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小唄
-
2 # 趕海螞蚱哥
1、持續高溫。出菇階段氣溫高於23℃連續3天以上,菌蕾生長受到了溫度的抑制,有利於菌絲的生長髮育,從而使營養產生逆向輸送,導致菌蕾既無營養也無水分而死亡。因此,出菇以後仍需有抗高溫的準備,如採用南面搭陰棚,菇房屋面噴水,或用冰塊降溫以及適當推遲堆料,避開高溫等措施。 2、養分不足。培養料沒有足夠營養供給,如堆料中氮源不足,特別是缺少糞肥,碳氮比失調,堆積培養料嫌氧發酵,培養料薄而少,營養不足,或秋菇養分已耗盡致使春菇夭折。因此,要求優質料、發好酵、翻好料,提倡厚料栽培等以提供充足的養分。 3、菇房或菇棚通風不良。菇房鬱悶,長時間通風不良,特別是出菇階段,子實體代謝旺盛,如關窗調水引起高溫高溼使大批子實體死亡。 4、水分管理不當。子實體不同的生長髮育期對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菌層缺水、覆土層沒有足夠的水分供應也會造成幼蕾死亡,或用水不清潔、長期噴過頭水也會引起死亡。 5、滲透壓太高。多次用食鹽水會增加滲透壓,使菌蕾失去水分而死亡。 6、蟲害孳生危害嚴重時會吃光菌絲,使菌蕾成批死亡。 7、濫用農藥。出菇期間使用農藥,須按要求稀釋正確。隨意增加農藥濃度會產生藥害,禁止使用含有石化類乳化劑的農藥。 管理注意事項 蘑菇需要水,但蘑菇又怕水,因為水多了會傷害菌絲,造成蘑菇減產。不同的生育階段各不相同。除了水的用法,大棚蘑菇的管理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預防病蟲害 病蟲對蘑菇威脅很大,一旦危害,後患無窮,有的甚至絕收。病蟲預防的重點是:培養料進房前要進行殺蟎,重視二次發酵,菇房事先消毒殺蟲,菌種採用磷化鋁燻蒸處理,覆土用甲醛、石灰或疣孢淨、克黴靈處理,日常菇房常噴農藥。 2、預防遊離氨 氨對菌絲有毒害作用,使播下菌種失去活力。發現培養料具有氨味,應停止下種,用甲醛進行消氨處理。甲醛用量視培養料和含氨量的多少而定,燻蒸後再翻至平整。一般只要做到堆料時注意配料的碳氮比,氮肥使用不宜過多,化肥要適量控制,堆建時把氮肥一次性投放完畢,就可避免遊離氨的產生。
-
3 # 華姐說三農
蘑菇輸完營養,幾天才能打水?要注意什麼?
都知道蘑菇質嫩味鮮,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睛,但蘑菇生長期環境條件與管理決定其生長過程都需要防治病害菌。
一,管理與防治
①蘑菇輸入完營養後,要保持每天3一4遍水,澆水前把準備好的尿素放置噴霧器裡,但少量放一壺水3兩就可以了。
②注意栽培場所要運離易滋生病菌,各種汙染在使用前應徹底消毒殺蟲,多年種植蘑菇棚更要全面滅菌。
④整個栽培期間根據蘑菇生長要求,調節好溫度.溼度.空氣.光照.營養生長生條件,來管理創造生態環境,保持最佳水平。
二,防止病菌
①除了用藥外還可以用80%度開水浸洗,以殺死真菌及線蟲,蟎蟲等一旦蘑菇盤出現病菌要及時除裡,用藥劑消毒,應抓住這些關鍵點防止姑菌危害。
②蘑菇經常出現黴菌,木黴康氏木黴菌等,從菌絲層出現,慢慢變黑色,嚴重影響產量,在通氣不良易發生木黴汙染。
④蘑菇白色菌絲病害,發現時圓形病斑,大小不一樣,在蘑菇中吸收養料,最後變成挑紅色粉狀,使蘑菇不能生長養份急劇下降,產生酸臭味道,嚴重可導致減產。
三,防止措施
①防治措施,堆料時石灰用量不能過多,還可用多菌靈可溼粉劑1000倍進行噴霧防止,防止傳播病菌,降低產量與質量。
