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君

    唐詩公認的第一位作者叫王績。他是隋朝唐初人,出生於絳州龍門,他天性喜好自然,雖然做過官,卻總也做不長。加之,當時隋朝已經有崩塌的可能,他就趁機辭官歸隱。唐取代隋之後,他因為名聲大,在唐朝也做過一段時間的官,然後告病回鄉,繼續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王績喜歡喝酒,性情高傲,一次能喝五斗酒,為此還專門寫了《五斗先生傳》。他精於音律、喜歡寫詩、又以文章聞名於世。這樣的性格與愛好,註定是坐不了官的,但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他卻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文學史家一般都把他當做唐代的第一位詩人。而他的代表作《野望》也是講唐詩的必講名篇。

    《野望》的全詩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詩是五言律詩的第一篇,由於當時還沒有律詩的概念所以稱為五言四韻詩。

    這首詩是黃昏時分王績在家鄉東皋眺望時所做的一首詩,這在第一句就一已經說的很清楚。第二句就說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他想找到依靠,但是卻無處可依。“欲何依”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惆悵之感,一種寂寞的心情。既然是眺望,就會有看到的景象,他看到了什麼?他看到每一株樹都顯示出秋的顏色,每一個山頭都是斜陽殘照。引申意思就是:滿目望去,一片蕭瑟殘敗的景象,根本就不是我想看到的。接著他又看到了趕著牛羊而歸的牧人,騎馬的獵戶。試想,在一片衰敗之中,看到了陌生人,情緒會更加的低落,於是筆鋒一轉,來到了結尾:既然不認識,便只好像伯夷叔齊一樣放聲高歌,放飛自我吧!

    瞭解一首詩,最好還是要了解它的背景。這首詩最合理的背景就是在隋朝將要滅亡或者已經滅亡的時候。歷代對這首詩的評論不一,但是說王績是隋朝的遺老就顯得很突兀,他雖然在隋朝做過官,但是在李唐王朝同樣做過官。他可能認為隋朝滅亡,自己不知道出路在哪裡,能不能繼續過閒雲野鶴的生活,他不會去效忠那個即將敗落的隋朝。

    後人評價這首詩:此時格調最高,宜取為壓卷。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峰。

    唐代往往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在制度上,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不僅領先,還很有創見。這些制度不僅造就了大唐盛世,還讓大唐的影響力拓展到了中亞。在文學藝術上,唐詩的藝術之美令人驚歎,它朗朗上口,不僅韻律極美,而且富有內涵,從側面反映了大唐包容、樂觀、浪漫的大國氣質。

  • 2 # 田宗連

    初唐的詩,還是隋未的詩的風格。格律,韻律不嚴格。第一位詩人一說魏徵,一說王績。最有名的初唐詩流傳下來的就是王績的《野望》魏徵也寫過詩,文筆也很好,但他是高官,政治人物,那一首說不清。也許寫第一首唐詩的並不是他們,只是地位低下,沒有流傳下來。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唐代的第一個詩人是誰,有什麼代表作?

    ........

    前言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不存在唐代的第一個詩人這種說法,唐朝早期的人都是隋朝的 臣民,很多詩人在隋朝就寫詩。例如王績,在隋朝就做過政府官員,後來在唐朝也作官,這些跨時代的詩人不僅僅他一個。下面介紹幾位。

    一、虞世南的詠蟬

    第一個人物是書法大家虞世南(558年-638年),他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三個時期。我們熟悉虞世南除了他的書法,還有一首詠蟬詩“: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老街自己也有一首步虞世南原韻詠蟬,用的是反諷之意。不敢和古人比,作為練筆而已。

    鳳凰久不至,蟬唱滿高桐。  但知飽秋露,不解送春風。二、斗酒學士王績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大約生於590年,比上一篇所說的虞世南(公元558~638年)晚了幾乎半個世紀。但是在644王績就去世了,只比虞世南多活了6年,虞世南竟然活了80歲。

    據說王績一次能飲五斗,因此還自作《五斗先生傳》 ,並撰寫 《酒經》 、《酒譜》。其自比的阮籍、嵇康、劉伶、陶淵明等幾乎都是仕途不順的愛酒人物, 下面是王績的五首絕句組詩《過酒家》:

    下面是王績的五首絕句組詩《過酒家之一》: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老街用王績原韻寫的這首詩就淺薄得多,少了士子心懷天下之深意:

    莫學劉伶醉,莫學屈子醒, 醒醉不關酒,自是真性靈。三、王梵志的白話詩

    王梵志是隋末唐初的人,生卒年不甚詳細,經過胡適等人推算他大約生活在590年到660年左右。他比初唐四傑要早生40餘年,和剛才介紹的王績(約590~644)是同時代人,不過一個是官宦世家,一個是中下層的普通人。

    王梵志的詩多被轉錄於古人的詩話中。他的白話詩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這些詩並非簡單的打油詩。其淺顯通俗之中富有禪機和生活哲理,具有"教戒諸學道者"或"開悟愚士昧學之流"的作用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老街步韻的一首:

    大道往來客,湮沒風塵裡。幾人能告我,名利甚滋味?四、李世民

    歷史上詩人皇帝不少 ,大概皇帝多是讀書之人, 讀書人無不作詩,皇帝自然不免。皇帝有好皇帝壞皇帝,詩人皇帝自然也有好的詩人和差的詩人,唐太宗應該算是不錯的詩人。

    《賜房玄齡》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這首五言絕句是一首折腰體,第三句與第二句失黏,但是句式都是律體的句式,這種非古非律的現象在初盛唐時非常多,

    老街步韻《賜房玄齡》 作五絕一首,贊其文韜武略:

    逐鹿嫻弓馬,經綸識異才。功成文武業,風氣一時開。五、上官儀

    大業十四年(618年)發生了江都之變,隋煬帝被叛臣縊殺,許多隋朝的宗室、外戚、大臣,不分老幼也被亂兵所殺。 在這場兵變中, 虞世南也失去了哥哥虞世南。天街踏碎的公卿骨裡,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官員叫做上官弘,他和自己的次子同時被殺。他的另一個10歲的兒子幸運地藏匿起來,後來做了一個誦經的和尚,這就是後來大唐的詩人宰相上官儀。

    《新唐書上官儀傳 》評價:儀工詩,其詞綺錯婉媚。及貴顯,人多效之,謂為“上官體”。

    上官儀最著名的詩是這首絕句《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

    這首用的標準律句,不過失黏,老街寫觀塘絕句時次韻做了一首絕句,詩雖不好,也算勉強完成作業:

    洛水自東流,蟬鳴柳岸洲。 朔風催節序,搖落可憐秋。結語

    唐初的這些詩人, 處於格律詩逐漸成熟階段。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標準的律詩,後來的王績其五律就非常工整,不過當時折腰失黏的詩還是比比皆是。

    “上官體”詩人中有一個叫做元兢的人,據說他第一次把黏連做了定義。他的書《詩髓腦》因為傳到日本儲存至今。這本書不但提出了對仗、聲律(平仄、押韻),還規範了換頭(黏連)。

    在上官儀家族被抄斬以後,元兢一個小官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力。格律詩的黏連在後來的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時代被廣大詩人接受,並且被應用到了科舉考試的律詩規則中。格律詩的規則定型以後,一直傳到了今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算“防守三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