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螢童子
-
2 # E常在
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國無史由,則民心不聚,猶如散沙,如房無樑失柱,房必難久存,頃刻倒塌。
國無史,如人失憶,不知父母宗族祖宗,不識本生來歷,如樹失其根,如風箏斷其線。
-
3 # 老張說學而君子
龔自珍在《古史鉤沉》中對《漢書-藝文志》提到的“十家”之源流分別進行了論述,並說: “諸子者也,周史之支孽小宗也。夏之亡也,孔子曰:‘文獻杞不足徵也。’傷夏史之亡。殷之亡,曰‘文獻宋不足徵也。’傷殷史之亡也。周之東也,孔子曰:‘天子失官。’傷周之史亡也。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龔自珍提到的十家,也稱為十流,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諸子思想是周史的一部分。然後提到夏、商之亡,以及周之東遷,史料散失。似乎可以認為龔自珍提到的“史”是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精神。
單純看“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似乎應該這樣理解:如果想要消滅一個國家,先要去破壞其歷史。但是從前文看,夏滅了,雖然杞國還在,但是“文獻不足徵也。”一個國家滅了,雖然還有繼承者,但是文獻以及文獻代表的精神不完備了。似乎又是說一個國家滅了之後,其史被去。
另外,“滅人之國”這段話,四個方面雖然是並列關係,可是也可以認為後面三句是在說明前面這一句。顛覆國家政權、敗壞法度,斷絕人才、堵塞文化教育,汙衊國家民族祖先三個方面可以認為是滅人之國的意思,也可以認為是滅人之國的幾個具體措施。
對於這段文字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兩點可能容易形成共識,一是龔自珍有很深的憂患意識,一是我們時時應該警惕。龔自珍敢於抨擊時弊,支援林則徐查禁鴉片,本想親赴前線抵抗外國侵略,卻於1841年不幸去世。現在看龔自珍的論述,要滅一個國家,武力之外,似乎主要方法也就是:顛覆政權,破話法度,斷絕人才,歪曲教育,汙衊祖先等。思想混亂了,文化衰敗了,精神頹廢了,恐怕距離亡國就不遠了。這是應該高度警惕的事情呀!
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歷史,我們應該學習並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我們應該以更大的勇氣創造未來,中國是唯一一個文明史不曾中斷的國家,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責任。
-
4 # 文化三家店
我們華人歷來明白,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道理。但我們是禮儀之邦,非常注重興亡繼絕。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周武王打敗商紂王以後,也沒有對他們斬草除根,而是把商紂王的後裔遷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儲存了他們完整的文化傳承。只有後來像元朝日本那些野蠻人、居心叵測的人、用心險惡的人才做那些斷人香火的事情。下面舉幾個滅絕文化的例子,讓人們瞭解一下野蠻摧殘文化的後果。
江陵焚書公元554年11月,西魏出兵江陵。梁元帝沒有做什麼有效的抵抗,在兵臨城下時,還在龍光殿給大臣講解老子,百官只得穿著軍裝聽講。在江陵處於西魏軍隊合圍之中時,梁元帝夜晚巡城雅興不減,隨口作詩,群臣唱和。梁元帝酷愛圖書,舉全國之力,共彙集14萬卷圖書典籍。江陵城破梁元帝不從自己身上上找原因,把罪過歸結到文化之上,他下令焚書,把所配寶劍在柱上砍折,自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因為焚書,梁朝許多以前的文化,成為了歷史謎團,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次空前浩劫。
24史當中沒有西夏史
