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舞蹈
-
2 # 微言解讀
經常的就要管管了,看看他拿錢做什麼了?為什麼要偷偷拿?是家長平時管錢緊,還是孩子自己,花錢慾望太強,用到什麼地方,告訴他拿自己家的錢沒經允許不行,別人的更不行,要抓住現形,或者拍下來,一次制服,當然不能當著太多人批評,當眾不教子,希望孩子越來越好
-
3 # 動漫多多
小孩子經常偷拿家裡的錢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原因,為什麼要拿錢?作為家長是不是沒有給夠他們零用錢,
小孩子嗎需要引導,講清楚事情的嚴重性。如果沒錢可以跟家長說,但不能偷拿這是原則性問題,
從小要養成習慣。經常會有些小孩子哭著要一件東西,有時家長可能因為考慮不周覺得沒必要在買就不給孩子買,
可是小孩子想要的話就可能會使用一些手段了,所以,需要家長儘可能引導孩子講清楚道理,如果孩子還想要,
可以給孩子設定個小任務,如果完成了可以作為一個獎勵獎勵給他。這樣還能讓小孩子體會到透過自己的努力
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也會對它非常珍惜的。多關懷孩子多溝通。
問: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總是偷拿家裡的錢花,他父母給他好好講過道理,也打過他,軟硬兼施的方法都沒起一點作用,他每次都保證再不拿錢,可還總拿,怎麼辦呢? 專家答:對於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弄清楚他為什麼要拿錢、拿錢去幹什麼?而對這樣的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應該是宜疏導而不宜打罵的,一般的人小時候都有偷拿家裡錢的行為,但大多數都是偶爾的行為,但對於你親戚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已經形成了花錢大手大腳和偷錢成惡性迴圈,形成壞習慣後,就需要家長耐心地說教,採取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請你建議你的親戚,要尊重孩子正確引導,不要輕易在孩子面前用“偷”這個字,這樣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首先,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絡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鑽了空子。所以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要想改變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當著外人的面來處理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經偷錢的事情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只有這樣,才利於孩子改掉自己的毛病。 家庭教育五原則 孩子至少70%的時間是在家庭生活中度過的,因此家庭教育成功與否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一致性原則”因為每個家庭對孩子都是“多對一”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首先要堅持“一致性原則”,使孩子明確體會到家長的教育意圖和核心,否則容易導致孩子的雙重人格。現在很多家長會有一種體會,即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乖巧聽話、懂事明理,老師也經常表揚。可一回到家裡,就專橫跋扈、自私自利,造成這表裡不如一的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家庭都存在有“安全帶”現象,即孩子表現不好,父母批評指正時,爺爺奶奶可能出面袒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利用這種“安全帶”。所以,家庭成員在管教孩子上一定要堅持“一致性原則”。 “忽視原則”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恰當的使用“忽視原則”,比如,孩子摔倒了,到底扶不扶?有很多家長可能說不扶,要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其實這種回答也是錯誤的,孩子摔倒了,家長應該視而不見,用不著鼓勵,因為摔倒了自己站起來是應該的。在這方面,中國的家長可能要更多的借鑑日本、南韓的育兒之道。這點對孩子日後的自立自強很有幫助。 “堅持性原則”“堅持性原則”也是家長要謹記的,妥協只能是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開始。如果孩子要買一件玩具,家長不答應的話他就會哭,從小哭到大哭,到撒潑,家長一開始也許會堅持,但當孩子哭得死去活來時,家長也許就會妥協,這種妥協勢必會導致孩子以後養成這種習慣,而這也正是現今“小公主”、“小皇帝”慣用的伎倆。 “適時延遲原則”“適時延遲原則”是一種很好的做法。不要讓孩子認為只要他一提出要求就很容易得到滿足,對於家長來說,要讓孩子養成勤儉的習慣。一些確實有益有用的物品,可以與他達成協議,比如說,從自己的零花錢中節省出來購買或勤工儉學攢足錢後再買,這樣孩子會懂得勞動的價值、生活的艱辛,當願望實現時也更會有滿足感。 “鼓勵性原則”這是很多家長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要注意鼓勵不能氾濫。盲目性鼓勵只會讓孩子驕傲自大,不知深淺。“鼓勵性原則”用得得當,對孩子的自信心、榮譽感、歸屬感的培養都有好處。在家庭教育諮詢中,有的家長往往等到最後向專家諮詢孩子偷拿家裡錢的問題。這些家長很著急,又不好意思,覺得不光彩,因為這個問題不像談孩子其他缺點錯誤,可以理直氣壯一些。其實,家長出於道德判斷,把這個問題看得過於嚴重了。只要我們認識清楚,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糾正這個毛病並不難。 我們先建議家長,對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原因有三:其一,年齡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裡錢去花當成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只覺得沒經過爸爸媽媽同意不好,但花錢的需要佔了上風,就去拿著花;其二,有的孩子認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媽媽可以自主花錢,我要錢,家長不給我或給的太少,拿家裡錢花是應該的;其三,孩子本來是家裡的一個平等成員,因其小,不經過家長同意拿錢花固然是不對的,但畢竟花的是家裡的錢。所以,家長不宜用“偷”字來表達孩子的行為,應該用“拿”,這樣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孩子拿家裡錢花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比如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喜歡吃的東西,玩遊戲機或參與其他娛樂活動等。他們要滿足這些需要,以正當方式跟家長要錢往往通不過,於是採取私自去拿的辦法。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絡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第二,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孩子需要零花錢,有的家長根本不給是不妥當的。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第三,在家裡專門準備一個抽屜或匣子,放上十幾元或幾十元錢,急需時取用。錢最好是一元一張的,還可有些零錢,裡邊放一個本做記錄用。明確告訴孩子,這裡的錢在急需時可以拿去花,不過拿多少,找回多少,買什麼東西要記下來,還要寫明時間。這樣,把主動權交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