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玲瓏心理諮詢

    其實不是每個人青春期都會叛逆的。

    所以會叛逆,首先是因為外界對孩子有一個控制在,如果沒有這個控制力,孩子就不會有反作用力,也就談不上控制了。事實上,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忙於學業,一忽兒這個期就過去了,他們並沒有什麼叛逆行為。

    外界主要指的就是父母,因為孩子在青春期以前,人格主要形成受家庭、父母這個環境因素影響。如果父母在此之前,沒有讓孩子得到一個健康的心理發育,那麼青春期就是“算賬”的一個階段,此前所有養育中的心理缺失,都會在青春期大爆發,孩子會透過各種行為來要求對此前心理缺失的補償。而如果父母又是控制很強的,對孩子的行為完全不能接受,會更加加強控制,就會導致“叛逆”。

    但是如果父母認識到孩子的一些行為是代表之前某些心理缺失,是孩子在要求補足,透過觀察孩子心理缺什麼,就適當去給予什麼,反而青春期是一個很好的親子關係補充階段,孩子會在此期被修補好,順利進入青春期的下一個獨立成人階段。

  • 2 # 老師叨叨玉帶飄

    青春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身體成長的必經過程,也是必要的過程,是孩子從幼稚向成熟轉向的標誌,只是有的孩子叛逆表現的不易覺察,有的孩子表現的比較明顯和強烈。

    一。什麼是青春叛逆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般都會出現三個叛逆期,幼兒時期的叛逆期,小學三年級後的叛逆期和初中後的青春叛逆期,其中青春叛逆期叛逆表現最為明顯,所以這一時期對家長最為震驚。某一天,家長可能會驚訝的發現孩子突然變了,變成一個令他們頭疼、無奈的孩子。

    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哪些方面的表現?

    1。對父母在生活上的過多照顧和干預,產生厭煩情緒,父母無論說什麼,在他們眼裡都成了嘮叨。

    2。不願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建議,和父母唱反調;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愛頂嘴,不管父母說的對不對,總喜歡用歪理頂回去。

    3。情緒不穩定,常常會因為一件小事大動肝火,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會魯莽行事,打架鬥毆。

    4。開始注重自己的打扮,對異性產生好感。

    5。與父母產生距離,寧願把心裡話告訴朋友,也不願告訴父母;寧願自己獨處也不要和父母一起出門。

    三。怎樣應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呢?

    1。接受孩子的變化,理解青春期叛逆對成孩子成長的意義,對孩子的反常,不焦慮,不急躁,不過分擔憂。

    2。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不總是以家長的身份指手畫腳,學會和孩子推心置腹的交流。

    3。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對孩子正確的意見要真誠的接受,對自己的錯誤要勇於對孩子說“對不起”,不要總採用高壓政策或粗暴行為,對孩子的一些想法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去切身體驗,讓他們從實踐中領悟。

    4。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偷看日記,不隨意翻看書包,孩子對異性的好感,家長不要粗暴地貼上早戀的標籤。

    青春叛逆期是孩子的一個關鍵期,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給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環境帶來嚴重傷害,所以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這一時期,讓他們順利的成長。

  • 3 # 飛魚勸學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我同意這個觀點:

    青春期的叛逆是必要的成長行為!

    我們先記住一個觀點: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實際上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彰顯。

    一、孩子出生:如“一片白紙”

    認知心理學認為,孩子在出生以後,對世界的認知最開先是“一片白紙”,在後天的成長生活中,幼兒的“一片白紙”開始慢慢增添“畫象”,每認識一個事物,就會在“白紙”上留下這個事物的印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成長經歷的增加,這張“人生的白紙”就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二、少年期:自我意識的誕生

    為什麼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會出現叛逆行為,而在嬰幼兒時期不會出現這種叛逆?

    嬰幼兒時期,孩子主要集中關注的是“世界外物”“客觀事物”,到了少年期,孩子的認知由“世界外物”“客觀事物”開始轉移到“自我存在”“內心活動”方面,於是,在孩子的認知和身體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條件下,“自我意識”便誕生出來。

    三、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發展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認識同一個事物,同一件事情,就會產生和父母不同的認知。這個時候,作為父母就會感覺到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輕易地將自己的看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不知不覺,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孩子已經開始嘗試從“不同認知”當中做出自己的選擇。甚至,在語言方面和行動方面,開始做出一些“越界行為”。

    這種“越界行為”往往不符合成年人的預期,於是成年人把這種“越界行為”統稱為“叛逆”。

    四、總結:“叛逆”都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必然的行為

    實際上,這種叛逆行為是“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如果沒有這種“叛逆”,那麼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遲遲得不到發展;如果從小到大,都“一直不叛逆”,那麼,一個是可能孩子的叛逆行為未被父母發現,一個則是大腦的“自我意識”能力發展較差,長大以後,孩子則會缺乏主見,沒有思想。

    當然,有的孩子的“叛逆期”來得早,有的孩子的“叛逆期”來得晚,有的孩子的“叛逆期”來得強烈,有的孩子的“叛逆期”來的微弱。總之,無論早晚,無論強弱,“叛逆”都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必然的行為。

    關注飛魚,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 4 # 真知學堂

    這個真沒法同意。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叛逆?叛逆的根源是什麼?

    最容易產生的誤解,就是以為叛逆,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和父母唱反調,不按父母的要求好好學習。

    這是單純從父母視角出發,看到的表象層面。

    如果從孩子視角出發,孩子還會認為,父母為什麼總是跟自己做對?自己喜歡上網,為什麼禁止上網?不喜歡學習,為什麼逼著學習?

    我們會發現,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很多做法可能是錯的,尤其父母的強制干涉,是孩子叛逆的導火線。

    至於根源,在於孩子原本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孩子逐漸長大,青春期逐漸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尊嚴,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很多事情想自己決定。

    而父母恰恰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且大多采取的方式比較野蠻粗暴,比如不斷的嘮叨說教,甚至訓斥,動手打人,等等。

    於是這種情況下,叛逆出現了。

    從雙方視角來看,所謂的叛逆,其實是孩子和父母對很多事情的認識和行動不一致,導致的對抗。

    本質上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叛逆,而是雙方的對抗。

    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中,有很多孩子的青春期,並沒有所謂的叛逆,這就是“別人家的乖孩子”,最後成長為優秀的人。

    這種孩子的家庭,一般父母比較開明,從小引導孩子自主發展,形成了自主學習、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父母不會粗暴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省心、舒心,而孩子也健康快樂的成長。

    對待叛逆的孩子,父母最容易犯兩種錯誤:

    一是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把自己的預期強加給孩子。

    二是缺乏基本的教育輔導方法,自己不學習、不成長,卻指望靠野蠻粗暴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gicbook哪個版本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