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話

    缺少真才的勇夫

    在古代作戰,一般是二個條件就可以決定這個戰爭了,一是人多,二是將強。這二個條件決定因素非常大,人多戰勝很常見,所以也鮮有去宣傳人多戰勝的戰役,二是就是將要強,古人打戰,混戰靠人,單打靠將,兩軍對戰,只要將厲害士兵的作用就是起鬨而已。李廣被稱為李飛人,打架不要命,這非常怕人,並且善於射箭,這種在冷兵器時代一種讓人害怕的遠端殺害兵器。但是李廣無謀,被對匈奴還有抓住過。

    缺少作為大將領袖的心胸

    同時剛好有一個真正的領袖,那就是衛青,李廣生性不服,和衛青多有不合,並且都是一些錯誤的衝動,同時對於一些生活細則沒有容人之量,比如被貶之後的一些遭遇會在再次得勢之後去對當事人發難,這就是不能成大才的原因,同時太注意自己的功勞,也會讓其它一些官方反感,因為人家都是做事的,雖然你的玩命的,但是功勞並不是玩命功勞就大呀,人家文官的功勞有時更強大呀。與同事不合。

    這兩點決定,李廣難以得到比較精明的領導的認可,不能成大材,所以也難封候。這就很正常了。

  • 2 # 輝煌76413170

    …李廣難封,李廣在內戰平七王之亂時,功勞可圈可點…但是他犯了忌諱…身為朝廷的戰將接受藩王的封賞,既然接受了梁王的封,朝廷自然而然的就沒有對他軍功再表彰…第一次封侯的機會就丟失了………再者去上古,右北平防守匈奴…僅僅只是防守…並沒有出擊…自然沒有侯封給他…

    終於他又等來了雄才大略的世宗孝武皇帝,決定北伐匈奴,然而他一次機會都沒抓住…逢戰敗…尋敵迷路…總之一句話運氣太差…他的手下都因功封侯了…就連他兒子…孫子都封侯了…他所積的軍功…都沒有到封侯的標準……

    ………就連他家的死黨司馬遷…實在找不到可以給他吹牛逼的理由…只好給他編了幾段接近於神話的故事…射虎入石,和被俘勇逃…

  • 3 # 靜夜史

    戎馬倥傯一生,無奈自刎謝幕。

    飛將軍李廣,從軍40載,大小70餘戰,卻不得封侯,橫刀自刎後更是為史學家所嘆惋。

    那麼這位令敵人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為何如此悲劇?坐擁赫赫軍功的他,封個侯就那麼難嗎?

    關於李廣的悲情遭遇,“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能力不足

    李廣的武功很強。最典型例子就是前129年,漢武帝遣李廣等四人率軍出擊匈奴。李廣兵敗被俘,匈奴騎兵將李廣放在兩匹馬之間的網兜拖行。李廣先是裝死,然後看準機會縱身跳上旁邊匈奴士兵的馬,奪弓而去,並向南飛馳數十里找到殘部。匈奴騎兵來追,李廣以弓射殺,最終得以逃脫。

    壯哉!可是他是一個帶兵打仗的指揮官,武力值有時候真的不是第一位的因素,作為將軍,指揮更重要,而李將軍的指揮水平真是讓人不敢恭維。

    指揮是一門藝術,將軍常有,而戰神不常有。而在軍事指揮上,部隊的協同能力至關重要。為了協調部隊作戰,漢朝規定行軍打仗要有專門的幕府文書,相當於戰地筆記,包括士兵的個人特質,如姓名相貌,患病情況,傷亡情況等,可謂不厭其煩。雖然費事,但保證了將領能及時詳細地瞭解軍中情況,打起仗來也得心應手。而李廣文盲出身,感覺文書太過束縛,竟棄之不用,而軍中條令也是能簡則簡,這直接導致李廣不能根據軍中情況制定靠譜的戰略。這樣的條件下打勝仗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李廣的老同僚程不識評價道:“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李廣武功很高,讓他膨脹得過度自信。每逢交戰,李廣喜歡把匈奴騎兵放近了打。如果自身兵力佔優,或者士兵素質靠得住,取勝是沒問題的。但要命的是,匈奴靠近時,由於平時治軍不嚴,李廣能臨危不亂,士兵就難以指望了。加上匈奴以騎兵見長,來去如風破壞巨大,在李廣的職業生涯裡,白刃戰是常事。經常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消耗戰下的勝利,焉能服眾?且因接敵距離過近,李廣經常被包圍甚至被俘虜,這樣的作戰藝術,皇帝怎能放心?

