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跳跳1608

    京劇的奇特之處:1.他結合了很多的藝術的特長。

    2.他把京劇的精髓都融合在一起,這種精髓並不是說只是扮相上的精髓,是每個戲劇中不一樣的精神,而是他把唱唸做打四種藝術結合在一起了。這四種藝術是京劇必備的一種藝術。如果要想把每一種精神都練的特別的好的話,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花費更大的努力,所以京劇的奇特之處是它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它能夠把每一步都分的特別的精細,每一步都要求高標準。

    3.京劇中的花衫,是滿人的服裝,他們遵守的禮儀不一樣,京劇中的花衫具有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魅力,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不同的禮儀文化,所以它是一個相容幷蓄的戲曲文化,是一個特色的戲曲文化。

  • 2 # 悠閒雨Kelly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只把京劇的點理解為雜技成分,那麼就過於的以偏概全了。

    京劇而言,其奇特的表現是它“程式化”的表演體系。 唱唸做打四門基本功都為程式化的表演服務,在京劇複雜的表演體系中,只有部分武場中有類似技巧的展示成分,而這類最直觀的技巧展示往往被人誤解為“雜技”,而事實上,一切技巧的展示都是在服務於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展,故事場景的表現,以及氣氛的烘托。

    例如大家熟悉的《三岔口》,兩位演員在只有一張桌子的背景下要展現黑暗中的打鬥,在聚光燈的舞臺中央,既要展現打鬥,又要表現黑夜,這個就完全需要靠演員身上的每一個動作表演展示出來。每一個摸索跳躍都是為了展示場景,讓觀眾自然感覺到身處在一個漆黑的場景中,觀眾更多的關注點是場景而非被打鬥所吸引。

    在這一折中最看功力的莫過於跳“鐵門檻”了,這是一個類似於“雜技”型別的表演,演員在極短時間內,反覆一隻腳單腳跳躍穿過另一隻腳。誠然觀眾會因為演員的功力叫好,但是更重要的是觀眾理解了一個字‘疼“,就是演員用這個誇張的程式化動作表現了腳被撞擊後的“疼”。這就是京劇的迷人之處誇張寫意的動作程式就能完美的展現故事情節和人物內心。

    而京劇的其他表現例如水袖,唸白,聲韻,甚至行頭,砌末都無不展現京劇奇特。一個馬鞭一揮就代表了馳騁疆場,兩條水袖一舞就展現了落英紛紛。每一段唸白的中字音的長短,每一句唱腔的起伏跌宕,都涵蓋了京劇獨有的特色。

    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不是某個簡單的成分動作所能代表的,換言之京劇的奇特在於它高度綜合,眾美皆備,在於它虛擬寫意,神形自由,在於它極度誇張,美輪美奐。這些程式之美才是京劇的璀璨特色。

  • 3 # 吳公子燎

    我十歲開始聽戲,從完全不懂到略懂,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京劇裡嚴格的說沒有雜技的成分,京劇裡有武生戲,但那個和雜技是倆回事,儘管有時候看著像。京劇的奇特之處我認為是以下的原因。

    京劇真的是很奇特,從京劇所演的內容上看,都很俗,大多是些帝王將相的歷史演義,要麼就是些才子佳人,因果勸世,演義的戲比如三國戲就很多,演諸葛亮的有名的像《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演劉備的《龍鳳呈祥》。能舉的例子很多,比如演伍子胥的《戰樊城》演項羽的《霸王別姬》。總之京劇可以說涵蓋了各個朝代的有名的人物,過去老百姓不識字,但是說起歷史來也一套一套的,知識的來源,除了聽書,就是看戲。

    京劇的俗還表現在唱詞上,基本上都是些大白話,不是隨便的大白話,而是合撤押韻的大白話,比如“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又比如“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兒掛在心頭”“老了老了真老了,十八年老了我王寶釧”。正因為是大白話,所以老百姓才容易聽的懂。胡適就京劇文詞多不通。他說的是對的,要是從文學性上挑京劇的毛病,那一挑一大把,我感覺京劇講唱腔,講板眼,不講究戲詞,比如你聽個懂戲的人,張口會說:“馬老闆唱的夠味”,幾乎沒人評價戲詞寫的好壞。

