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允許當事後諸葛亮。
4
回覆列表
  • 1 # 公爵王

    用兵需要謹慎行事,趙括就是在沒有弄清敵情的情況下就貿然出兵,此兵家之大忌。應該先弄清敵情,然後試探性的進攻。不能把所有的軍隊都派出去迎敵,這樣等於自斷後路。說趙括紙上談兵,確實沒有冤枉他。用兵之道乃是理論聯合實際,趙括空有理論知識,但是實踐力度不夠。有點拿戰爭當兒戲的感覺,要知道戰場不是沙盤模擬。而是真刀真槍的實戰,綜合上面各種趙括的缺點,反著來就行了。不敢說必勝,但是肯定不會敗得那麼慘!

  • 2 # 葉飄刀

    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如果僅僅只是成為趙國主帥,恐怕沒有人敢保證自己能做得比當時的廉頗更好,所以誰是趙國主帥基本都沒有可能改變這個局面。因為:

    長平之戰,不在長平

    長平之戰,戰場雖然在長平,然而雙方交鋒卻遠遠不在長平。縱觀長平之戰全過程,其實你會發現,基本上分為三個部分。

    一、初戰:初戰廉頗與秦國交戰,趙國不利,廉頗改為防守局勢,穩住局面。

    二、相持:秦趙兩軍長平相持,互相都佔不到任何便宜,在這之中,出現了兩國換將,秦國秘密將主帥換為白起,趙國將主帥換為趙括。

    三、決戰:趙軍與秦軍展開最後決戰,最終大敗,被白起坑殺40萬人。

    其實從這個過程就可以看出,除了最後的秦趙決戰,在前期和中期,長平之戰的烈度並不太強烈,大多數時間處於相持與拉鋸階段。

    然而這並不代表,長平之戰就如同表面這樣的風平浪靜。在戰場之外兩國早已隔空交手,不論是秦趙的換將,還是彼此的反間計。秦國用反間計,換上趙括,而趙國在最後失敗後,用反間計離間秦王和白起。

    可見長平之戰的決勝已經遠遠不只是長平戰場的決勝,而如果僅僅只是長平之戰的主帥,那麼會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廉頗作為主帥做得並無問題,但最終他也難逃被換掉的命運,為何他不能主宰戰場以外的東西。

    所以長平之戰如果要想獲得轉敗為勝的機會,僅僅成為主帥,又有幾個人敢說自己對於軍事能力,對於當時趙國軍隊的實際戰鬥力,對於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能比廉頗更瞭解,廉頗只能做到的地步,誰能保證就能比廉頗做得更好。長平之戰場內因素,廉頗基本已經做得足夠了,

    那麼要想決勝,必須依靠場外因素,那麼必須成為趙王才有可能。

    那麼如果作為趙王,如何才能贏的長平之戰:

    重視程度:

    不是說戰國時期,趙國對於長平之戰就不夠重視,而是趙國對於長平之戰的認識不及秦國。

    秦國比趙國更早的認識到了,長平之戰並非僅僅只是秦趙兩國爭奪長平的一場戰役,而是關乎兩國國運的一場大決戰。為此秦國盡發國內15歲以上的男子參戰,這還不算,秦國將主帥,秘密換成了白起。白起為秦國名將,一生征戰無數,立下赫赫戰功,這樣的一個名將,對於敵方軍隊是有很強的震懾力的,聞之膽寒恐怕是做得到的。

    而且白起又並非見不得人,秦國為何秘密換上白起,如果直接派上去,不論是對本方計程車氣提升,還是對於趙軍計程車氣打擊,看來都是有利於秦國一方。秘密啟用白起的唯一用處就是讓趙國錯誤的估計秦國對於此戰的重視程度,從而作出錯誤的決斷。

    因為如果換上白起,趙軍認為沒有太大獲勝機會,從而選擇放棄長平的話,秦國就達不到戰略目的了。可以說秦國從秘密換上白起的那一刻,他的戰略目標就已經不是吃掉長平那麼簡單,而是整個吃掉趙國的主力部隊。秦國已經把此戰定性為秦趙主力之間的大決戰,並且傾國之力在進行支撐。