    兩國交兵,主要還是拼戰略戰術。漢武帝制定好了戰略,而李廣卻不是一個好的執行者。沒有大局意識,不能充分領會領導的意圖,也就不能怪領導“有眼無珠”了。

    《史記》中記載的漢朝封侯標準如下:

    1)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

    2)斬敵千級以上;

    3)在戰鬥中立有大功;

    4)父親在戰鬥中立大功並壯烈犧牲,兒子可封侯。

    李廣沒有這樣一個英雄父親。而自己又不給力,所以綜合看來,當時的條件下,李廣離封侯條件還是差那麼一點點。

    2、情商不足

    當硬體難以達標時,來一點“投機取巧”應該還是可以“瞞天過海”的,但這需要一個高情商,而李將軍就差得遠了。

    木訥少言。姑且算做實在吧,比如東漢開國名將“大樹將軍”馮異,這位將軍從不主動表現自己,只是默默幹活。但他遇到了好領導,劉秀就是需要這種少說話多辦事的好下屬。而李廣所在的漢武帝時代,可謂異彩紛呈。《史記》說:“廣訥口少言”。在那個沉默未必是金的時代,你不說話,皇帝是沒有功夫發現李廣這顆明珠的。在那個還沒有科舉的時代,世卿世祿是將領和官僚上位的前提,最好宮中有自己人。比如衛青雖然是騎奴,但他有個好姐姐。靠著這關係,衛青一步步成為大將軍,所以說“朝中有人好辦事”,而李廣沒有這樣的後臺,這就很被動了。有功沒人捧,有罪沒人求情,這是李廣仕途不順的因素之一。

    心胸狹隘。從李廣殺霸陵尉這件事將李廣睚眥必報的性格彰顯得淋漓盡致。都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是李廣逞一時之快,讓他的名聲大打折扣。你不容人,安得人容你?

    目中無人。這非常危險,在那個將星如雲的時代。李廣的軍事能力並不十分突出,正需要謙虛低調。但李廣從軍40餘載,大小戰役70餘次,你要讓他不倚老賣老,實在強人所難,這也就造就了李廣的悲劇。每次皇帝統籌出擊匈奴部署,作為偏師的李廣,總不能完全服從命令。李廣的我行我素,讓主將如衛青等,比較為難。這種不默契的配合要想得到同僚上司的認可,很難。

    3、運氣不足

    這個社會,投入和收穫往往不成正比。想成功,運氣很重要,我們說:“運氣也是一種實力”。而李將軍就差得太遠了。

    司馬遷在整理了李廣的事蹟後,得出“飛將數奇”的感慨,間接承認了他“命苦不能怨政府”的悲劇。縱觀李廣的一生,簡直就是倒黴加悲劇的一生。

    因李廣名氣太大,基本每次出擊,匈奴都不敢怠慢,結果就是基本每次都能遭遇匈奴主力。而漢朝見李廣有這麼神奇的運氣,索性出戰時將精銳交給李廣,這下李廣中獎的機率更高了。而衛青、霍去病等,由於李廣對匈奴的有力牽制,得以遠距離穿插,取得一個又一個千里奔襲的大捷,李廣為很多將領的上位當了墊腳石。

    雖然李廣名氣在外,但是他擅長的還是防守。這種戰法在文景時比較適用。而漢武帝的夢想是深入漠北,掃蕩匈奴報大漢百年國仇。進攻是李廣的短板,也就註定了李廣無法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名垂千古。由於漢朝的有力打擊,匈奴遠遁,與漢朝脫離接觸,這讓鎮守邊關的李廣沒有了打仗的機會,還談什麼建功立業,封侯拜相?

    可嘆這位老將搭上了大漢揚眉吐氣的末班車,可惜他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當年漢文帝說:“可惜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而漢武帝反擊匈奴窮兵黷武後,漢朝再次進入休養生息的安定階段,這也是李廣的用武之地。可惜,飛將已老,天不假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達減債2158億元,負債率降到60%,而其他房企負債率均超過80%,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