西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90年,在同金國北宋的對抗中,國力日益強大。西夏建立了自己的文字,建立了典章制度,歷史文明璀璨奪目。但我們現在對西夏的瞭解是從宋史和金史當中獲得的。西夏王朝軍隊戰鬥力強大,成吉思汗多次發兵攻打西夏,都損兵折將。西夏最後一位皇帝是李安全,在他當政的6年時間裡,同金國一直打得不可開交。後來被蒙古軍打敗,西夏國就徹底滅亡了,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合理的解釋。因為是蒙古軍隊對西夏文化從根本上進行了摧毀。沒有了文化,西夏後裔逐漸漢化、臧化、蒙化、回化。南懷瑾先生說,一個國家被滅亡不可怕,文化沒了,就復國無望了。
日本滅亡琉球王國從明朝洪武年間,琉球王國就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當時清朝國力弱小,日本採取逐步蠶食的政策。到最後顛覆琉球王國時重點摧毀琉球王國的文化和歷史文化遺存,書籍是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載體,成為了日本重點摧毀的目標,能焚燒的焚燒,不能焚燒的運回國內。琉球本來的官方語言是漢語,二戰期間,日本對琉球原住民進行了瘋狂的屠殺,並從本土遷入大量移民,二戰後琉球原住民人口大量縮減,現在主要是以日語為通用語言。琉球原住民在日本是二等公民,所以一直呼籲獨立,但因為人口數量很少,文化被從根本上摧毀,復國無望。日本在侵華期間,大量採用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目的也就是摧毀中國傳統文化,用心不能說不險惡。
-
5 # 學參考
首先要理解必先去其史中的"史",並非單純的歷史。古代一切文字記載都屬於史的範圍。此句話說明了"尊史"的重要性。強調的是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強調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尊史的重要性。這本無可厚非,但過分誇大文化決定其忘國,則讓人們無法理解。國家興亡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政治歷史過程。不能簡化為"去史"這樣的有因必果。這不符合歷史地、系統地、聯絡地分析問題的辯證法。
先進文明取代落後文明是歷史的必然,我們誰都無法論證出夏亡於商、商亡於周、六國亡於秦。竟是後者先"滅"前者歷史的結果;也無法考證出商之滅夏,周之滅商,秦之滅六國,曾經制定過"先去其史"的戰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個國家的滅亡,如同進化論一樣,優勝劣汰,從根本上講是由於其內部政治腐敗、制度、經濟落後,喪失人心等因素構成的。即哲學所強調的"內因論"。
綜上:文化對一個國家較為重要,但國家興亡,還是內因為主要作用。"滅國"必先去"史",此觀點片面誇大文化作用,忽略了政治、經濟、軍事,綜合國力等諸多因素。龔自珍是清中期的思想家,死於鴉片戰爭第二年,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苛求其通曉世界大勢,既不現實,也不客觀。但其古代中國史的造詣確是深厚而淵博的。
回覆列表
胡蘭成說過,文明,就是它自身所表現出來的東西。
一個國家的歷史,並不是過往所有事件的總和,而是以文明為核心所展現出的種種現象(所以魯迅才說二十四史是帝王的家譜,因為二十四史中大都偏向於政治事件的記錄)。
歷史事件,總是容易從史書上找出來的,可其核心文化卻不容易流傳。必先去其史的目的是斷了這個國家的文化,絕了一種文明。宋朝人把中華文化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元朝人入駐以後,中華文化間斷百十年,開啟了倒退之路。元朝由於武力強大在初期很容易統治,但宋朝雖亡,文化尚存,所以元朝人統治時期一直有暴亂,並且統治時間不長。而清朝就不一樣了,雖然一直壓制文化,可它自身也被中原文化感染,能融於其中,因此直到清朝滅亡後還有漢族遺老們嘆息,這些遺老肯定知道清朝是滿族人建的。
埃及人被滅以後文化逐漸消亡,所以埃及國家支離;以色列人到處流亡,文化一直存在,所以沒有消失於歷史,最終建國。
總之,歷史的核心是文化,是文明,是一個國家的向心力。
因為我們有相同的歷史,有相同的文化,所以我們是同一個國家的人。當有一天這種流傳了千年的共同的東西被消滅,被遺忘,這個國家也就名存實亡了。
這便是“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深層意思,我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