②挑選菌種要儘量挑取真菌絲,菌種瓶上面有厚厚的白色菌皮這樣菌是可以使用,種茹時把白色菌皮去掉,以防表層有汙染處,傳播其它蘑菇。
只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再結合市場需求穩妥增加產量,才能贏得消費者青睞。
-
4 # 農民奔小康
地面用水澆溼,保持室內相對溼度90%左右。用電爐或煤爐加溫使室內溫度達15℃左右。如此經7~10天菌袋兩頭即大量現蕾。
現蕾後開啟袋口,開啟門窗並在門窗上掛溼草簾,既可通入新鮮溼潤空氣,又可避免大風直吹。同時保持室內地面有少量積水,空間、牆壁每天噴霧2~3次,保持90%左右的相對溼度。
-
5 # 初始農人
給蘑菇輸入營養,應該是蘑菇生長過程中,經過幾次的採摘,培養料中的營養出現了匱乏,正是子實體全部採完,兩茬交替養菌時期,才進行的操作。
問題中提問,輸完營養,幾天才能打水,說明才採取的方式是壓力注射,壓力注射方式補充的一定是營養水溶液。
【1】測試培養料含水量。
輸完營養水溶液之後,培養料的含水量,一定會升高。如果沒達到培養料正常含水要求,說明營養補給失敗。
經測試,如培養料含水量過大,不能打水,應加大通風,讓培養料蒸發水分,達到正常含水量。
【2】培養料水分正常,空間相對溼度低於70%。
這種情況下,應立即打水,也就是加溼,此時的打水是空間加溼,不能再沾染培養料料面,因為培養料含水很足,再次對其噴水是多此一舉,還可能稀釋或者因水量過多形成水流,帶走其營養成分。打水量不宜過大,空間溼度保持在70%左右即可。
【3】空間相對溼度高於70%,且高出過多,超過了75%以上。
這種情況下,不但不能打水,還應立即通風,把空間相對溼度降至70%左右。
【4】菌絲體經過休養,恢復正常,原基形成,菇蕾呈現時。
這種情況下,開始加大打水量,增加空間溼度,把空間相對溼度提高至80~90%,利於子實體生長。
【1】打水位置,是空間、過道,不能直對培養料出菇面,避免造成營養流失。
【2】打水應該少量多次,溼度過低,緩慢提高溼度,避免出現高溼環境,從而避免雜菌感染。
【3】注意水溫。打水時用水溫度,最好保持在與培養料溫度持平的狀態,過熱情況不能存在,也不能過涼,免得刺激菌絲,引起菌絲不適,影響生長。
【1】溫度。
按所種植品種,菌絲體正常生長的所需溫度,進行溫度調節。不能使溫度過高,以抑制雜菌,是培養料免受侵染。
種植的是平菇低溫品種,就把溫度調節在22~25℃。
種植的是雞腿菇就把溫度調節在24~26℃。
總之,要把溫度調節在菌絲體最適宜生長的溫度。
【2】光照。
儘量保持環境黑暗,任何品種,菌絲體都需黑暗環境才能正常生長。菌絲現蕾時,再加大種植品種所需的光照強度。
【3】氧氣供應。
結合溼度要求,適當增減通風時長和強度,按品種菌絲體生長所需空間含氧量,進行調節,並協調好與溼度之間的關係。
影響蘑菇生長的因素,溫度、溼度、光照和氧氣供應,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可能給其他因素帶來影響,進而影響蘑菇的生長,種植中每個環節都應該綜合考慮這些問題,以促進蘑菇的正常生長,使種植者免受損失,獲得好收益。
回覆列表
蘑菇採摘後,需要幹兩三天,再養菌一週左右後,才可以打水,以刺激子實體的生長分化。
如果在一採摘完成後就打水,會引起蘑菇殘根的腐爛而感染病原菌,導致雜菌汙染,所以,必須控制水分,使菌絲體得到恢復後再打水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