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靜和你話八卦
-
2 # 鯨魚電影
一句話概括:有關係的。
《影》一片強調陰陽,而《影》和三國的故事恰好也互為陰陽:《影》儘管獨立成篇,但是其故事的藍本深受三國的影響。
原劇本是朱蘇進的《三國·荊州》,其後張藝謀再度創作基礎上完成,原劇本已經是三國的架空題材,《影》和三國的淵源極為深厚,實際上這是從吳國的角度完成的“奪回荊州”的故事。
1、地名相似
三國原名為荊州,《影》中為“境州”,發音相似。三國中劉備有著“借荊州”的故事,《影》中自然存在著炎國長期霸佔沛國境州的對應背景。
2、守將人設相似
三國中自然是大將關羽鎮守荊州,關二爺使得一手青龍偃月刀,擁有萬夫莫開的氣勢。反映其勇猛的典故不可勝數:“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其威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一度動了遷都的念頭。《影》中對應的大將楊蒼自然也是使得一口好刀,號稱三合速殺,幾乎沒有挺過三刀之人。同樣,關羽和楊蒼性格方面也有相似之處:即君子又自負,不屑於耍陰謀手段,正大光明的討伐敵人,但也容易自視甚高輕視敵人的陰謀詭計。所以兩者最終大意失荊州/境州。
3、配角相似
關羽的兒子叫關平,隨父在荊州戰役中被俘身亡。而楊蒼的兒子叫楊平,在保衛境州的戰役被青萍公主耍詐刺死。同理,吳國有孫尚香,不好女紅好刀槍,赫赫有名的劉皇叔在新婚之夜,也被全副武裝的孫尚香和女侍衛驚得啞口無言。而沛國的青萍公主自然也是傾國不讓鬚眉,不僅嫉惡如仇,而且為了報復楊平的輕視而潛入敢死隊,刺殺楊平成功。自然,三國中孫尚香被嫁給劉備,為的是鞏固孫劉聯盟,青萍公主被嫁給楊平做妾也是緩兵之計。畢竟吳國/沛國最終都撕毀了盟約,奪回了荊州/境州。
4、沛華人物相似
三國中的魯肅其形象近乎於迂腐的長者,幾次三番制止了吳國欲對蜀國用兵的行動,但是本人對吳國的主公則是忠心耿耿,對周瑜也是義氣相加。而《影》中的魯嚴則是收了楊平金子為炎國通風報信的叛徒,甚至能夠帶回炎國屈辱的和談條件,其人設不禁令人浮想連連。
周瑜在三國中被塑造為能力出眾但是心胸狹小的都督,但是根據三國正史,都督本人能力出眾,心胸也很寬廣,忠於吳國,積極奔走,呼籲簡歷孫劉聯盟,在赤壁中大敗曹操,為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而《影》中的子虞則繼承了能力出眾、心胸狹隘的特點,編劇還添加了奪權竄位的政治野心,不惜挑起炎國與沛國的戰爭,達到自己的狼子野心,可謂重重黑了周瑜一把。當然正史中“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也一併繼承,子虞都督善音律,尤其是夫妻合奏。
小艾則是小喬的翻版,除了美貌相似,但是三國中對於小喬沒有過多的描寫,而小艾的謀慮膽識不遜子虞,甚至在破解楊蒼的刀法方面獻計獻策,實在是女中的英雌。
5、最終結局的相似
吳國靠著陸遜的“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沛國依靠子虞的計謀也奪回了境州。
-
3 # 南門太守
《影》從頭至尾沒有提到三國,既沒有一個三國時期人物的名字,也幾乎沒有三國時代的地名,從表面上看《影》與三國曆史沒有什麼關係。
但仍然可以把《影》看作是一部“三國戲”,因為劇中隱含的三國符號很多,也非常清晰,讓人很容易與三國故事對號入座。
1、炎國與沛國似盟友又似敵人,或者說表面是盟友其實是敵人,這種關係非常符合蜀漢與孫吳之間的關係,孫吳最終偷襲了蜀漢的荊州,劇情與此也相吻合。
2、《影》中雙方明爭暗鬥的關鍵地點境州其實是就是荊州,不僅讀音相近,而且其地位與吳蜀相爭中的荊州也完全相仿。
