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拍爛驚奇
-
2 # 三桂歷史
因為,英華人對待不馴服的東亞土著君主就是抓到印度做人質,逼迫他兒子聽話。印度的反叛的土邦大君基本都這待遇。
所以,英華人其實也不怎麼了解東亞,更不瞭解中央集權和流官制度。雙方這戰打得稀裡糊塗
-
3 # 戀紅塵醉紅顏y
當西方列強伸手向清政府要賠款的時候,清政府就會下令加重賦稅,沉重的負擔壓得百姓喘不過氣。可是即便西方列強用槍炮強行轟開清政府的大門,清朝統治者依舊緊閉雙眼碎碎念地催眠自己,讓自己相信這一切都是個噩夢。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沒有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學到一條如何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以至於捱打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當時的廣州作為與西方列強直接接觸的前沿陣地,守城將領的行動對戰爭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可兩廣總督葉名琛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摸不著頭腦,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行為令人匪夷所思,並由此獲得“六不總督”的稱號,即不死、不降、不走,不戰、不和、不守。
葉名琛是道光年間的湖北進士,憑藉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一步步升為兩廣總督,巧合的是虎門硝煙的領導官員林則徐,十年前也恰好做過兩廣總督的職位。葉名琛似乎繼承了林則徐對待洋人的態度,霸道不失氣度,屢屢拒絕接見前來要求修改條約的英國使者。儘管使者是一遍遍地來,葉名琛的態度依舊是“事務繁忙,抽不開身”,或者是直截了當地拒絕使者的要求。英國方面是氣得直冒火星,但由於當時英軍的主力都集中在中東地區,無暇顧及東方的特殊利益,因此只能先將修改條約的事情擱置不理。
葉名琛的強硬作風不僅讓朝廷大喜過望,還引來廣東民眾的一片叫好聲,認為葉名琛是民族英雄,揚眉吐氣的國之棟樑。突如其來的榮譽和認可,讓一向喜歡自吹自擂的葉名琛變得愈發自負驕縱起來,他將英軍無暇顧及的妥協看作自己強硬外交的成功。為顯示天朝上國的威嚴,葉名琛每次遇到交涉問題時,都會展示文言文的魅力,能用語氣詞就用語氣詞,“可”、“準”、“否”成了葉名琛掛在嘴邊的常用語。
英國外交官實在受不了葉名琛的接待態度,小口飲著茶,一個一個字地向外蹦,似乎連翻譯都不用帶。最為哭笑不得的是,這位總督絲毫不把英國外交官放在眼裡,每次交談一定要仰著臉,表達著高人一等的感覺。英國使者對葉名琛的接待方式愈發不滿,他們開始尋找機會,想要再和清朝來一場戰爭。
可當巴夏禮進入廣州後,發現廣州的華人數量實在是太多,區區幾百名士兵想要管理這裡,有種羊入虎口的危險。更何況這次出兵是巴夏禮的私人命令,是對腐朽老儒葉名琛的警告和威脅,並沒有得到英國議會的許可。種種情況下,巴夏禮退出廣州城,上演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戲劇性場面。沒有想到的是,厚臉皮的葉名琛立即向朝廷告捷,矇在鼓裡的滿清重臣欣喜若狂,覺得葉名琛比林則徐強得多,不僅沒有招致戰爭,反倒有宣揚國威的作用。朝廷的嘉獎諭旨,讓葉名琛越發自大狂傲,他死活不肯接見要求面談的巴夏禮,一副“老子天下最大”的架勢。怒氣衝衝的巴夏禮用武力威脅葉名琛,洋洋得意的葉名琛反倒下令火燒廣州的各國商館和洋行。
葉名琛的任性妄為終究激化清政府的外交矛盾,1857年9月,英法聯軍的戰艦抵達廣東的海面上,妄圖逼迫葉名琛和談。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兩廣總督葉名琛下令關起城門,搞了一出請神鬧劇,希望可以請來所謂的天兵天將,助他一臂之力。兩個月後,英法聯軍發出最後通牒,要葉名琛兩日內必須開城投降,不然就強行攻城。英法聯軍的威脅讓葉名琛心急如焚,他立即趕往廣州的仙廟,抽到上上籤,大吉大利的卦象。可望著城外虎視眈眈的英法聯軍,葉名琛就算再迷信,也難以相信真的會有天兵來幫忙。這場戰爭的結局顯而易見,葉名琛沒有等到他的天兵天將,而是等來了金髮碧眼的洋兵,毫不費力地將他活捉。葉名琛的兵敗被俘遭到各界人士的批判諷刺,還給他起了一個“六不總督”的稱號,說他是千古第一大愚人。可憐的葉名琛,不僅受到洋人的嘲笑侮辱,還被廣州百姓作打油詩諷刺謾罵。