    民國京劇最火那個時候,齊如山幫梅蘭芳編戲,比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魯迅很不以為然,他寫了一篇《略論梅蘭芳及其他》,文中說京劇原本是“俗的,甚至於猥下,骯髒,但是潑辣,有生氣。”可是“士大夫是常要取民間的東西的,將竹枝詞該成文言,一沾他們的手,這東西也就跟著他們滅亡。”

    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對中國文化的目光如炬,俗的東西長處在於新鮮活潑,元氣足,非往雅了弄,老百姓看不懂,有文化的人又覺得雅的不夠,不屑看,就搞的很尷尬。眼前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就是相聲。

    以上是說京劇的俗。

    光是俗,說不上奇特,京劇還有雅的一面,也是把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這就是京劇的表演形式,或者叫程式。首先,京劇的表現手段是世界戲劇中最多的,唱唸做打,口眼身法步。你看外國的戲劇,沒有這些,要麼重視演,比如話劇,要麼重視唱,比如歌劇。

    京劇的表現形式,其實是發展了中國文化中寫意的傳統,就像中國畫的留白,看畫的人不覺得空,反而覺得意味無窮,京劇也一樣,比如一個馬鞭揮幾下,演員走幾步,就是兵發500裡到了雲南,京劇裡面開門沒有門,只是個開門的動作,同樣的上下樓沒有樓,騎馬也沒有馬,一張桌子,一會是飯桌,一會是公案,一會可以是祭壇,京劇的這種虛擬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後來梅蘭芳戲劇改革的時候,曾嘗試在舞臺上用實景,結果很失敗,原因就是破壞了這種虛擬性,把想象的空間堵死了,就像有些評論家所說的:“在想象力方面,從來沒有像京戲那樣馳騁自由。”

    虛擬性,程式化,寫意是京劇在表現手法上的特徵。透過這些手段,小小的一方舞臺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上演人間永珍。

    我覺得以最雅的形式,表達最俗的內容,而且讓看戲的人沒有絲毫感覺到不妥,這個才是京劇的奇特之處。

  • 4 # 閒看秋風999

    京劇能夠位列中國五大劇種之首(京劇、越劇、評劇黃梅戲、豫劇)絕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博覽眾長,極其包容的成果。

    京劇原本叫做“平劇”,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當時的經濟政治發展走向是分不開的——

    清末時徽商的規模越做越大,徽商的影響力遍及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了,必然會有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因此,各種徽班如雨後春筍活躍在大江南北;

    唱出了名的徽班隨著生意做得越來越大的徽商們開始向中國政治中心北京轉移,這才有了後來的“徽班進京”之說;進了北方市場,當然要入鄉隨俗,吸收更多北方元素;這也是京劇奇特之一:京劇唸白(道白)。

    京劇的“念”(道白)並非都是“北京腔”,更不是普通話,京劇的“唸白”夾雜著大量的湖北安徽方言,這又是為什麼呢?

    除此以外,京劇還吸收了南方的崑曲、北方的秦腔,融合了其它各個地方劇種和演唱曲目,當然也少不了雜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式化表演藝術。

    京劇的唸白,北方人可能有的聽不懂,但是湖北安徽人卻能夠心領神會;還有京劇中“假嗓子”(小生)的唱腔,這也是漢調的特點。

    京劇的鼎盛時期是在清朝晚期,皇上的喜好決定了京劇的發展方向——為了迎合皇家貴族們的欣賞習慣,“武戲文唱”、曲目不斷擴大;在服裝、臉譜的製作上都體現出高超的水平。

    但是,京劇唱腔的拖沓又是它的致命弱點;另外“京三樣”(京胡、京二胡、月琴)的伴奏又實在是過於單薄;傳統曲目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氾濫,現在的京劇除了鳳毛麟角的“角兒”以外,其他人恐怕連生存都難以為繼。

    說白了,京劇的這些奇特之處,也是“雙刃劍”,極大的阻礙了京劇的發展——聽不懂、看不明白、不瞭解歷史背景的年輕人與京劇漸行漸遠,京劇的前途在哪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立學院與職業學院合併之後有什麼優勢?