3、從劇中人物髮型、服飾、道具、兵器等設計來看,也與近年來熱映的三國題材影視劇相仿,雖然它們未必都符合歷史,但從藝術的角度看是帶有一定時代風格的。
4、《影》中人物關係設定方面也參考了一些三國曆史,比如境州守將楊蒼其實暗指的是關羽,所以楊蒼的兒子名叫楊平,暗指關平,而沛國方面,沛王自然影射的是吳王孫權,孫權有個性格潑辣的妹妹,而劇中的沛王也有。
5、《影》是最重要的矛盾線索是在沛王與大都督子虞之間,這影射了兩樁歷史“疑案”,孫吳的“大都督”周瑜和呂蒙都英年早逝,有人認為他們死得有疑問,是孫權背後謀害的,《影》借鑑了這樣的歷史傳說;
6、《影》中的一些環境設定也與三國曆史有一定聯絡,比如《影》中自始至終在下雨,這與關羽死前江、漢一帶連下了幾十天大雨很相似。
總之,《影》的三國元素非常豐富和明顯,它是一部影射三國曆史的電影,事實上這部電影最早的劇本是朱蘇進的《三國·荊州》,早期對外宣傳也用的是這個名字,後來改成了《影》,並刪掉了與三國有關的全部人名、地名等。
張藝謀導演為什麼這樣做呢?恐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使人物設定和故事發展不受歷史真實的限制,一旦用三華人物的名字和三國地名,人們就會把它當成三國曆史劇,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雖然可以不同,但藝術真實一般只能補充和豐富歷史真實,而不能過度扭曲和改造,比如 《影》中對於沛王和子虞之間的關係,雖然有歷史猜測可作依據,但畢竟那不是公認的史實,容易引起爭論。
另一方面,《影》中闡釋了一種特有的生命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其意義不僅侷限於三國時代,而是“放之歷史而皆準”,用較為模糊的背景去處理,比固定在某一特定時期更使之具有普遍性。
-
4 # 影視口碑榜
當然,除了人的因素,《影》的“微瑕”還有不少,比如老掉牙的王臣關係、權欲交織的設定,以及掉渣餅般的偷情窺探等刻畫,以及莫名其妙的結尾,都難以精準擊中受眾的內心觸點,遑論情感共鳴了。
姜文的《邪不壓正》源自《俠隱》,張藝謀也並非毫無根基地閉門造車——他從朱蘇進的《三國·荊州》拿到了創意核心,進而刀砍斧削,二次加工,這種做法不是不可以,只要你加工得當,沒準還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但老謀子這個太不尋常了——他既想創新,又不忍完全拋棄三國影響,於是在其操盤下,《影》就成了一個“兩不像”,比如帥鍋鄧超演的都督像周瑜,鄭愷演的王分明就是孫權,孫儷就更不用提了——小喬無疑,胡軍這哥們兒的角色,恐怕連瞎子都看得出來,他演的使刀的楊蒼,可不就是關羽嗎?
這還不算,在《影》中,我們還能看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拖刀計、苦肉計等三國經典故事的影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此“含沙射影”,又怎能不攝“影”而含“鎩”呢!
回覆列表
從影片來看,是一段架空的歷史,講述了沛國收復失地境州的故事。
但是,故事和孫權收復失地荊州似乎都能一一對上。
沛國失地境州,和孫吳失地荊州同音;
沛境是聯盟關係,和孫劉聯盟對應;
大都督子虞和孫吳大都督周瑜名字同音,且都迫切的想要收復失地;
大都督夫人小艾精通音律,和周瑜夫人小喬對應;
魯嚴,和魯肅同姓,且都主和,同樣都提出兩國聯姻以鞏固聯盟;
長公主青萍,和孫尚香一樣,習武,都充當了聯姻工具,都為妾;
境州楊蒼,和關羽一樣,大刀所向,天下無人能敵;
楊蒼兒子楊平,和關羽兒子關平同名,且都戰死於境州/荊州;
最終楊蒼大意失境州,和關羽大意失荊州吻合。
因此,《影》是以收復荊州為故事梗概的電影,和三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