1859年1月5日,葉名琛被英軍強行押到停泊在香港的軍艦上,堂堂一品大員,兩廣地區的最高指揮官,居然被當作俘虜押到軍艦上,前途未知的恐懼和迷茫。葉名琛在英國軍艦上呆了一個多月,隨後抵達印度的加爾各答,這時的葉名琛內心是複雜忐忑的。可他沒有像普通俘虜一樣跪地求饒,而是一臉嚴肅地走上甲板,身上穿著的是清朝官服。葉名琛就此開始了囚禁生涯,漂泊在海上的歲月裡,他自封為“海上蘇武”,頗有一番為國獻身的雄心壯志。身為過去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尤其關注時事新聞,他多次要求別人翻譯報紙給他聽,以此瞭解當前清朝的局勢變化。
同年4月9日,備受關注的葉名琛離奇去世,臨終時沒有留下一件遺物,連遺書都沒有留下。據給葉名琛檢查身體的醫生所說,葉的身體狀況良好,沒有任何重病的跡象。葉名琛身邊的僕人給出了合理的解釋,稱葉總督是絕食而死,早在一個月前國內帶來的食物就已吃完,葉總督死活不肯再去購買。即使英國翻譯官屢次送來食物,葉名琛都拒絕食用,因此主流看法是絕食而死。
相對於葉名琛在戰場上的無所作為,在氣節和風度上,葉名琛都是值得肯定的。當英華人用隆重的儀式將葉名琛的屍體歸還朝廷時,有關葉名琛的流言依舊沒有停止,人們對他沒有守住廣州的事情耿耿於懷。為不辱朝廷顏面,葉名琛要保持讀書人的氣節,這樣一看他的行為還是值得理解的。不幸的是,葉名琛是一個有抱負的舊式士大夫,至死也沒有學會變通,而是一心一意地想要效仿蘇武,認為為持節是死得其所。
對於清政府而言,葉名琛的死也只不過是在面對完成了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法國等列強時,大清帝國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落後的明證罷了,而也就在身居高位的葉名琛死後,一批有著家國抱負的大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相繼投入了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圖強變革之中。
回覆列表
葉名琛的個人悲劇,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從英國方面來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階段,英國在廣州並沒有佔到便宜。因為葉名琛運用間諜戰、貿易戰和襲擾戰依靠士紳訓練的鄉勇積極抗擊,讓英華人焦頭爛額,英華人被迫增兵,使得葉名琛的抵抗力量此後開始落於下風。
其次,葉名琛儘管開局不錯,但時間一長,各種風言風語讓他開始陷入不利的地位。他將勝利的訊息上報朝廷後,非但沒得到皇帝的嘉獎,朝廷反而申斥他不應輕啟戰端,要他與英華人談判。這就使葉名琛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間隙,使英國有機會增援在中國的英軍。
第三,當時實施的貿易禁運,打擊了英華人的同時,也給中國貿易商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大量從事對外貿易的廣東士紳失去了收入來源。而他們則負擔著訓練和僱用鄉勇的開支,此時無論是士紳和鄉勇都因此難以為繼。葉名琛陷入了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窘境。英華人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刻進攻。
第四,葉名琛的被俘是漢奸的出賣。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見勢不妙,便同敵人勾結,英軍輕易佔領廣州。葉名琛不離督府,最終被俘。
第五,從葉名琛個人來說,性格上也有著儒家文人的特點。人稱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就體現了儒家中庸的特質。而被抓到英國軍艦上之後,他還作詩言志,表明自己是蘇武、文天祥,把自己的被俘當成是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殺,是要留下一條命,向英國君主闡明大中華的和平意願,並藉機去反問英國君主。
但是,當自己在加爾各答被當成猴子一樣展覽,沒有機會覲見英國君主之後,決定絕食,最終自言“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