    然而顯然趙國對於此戰的認識嚴重不夠與不足,趙軍的目標一直僅僅是守住長平。哪怕後來換上趙括採取主動出擊的打法,其實目標也不過是以攻為守,擊潰秦國,守住長平,趙國從頭到尾,都沒有意識到此戰是關乎趙國國運的傾國之戰,此戰對於雙方的影響早已超越了長平這個地方,這一點趙國方面缺乏充分的認識。

    如果是趙王,那麼第一點要確認的就是此戰是趙國生死存亡之戰,必須以最高規格進行重視。

    更改戰略目標:

    看長平之戰的過程就可以發現,秦國在認識到這是雙方的大決戰之後,其戰略目標就是消滅趙軍的主力。

    然而趙國的戰略目標,從頭到尾就是保住長平,不論是戰是守,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策略的。也就是說秦國的戰略是圍繞著趙國軍隊展開的,趙國的戰略是圍繞著長平展開的。

    那麼趙國要想獲勝,必須修改戰略目標。

    趙國的戰略目標應該修改為:

    1.最終底線,保證自己主力的完整;

    2.尋找機會給予秦軍與打擊;

    3.守住長平;

    4.向秦國腹地推進;

    這四個目標從上到下,重要性逐步減輕,守住長平只能排在第三位,也就是說,在這一戰中,趙國要做的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秦國未能達到其作戰目的,殲滅趙國的主力,就算是趙國獲勝了。

    連橫合縱,協力抗秦:

    在原本的長平之戰中,趙國的目的僅僅是守住長平,那麼並沒有把此事提高到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地步,這就導致了趙國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做得並不夠。

    比如後來的邯鄲保衛戰,趙國說動諸國聯手,才得以保全國家。但長平之戰這樣的場面沒有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讓別人出手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趙國本來想獲得一個長平,再為此付出其他的代價得不償失,這和後來的亡國之戰不同。

    要知道的是,長平之戰,秦國雖然獲勝,那也是傾全國之力的慘勝,如果再有幾國出兵,甚至都不用參戰,只是有大軍調動的架勢,秦國估計就會退兵了。

    所以如果是趙王,將會在長平之戰一開始就展開對各國的遊說,讓秦國看到趙國不是一個人在抗秦,增加秦國的壓力。

    其實長平之戰的決勝在長平之外,趙國只有明確了自己到底想幹什麼,才能真正的有獲勝的可能。

  • 3 # 孟浩然123456

    趙國在長平之戰初期,國君犯下一糸列錯誤,一邊和秦國講和,一邊去搞和縱(秦對列國說,你們看看,秦趙在議和,你們出什兵,助什麼仗),接受上黨,犯ζ列國大忌(齊吞宋),他國不願幫助趙,無援兵和糧草。初期,頗該用強大的騎兵衝擊遠道而來,尚未形成堅陣的秦軍,秦軍為虎狼之師,趙軍也為天下勁旅。長平之戰中期,趙國內人民都缺吃少穿。秦國擁有廣大關中之地和川地,土地肥沃,大量糧草經蜀道運往前線。秦農業發達,趙國工商發達,農業不行。廉頗守了三年,剛開始喪師失地,守本來沒錯,但有個前提,後援糧草要持續,可趙國那幾年自然災害頻發,百姓吃樹皮,慘不忍視,再守下去只會餓死,出戰即使敗,也可給對方以重創。趙王考慮的是國,頗想的是戰爭。趙王使趙括出戰,(括之前和他爹守邊疆,立有軍功,是他爹的參謀),想一戰而定,火燒眉毛,再守下去,他國無援,趙國漸缺糧,弄不好國內出變亂,外敵入又侵,趙國可真死無葬身之地。括出戰45萬人戰死一半左右,被俘20萬人,殺馬,甚至吃傷兵,經46天,軍隊沒譁變,括改騎兵為步兵。秦軍比趙軍多一些,秦王又徵14歲少年援長平,秦人60多萬被搞成傷亡過半(史記書,秦傷亡過半,國虛)秦軍靠軍功升賞,呈戰鬥力,趙人骨頭裡血性,有慷慨悲壯燕趙之風,(緊接下來邯鄲之戰就會看到,舉國皆兵,列國援助)長平之戰,趙輸在政治、外交,地形的運用等多個方面

  • 4 # 剷車6647

    如果是我,我會留十萬兵守長平,三十五萬秘密迂迴直接攻大秦國另外一個地方,讓秦兵回救,再來個埋伏,殺他個雞飛狗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道常有分泌物流出,有異味,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