是在一個小小縣官職位上耗著。
原本就因不得已而出仕的陶淵明也不幹了,憤然而出千古名言“為鬥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掛冠而去,自歸田裡。如魚歸深淵,鳥回舊林,煞是歡喜。並認為之前的生活是“誤落塵網中”,屈心抑志,不堪回味。
在他的《歸去來兮》一詩中對歸來的歡欣有生動的描述:僮僕候門,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壹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總之,十分高興,“覺今是石昨非”,他終於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從此他像無心出岫的雲,倦飛知還的鳥一樣悠閒自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儘管他對黑暗現實不滿,但都沒有什麼過激的言行,只是在像《桃花源記》那樣文章中寄託自己的烏托邦。
因此,說陶淵明不可辱,這是事實。說不可殺,有待商榷。因為他選擇了隱居,而沒有與之激烈的對抗,更沒有赴死的決心和行動。
從上述看陶淵明確實是逃避了現實,真心實意地隱居,不為沽名釣譽,不存東山再起的念想。
對於是否無力參政,其實上文已經有了答案。這裡的“力”指的是什麼?能力?不過問題的焦點不在這。陶淵明離開官場,不是為不勝任,而是不能忍受官場的烏煙瘴氣,對此,他選擇了和官場決裂的態度。因而,不存在有力無力的問題。
-
13 # 憩園春
陶淵明從小住外祖父家,受外祖父孟嘉影響和接受了儒教和道教的理念,養成了“猛志逸四海”,“從小愛丘山”的兩種性格,並從小立志“大濟蒼生”。但一生幾次從宋從政,都不隨願,曾“不為五斗米折腰”被辭官回鄉。為官僅十幾年,最高只是個縣令。他在還鄉二十幾年裡寫了大量關於田園的詩作,達一百三十餘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飲酒》《桃花源記》《歸《歸田園居》和《歸去來兮辭》等都為大家所熟悉。其中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膾炙人口,意境醉人。關於他還鄉歸隱的原因,有“士可殺不可辱”也有逃避現實的原因。在幾次回官場期間,因他家世低微不受看待,並且他確實目睹了官府的腐敗和勾心鬥角惡風,自己也無能為力改變,離職還鄉歸隱也是無耐之舉。另一方面,也有為了尊嚴,不屈尊,不逢迎,摔袖而去的氣節。陶淵明隨歸隱後六十三歲病逝。二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中創作了關於田園詩作,並從這些詩句中看出他隨歸隱但一直沒忘記國事。就像魯迅說的陶淵明是“金剛怒目”式的田園詩人。
回覆列表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是不需要這五斗米還是覺得五斗米太少,是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還是他在逃避現實無力參政?到底是什麼原因這還要從陶淵明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說起。
陶淵明南宋初期的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因在吳國立下了軍功,成為一名大將軍,給陶氏家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後來西晉滅了吳國,做了亡國之將,權勢一下就衰落了。後來西晉衰亡,東晉崛起,陶淵明的父親應徵入伍後立下戰功,陶氏一族開始走向了輝煌,但好景不長,畢竟像陶淵明父親這樣靠軍功走上仕途的人在朝廷貴族中還是難以存活的,處處受到排擠打壓,沒幾年陶家又沒落了。陶淵明從小就生活在這樣貧困的家庭環境中,但卻不忘讀書習字,陶淵明雖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但童年還是過的無憂無慮,這從陶淵明的詩中可以看出。
陶淵明之後做了官,但因為家世的原因,陶淵明在官場一直不順,經常受到排擠,陶淵明陸陸續續當官、辭官,看穿了社會的腐敗,官場的黑暗,滿腹經綸、滿腔抱負卻無用武之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原因其實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陶淵明仕途不暢,對社會的腐敗以及官場的黑暗無力改變,他不吃蹉來之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其實是對當時腐敗朝政的挑戰和抗爭,不想再與這些貪官汙吏為伍,其實也反映出他對現實社會的無奈,所以辭官隱退。
也有人說,陶淵明根本不缺這五斗米,陶家雖然敗落,但還不至於沒飯吃,需要這五斗米的俸祿。而有記載說陶淵明過著隱居生活,遠離官場是非,每天種種糧食,賞賞菊花,生活可以說是無比的愜意,從他的詩裡,我們也絲毫看不出他的愁苦之意,這是一個不用為生活奔波的詩人。陶淵明有詩才但無政才,他對官場上的事物是比較反感的,可能是日復一日的無聊,也可能是覺得自己一生才能卻無法施展,對官場已經失望了,陶淵明四十多歲的時候又去當官,最高官職也就是一個縣令,可見陶淵明的仕途是有多麼的不如人意。這期間他還念念不忘田園生活,因為不開心、不如意,家裡雖然沒有礦,但是有地啊,自己即使不當官了也不會被餓死。
都說這讀書人一般都心高氣傲,陶淵明在官場沉浮了十多年,卻依舊還是一個縣令,一方面不僅是因為官場的黑暗、陶淵明出生的影響,另外一個原因可能還是來自於陶淵明本身,陶淵明雖然滿腹經綸,一腔熱血,但卻不懂得為官之道,在官場混跡這麼多年卻還是沒有升官進爵,也沒有做出什麼政績,可見陶淵明的政才確實不如他的詩才。陶淵明的辭官有多方面的原因,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雖然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但也說明他辭官的時候是沒有後顧之憂的,對於這位淡泊名利的詩人來說,厭惡官場,喜愛田園生活才是他的主要原因。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從衣食富足到能維持生計是他用他的氣節和人格尊嚴為代價換來的,既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氣勢,也表現出他對現實社會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當然也有逃避現實無力參政的情緒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