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劉磚家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山西人,唐朝名將。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舊唐書》記載了他“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鐵勒部族進犯我邊疆地區。作為鐵勒道行軍副總管的薛仁貴奉命討伐鐵勒部族。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鐵勒九個部落聯盟得知唐軍將至,便聚兵10餘萬人,憑藉天山作戰,這裡的天山是指蒙古杭愛山。敵軍憑藉天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薛仁貴率兵出戰,由於平時精通箭法,於是他連發三箭,敵人3員將領紛紛落馬而亡,群龍無首,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追殺,敵軍投降。

    因為鐵勒騷擾唐邊境達數十年之久,薛仁貴命令將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後患。之後繼續北進,將鐵勒九部的首領偽葉護三兄弟生擒,從此回紇九姓突厥衰落。長達十年之久的特勒部族侵擾問題得以解決,當時世間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所以,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便由此傳開。

  • 2 # 安靜的三好學生oo

    “三箭定天山”出自《新唐書.薛仁貴傳》:“詔副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時九姓眾十餘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於是虜氣懾,皆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後以“三箭定天山”謂大將武藝高強,聲威服人。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天山腳下。朔風獵獵,大唐鐵騎,不動如山。對面,鐵勒九姓的十萬大軍,旌旗如雲,刀槍如林,人喊馬嘶,一望無垠。眼看就是一場血雨腥風的惡戰。

    此天山並非今天的新疆天山,而是今蒙古的杭愛山。在唐代,它又被稱為烏德犍山、鬱督軍山等,是漠北草原民族心目中的神聖所在。

    這裡曾經是整個草原的中心,無比強大的東突厥汗國的牙帳就在這裡。雖然東突厥在貞觀四年(630年)被唐滅亡,但在天山仍然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此後很長一段時期,繼突厥而起的鐵勒各部總是在天山建立牙帳,以領袖草原各族。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661),鐵勒進犯唐邊,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發前唐高宗宴請將士,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又不好意思,當即命人取更加堅固的鎧甲賞賜薛仁貴。

    龍朔二年(662) ,回紇鐵勒九姓突厥(九個部落聯盟)得知唐軍將至,便聚兵10餘萬人,憑藉天山(今蒙古杭愛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當年三月初一,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人3員將領綴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

    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大軍投降.因為鐵勒騷擾唐邊境達數十年之久,薛仁貴命令將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後患,蒙古杭愛山現在還有坑殺遺蹟。但是作為一名大將軍應該沒有權利坑殺這麼多的人,這是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相背離的,所以這應該是朝廷的指令。

    之後繼續北進,將鐵勒九部的首領偽葉護三兄弟生擒(第二次生擒政權君主了),從此回紇九姓突厥衰落。當時世間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想想這仗打的多漂亮啊,戰爭本來是艱苦,殘忍的事情,士兵能唱著歌回家,表達了軍民將士們的喜悅之情。

    這次戰役,仁貴雖然立了大功,但主將鄭仁泰犯了錯誤,導致了這次戰爭不完美,鐵勒的思結、多覽葛等部落本來要投降。鄭仁泰不結納,反而出兵捕獲了對方的家屬,賞賜給部下,這些部落只好逃亡。鄭仁泰派兵追趕,不但沒有找到敵軍,還因為缺乏糧草,損失了許多兵員,薛仁貴自己也娶了一個妾。一回到朝廷,部隊的許多將領都遭到朝臣的彈劾,唐高宗以功抵過,未加追究。

    天山之戰本來可以一舉消滅鐵勒,開拓唐朝北方邊疆,從而遏制東突厥勢力的發展,但由於主將鄭仁泰的嚴重政治性錯誤使得此戰前功盡棄。但薛仁貴三箭定天山使得對唐邊境威脅達數十年的鐵勒族在不到一個月就馬上衰敗,可以說是古代將軍唯一一位。

  • 3 # 暱稱就是暱稱吧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名禮,字仁貴。他出身貧寒,不過仍然堅持習文練武。三十歲之前,他一直在鄉間務農,沒有得到發揮才能的機會。

    憑藉薛仁貴在高句麗和天山的戰績,薛仁貴的名將事蹟開始在民間流傳,漸漸成為通俗小說中的傳奇故事,而薛仁貴本人,則被當作保衛邊疆、為國殺敵的英雄,成為人民心目中的楷模形象。

    其中,更是有“三箭定天山”的精彩故事,至於如何三箭定天山,往下看:

    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坊間傳說必定會有後來民間演義的成分,我們就從正史史書中去尋找答案。

    關於唐朝歷史的記載,以新、舊兩《新唐書》為權威。

    “三箭定天山”事件,《新唐書.薛仁貴傳》是這樣記的:“時九姓眾十餘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於是虜氣懾,皆降,仁貴慮為後患,悉坑之。轉討磧北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以歸。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九姓遂衰。”

    《舊唐書》卷八十三《薛仁貴列傳》也記得:“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在公元662年龍朔2年2月,回紇鐵勒九姓突厥(九部落)得知唐軍將至,便聚兵10餘萬人,憑藉天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

    公元662年三月初一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10餘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連發3箭,敵人3員將領綴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13萬大軍不戰,全部下跪投降。因為鐵勒騷擾唐邊境達數十年之久,薛仁貴為消除後患,一了百了,將13萬投降兵就地活埋,蒙古航愛山現在還有坑殺遺蹟.後來繼續北進,將鐵勒首領葉護3兄弟生擒(第二次生擒政權君主了),從此回紇九姓突厥衰落。當時世間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以上便是“三箭定天山”的故事,為什麼是三箭,自古以來華人對於“三”這個數字情有獨鍾,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發生,孩子不聽話,媽媽對孩子喊:“1、 2、3 ”,老公不聽話,老婆對老公喊:“1、2、3”,甚至我們很對遊戲的開始喊:“1、2、3、”,還有“事不過三”、“再一再二不再三”,“三生有幸”等等,三表示了一種程度,我們能接受的程度。薛仁貴當時身有赫赫戰功,可謂不敗將軍,面對數十名大將的挑戰,而且九姓突厥各個能騎善射,薛仁貴就用了敵人最擅長的技能擊殺敵軍大將,三箭足以震懾敵軍。

    故事發生在662年對戰回紇部落武裝的戰爭中,當時回紇生活在內蒙遼東一代,所以當時的天山就是內蒙的杭愛山,也就是今天的遼寧丹東鳳凰山。至於他為什麼叫天山,那是古人對他的稱呼,就是一個名字吧,就像新疆天山一樣,就叫天山。當然我們也可以給他賦予更多的文化色彩和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殖池塘裡水透明度低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